〔B〕
〔主动公开〕
清农农函〔2020〕306号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七届会议
第20200011号提案答复的函
农工党清远市委员会:
市政协七届会议提案《关于加快推进我市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第20200011号)已收悉,经综合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清远监管分局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推动我市高效特色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推动高效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1.加强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以“清远农家”为主题打造清远农产品整体品牌,着力解决农业品牌“小而散”问题。正在制定“清远农家”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建设和综合标准,在广州建立“清远农家”线下实体店73个,基本形成了清远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市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清远农家”品牌发布会、品牌宣传、电商直播等。清远农家、英德红茶“上央视”“下地铁”“进高铁”“游珠江”。目前,全市拥有“中国红茶之乡”等国字号区域品牌19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原产地证明商标24个,有机食品64个,绿色食品36个,无公害产品认证数量106个。清远鸡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获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中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英德红茶获评“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高香红茶”荣誉称号。英德红茶2020年品牌价值评估27.88亿元。
2.打造品牌,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全市有乡村旅游点120多个,农家乐650多处,乡村酒店(客栈)、民宿640多家(其中精品民宿26家);推报连山蒙峒、阳山秤架为第三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报英德河头村、清新下迳村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河头村已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公示名单,已公示结束;第二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认定7个村和 “第二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核查5条线路,并报省厅认定;结合举办节庆活动和参加深圳文博会等展览会,发挥“乡村新闻官”队伍作用,推广地方特色食材,积极为美丽乡村代言,助力乡村振兴。
3.强化宣传,努力提升我市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围绕树立和宣传我市“山水名城·岭南绿都”文化旅游品牌,编制了新的文化旅游宣传地图、美食地图等资料;整合宣传资源和力量,借助内外主流媒体、互联网等载体,大力开展立体化 、组合化、系统化宣传推广,2019年进行10多场次的宣传推介参展;克服疫情影响,今年已启动“周末放松去清远-老广清游”黄金游线规划设计及线路体验和旅游营销推广活动,盘活我市乡村旅游。
(二)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高效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改主线,持续推进农业“3个三工程”,走产业兴农、质量兴农之路,加快推动产业振兴向精细化施策,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围绕强化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带动农民增收,以“3个三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构建“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目前,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联农带农58785户(含贫困户4688户)。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87个。清远鸡成功入选2020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英德红茶产业园成功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茶叶、清远鸡、柑橘等三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全市茶叶种植21.06万亩;清远鸡年出栏量约7000万只;优质水果种植73.72万亩;在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同时,注重培育特色产业强镇强村,集中连片发展瘦身鱼、乌鬃鹅、食用菌、观光水果、蚕桑、竹笋、水晶梨、菜心、有机稻米、稻田鱼、西洋菜等特色产业,“3+X”产业体系不断壮大。推动建立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建立县级农产品分拣中心1个,建立村级农村综合服务站109个。我市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签订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业链建设广清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坚持按照“一个标准供应、一个平台运作、一个体系监管”的原则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清远配送中心。现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9个。合作共建供穗“菜篮子”和特色农产品基地44家。实现扶贫产业农产品与广州各大机关、国企、学校、医院和军营饭堂的有效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清远配送中心一期项目已投入运营。建立“清远农家”线下实体店70家,村级农村综合服务站109个。2019年广州-清远农超对接会暨农业招商推介会,我市80家农业企业与广州地区280多家商超及涉农企业现场对接,签约金额达4863万;“清远农家”广州门店与清远农业企业签订1500万元采购订单。
(三)拓展农业保险领域,让保险为高效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1.立足产业特色,积极创新开发地方优势农业保险品种。我市立足清远特色化农业产业发展对保险保障的需求,按照“扩面增品提标”要求,积极协调各保险公司,自主开发了包括砂糖桔种植保险、山羊养殖保险等多个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试点项目,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快速发展。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由2013年的4个,增加到目前的23个,基本覆盖了全市种养业主要品种以及农民财产的主要种类。2019年,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6亿,全省排名前三;保险公司赔付受灾农户理赔款6930万元,其中养殖险赔付同比增长98.7%,有效减轻养殖户受非洲猪瘟等疫情影响的经济损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累计为103.1万亩农作物、2881.7万头(羽)禽畜提供风险保障,支付赔款1668.6万元,有力支持春耕复耕和农产品稳产保供。
