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文件 > 市政府文件

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

时间:2020-08-27 16:46:10 来源:本网 访问量: -
【字体:

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基础教育

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

 清府函〔2020〕15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为切实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的精神和要求,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推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遵循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奠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德育时代性更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重要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信息化“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提升方式更加健全,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精细,教研的支撑作用更加强化,科研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教师培训体系更加完善,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更加融合,基础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全市基础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力争进入粤东西北前列。

(二)具体目标

1.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各县(市、区)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不断进步,其中优势学科稳中有升,薄弱学科进步明显。

2.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各普通高中学校各学科参加广东省合格性考试合格率达到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要求,高考三线(优先投档线、本科线以及专科线)上线率不断进步。

3.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中职学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考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率逐年递增。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教育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市、县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形成教学管理特色。校长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加强教材使用管理,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环节;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设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和综合实践类课程,推广和普及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认真制定教案。各学校要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抽查。市教育部门每年要组织开展对全市高中学校的常规检查,对非高中学校进行抽查;县(市、区)教育部门每学期要组织开展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的常规检查。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督查制度,改进督查技术手段,积极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实施教学管理督查,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2.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变讲授中心课堂为学习中心课堂。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要增强课后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各地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借力异地对口帮扶机制,开展名师送教下乡、跟岗学习等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全市每两年循环开展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聚焦课堂教学,注重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

3.科学监测教学质量。树立“质量监测是平台,监测结果是抓手,教学改进是目标”的教学管理理念。市、县教育部门注重国家义务教育监测的结果解读与运用,注重监测中的成效追问和问题预警。学校要依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制定明确的质量指标体系,落实监测结果二次解读、问题调研、整改方案制定、整改落实、整改跟踪等工作,提高质量监测结果问题整改的成效。市教育部门每学期组织全市高中各学科教学质量检测,通过网上统一评卷和质量分析,及时了解全市高中的教学质量情况;逐步加大对全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力度。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要对本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检测、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

(二)强化教研支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研员准入和退出机制,选调政治素质过硬、职业道德良好、教育理念先进、专业水平较高、教研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加入教研员队伍。市、县教育教研部门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配齐各学科专职教研员,要充分考虑教研员岗位专业要求高的特点,适当提高教研部门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要切实发挥好教研工作的支撑性作用,设立并保障每年的专项资金用于专(兼)职教研员、学科中心组成员的培训和学科教研活动。要建立教研员全员培训制度,每位教研员每年接受不少于90课时的培训。

2.创新教研工作方式。教研工作要坚持课程育人理念,关注基于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关注基于实证和数据的教学研究,将教研重心进一步下移,重视学校特色引导和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建立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和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帮助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研部门和教研员要因地制宜进行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要求教研员每学期到学校讲授公开课、示范课,组织研究课,开展区域联合蹲点教研活动。

(三)坚持科研引领,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1.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开拓创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为教育重大决策服务,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服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2.聚焦新课程教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中高考改革和中职学校“1+X”证书制度,探索区域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新路径,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应用。科研部门要增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意识,创新转化形式,推动教育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应用。相关部门要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能力作为教师晋升及评优评先的参考条件。

(四)健全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健全中小学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加强市、县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市级教师发展中心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创新。加快推进县(市、区)整合培训、教研、电教、科研等部门资源,建设特色鲜明、研训一体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配齐配强研训人员队伍,满足区域内中小学校长、教师专业发展需要,2025年全市建成覆盖学段的全学科教师研训队伍。全市遴选建设40所左右校本研修示范校,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整体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构建市、县、校三级联动、层次分明、协同创新、互联互通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2.建立分层分类递进式的教师培训体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人员发展培养体系,完善教师、校(园)长分层分类培训课程体系。创新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聚焦学生成长,突出育人主线,重点围绕学科育德、学科知识体系、课堂学习指导和有效教学、育人能力等方面设置培训课程。开展新教师、新班主任系列培训,加快教师人才梯队建设,培养骨干教师后备力量,各级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新教师、新班主任岗前培训,任职学校负责在岗培训。加强市、县两级教师发展中心研训队伍能力建设,组织开展研训人员能力提升研修,市级每年培训不少于100人次。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业内认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每年市级平均培养不少于50名卓越教师、每个县(市、区)平均培养不少于100名骨干教师。加大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训专家工作室的建设力度,推动各县(市、区)教育部门逐步完善县级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评选及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到2025年建成100个市级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150个县级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充分发挥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在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3.完善网络研修加校本实操的师培模式。建立“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新模式,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新机制,采用网络研修和校本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培训新方式。探索建设教师研修平台,联合移动互联网相关企业,利用教师移动学习终端,通过名师专题课堂、远程协同教研等方式