2.多途径推动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助力复工复产。一是会议传达复工复产有关文件要求。5月28日,组织召开辖区保险监管工作会议,要求各保险公司重点做好支持生猪稳产保供和复耕复种相关工作,稳定农业种养殖户和农户生产经营预期。二是督导保险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如2020年3月,阳山砂糖桔受冰灾影响严重减产,督导太保产险迅速组织人员到现场查勘,加快赔付速度,有效保障当地农户利益,该公司2天内即完成6000亩砂糖桔的查勘定损,查勘后3天内向农户赔付165万元赔款。三是农业保险保障作用增强。截至7月末,清远地区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原保费收入0.83亿元,同比增加7.69%,占产险业保费收入的5.19%,承保利润2.68亿元,同比增加50.69%。其中养殖险原保险保费收入0.48亿元,同比增加9.49%;种植险(含林业险)原保险保费收入0.34亿元,同比增加5.23%,为农业提供24.22亿元的风险保障;养殖险中的生猪险保费收入0.36亿元,同比减少7.23%。农业保险赔付支出0.31亿元,同比增加5.91%。
(四)加强科技支撑,用科技推动推进高效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1.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三农科技服务体系。利用我市农业科技服务的现有基础,整合广清农业众创空间、清远市农学会、清远市智慧农业研究院等优势资源,以科技项目形式,推进建设一个线上新型服务平台与线下村级服务实体相结合的“三农科技服务平台”,以此为载体建立完善三农科技服务体系,引聚一批三农科技服务专家,开展农技、电商、金融、农产品销售与人才培养等服务,培育一批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能人,评选激励一批优秀服务实体、优秀专家和农村能人,宣传推广清远名特优农产品,进一步提升我市三农科技服务水平,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助推脱贫攻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强化科技支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生产。建立了农业科研创新政策支撑和保障机制,每年根据省、市两级财政专项资金不同的使用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一是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立农业科技创新相关专题,重点支持现代种养业、精准农业、智能农机装备、食品安全等领域进行科技创新。二是利用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引导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成果到我市转化落地,推进先进农业技术产业化。2020年上半年,市科技局完成了省科技专项资金项目和市科技计划项目实地考察工作。结合专家网上评审结果,拟立项36项,其中“现代农业新技术研究与示范”11项,“乡村振兴和农业科技创新项目”25项,拟资助资金共1080万元。
3.推进规模经营,建设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强化农业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星创天地”备案申报为抓手,大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载体,以此发展和壮大我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科技引领与产业集聚总体水平,发挥农业先进技术的引领示范作用。我市现有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家,已备案的省级“星创天地”5家。2020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广东省第四批“星创天地”备案工作,推荐申报备案6家。
4.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与省定贫困村对接工作。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到农村一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实施清远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入库工作,目前已有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教人员等共591人成为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并与我市261条省定贫困村中的236条实现精准对接,覆盖率已达到90.42%。
5.开展科技支撑“万企帮万村”行动。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与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打造“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因地制宜,构建帮扶长效机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增强乡村自我造血能力,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持续增收。
6.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精准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作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一是紧扣“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开展技能培训。以农村贫困劳动力为重点,“授人以渔”促进就业创业。一是制定印发《清远市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规范性文件,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专项帮扶行动,对未稳定就业但有培训意愿参加项目制培训的贫困劳动力,按培训天数每人每天50元、每年最高不超过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费补贴。二是以省、市级“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为引领,人社、教育、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通过送教上门、送教下乡、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形式,开展农村劳动者粤菜师傅技能培训。三是市人社部门联合民政、卫健、商务等部门大力开展居家、母婴、养老、医护四个“南粤家政”重点项目的培训,加大我市城乡劳动者南粤家政培训。四是办好农村电商“一村一品”带头人培训班,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团市委等部门联合开展培训,重点扶持地方特色明显、带头示范作用突出的农村电商经营者,提升农村劳动力创业能力。
7.开发培训课程标准,扩大培训供给。结合我市“3个三工程”“3+X”产业体系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紧缺职业(工种)摸查,借助行业、部门等资源,重点加强清远鸡养殖及加工配送、茶叶种植加工、连州菜心栽培、柑橘栽培、有机稻栽培加工等具有我市农业特色的培训课程标准开发,完成我市“乡村工匠”培训课标开发10个,已纳入2020年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第一批新增补贴工种(项目)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补贴对象取得相应证书,可按规定申领职业技能提升补贴,为开展涉农实用实效技能培训提供规范标准,有效扩大培训范围。
(五)提升服务,加强资金保障,推进高效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1.加强规划统筹,谋划发展方向。编制了《清远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深挖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一是积极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点。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思路,重点打造了清城区九州驿站和铺背村、清新区大坳村、连南寨岗镇寨南片区、佛冈田野绿世界、英德石轱塘镇石下古村落、阳山杜步-七拱镇“七星拱月”片区等特色乡村旅游点(片区)。二是积极打造现代民宿品牌。以体验乡土风情和乡村度假为主题,重点打造了清新“民宿创客空间”、龙颈镇大坳村清新人家、桃花湖、二十一度山居和清城区铺背村民宿品牌。三是积极打造特色花节品牌。以“赏花海、游清远”为主题,重点打造了清城区禾雀花节,连州桃花节、李花节,清新万亩油菜花、紫云英和浸潭桃花节,佛冈田野绿世界樱花节等品牌。四是积极打造民俗节庆品牌。以体验民俗风情为主题,重点打造了连南瑶族开耕节、连山壮族戏水节等民俗节庆品牌。五是积极打造精品农家乐。通过软硬件改造,全市建成餐饮、娱乐、住宿等各类精品农家乐数百家。
2.提升服务水平,构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社会保障。清远市清新区互联网+农业双创示范基地于2017年成功申报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基地重点开展互联网+农业领域等工作。根据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功能要求,做到服务下农村,清新区通过整合供销系统、银行系统、邮政系统、政府村级服务中心及社会力量,实现1个服务站承接多部门的服务需求,打造成数字乡村、智慧乡村的信息服务网络的综合性服务门店和服务平台,充分整合清新区农村资源。
3.市级财政设立农业“3个三工程”专项发展资金,支持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根据《中共清远市委办公室 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清远市农业“3个三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清委办发电〔2018〕20号)的精神,近两年市级财政安排了5000万元农业“3个三工程”专项发展资金。《方案》也提出“强化科技保障,加大农业科技项目的支持,加强对农业人才的培养”,“设立X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各地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品种,支持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品种引进改良、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政策支持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4.设立耕地整合治理奖补资金,促进规模化经营。根据《中共清远市委 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清远市农村耕地整合治理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清委发电〔2017〕14号),市财政设立奖补资金,对未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耕地,以及已开展过高标准农田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但仍未达到农村耕地治理标准的农田,开展耕地整合治理工作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予以奖补。
5.多渠道做好产销对接。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鄂粤同心、百县村播活动,与市网信办共同主办脱贫攻坚、粤来粤好直播,举办2020国际茶日广东云活动、2020“清远农家”古龙峡云端直播扶贫助农活动,与清远联通共同举办“扶贫攻坚、爱心助农”直播活动等。结合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建设进一步开拓市场,鼓励支持实体与电商全方位参与,拓宽销售渠道,使市场与生产有效对接。
6.消费扶贫进广州。广清农业众创空间在广州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以越秀区和花都区为试点,推介清远农产品进入广州市委、花都区委、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农业局等政府饭堂;在越秀区中环广场进行“消费扶贫进社区”等活动;在花都区建成清远农产品在花都的展销体验中心,以及“贵州·清远消费扶贫长廊”等重要渠道。
7.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挖掘各地特色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目前已创建省级农业公园3个、市级农业公园9个。乡村旅游点150多个,拟规划打造乡村旅游点(片区)350多个。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1个、示范点21个。4个乡村旅游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3个景点入选2019年农业农村部推荐的美丽乡村中国休闲行(夏季)精品景点推荐路线,入选冬季精品景点线路1条,入选2020年广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9条。
二、下一步工作。
(一)加强“提质增效”,以更大的格局谋划乡村产业振兴。以“双区”趋动为契机,加快推进“3个三工程”,在一县一园基础上,建设3-5个跨县域的特色优势产业带。做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文章,申报创建一批省级和国家级特色专业镇。推进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做好农业深加工,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计划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培育农民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180家,确保60%以上农户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体系、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大力发展数字农业。
(二)加强稳产保供,以更大的担当抓好农业生产。抓好以“菜篮子”“米袋子”产品为重点的保供促销,抓好以水稻、蔬菜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抓好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禽养殖,抓好以农业企业为重点的复工复产。深化消费扶贫,发挥“保供稳价安心”调度中心、广清农业众创空间等平台作用,加快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市场与生产有效对接。
(三)加强政险合作,积极探索“保险+服务”模式。市政府与保险公司签订《服务三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探索“保险+融资”“保险+扶贫”等模式,扩展保险服务。如人保财险清远分公司先试先行,目前已发放支农融资款23笔1770万元,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四)加强对农产品品牌战略、集中连片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服务水平等环节进行重点扶持。通过一系列有效政策与措施,引导我市高效特色农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扩大基地规模,实现规模生产。
(五)积极推进耕地整合治理,切实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规模经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六)打造清远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清远农家”,引导和鼓励传统、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入公用品牌体系,提升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形成高效特色农业产业。
(七)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做好2020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管理,强化科技支撑,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生产,提升农业技术要素渗透力。在2021年度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继续设立农业科技创新相关专题,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在我市推广应用。
(八)继续开展清远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入库申报工作,优先支持与省定贫困村及民族地区进行对接。目标到2020年底,实现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我市省定贫困村及民族地区乡镇全覆盖。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9月27日
(联系人:何玉梅,联系电话:3373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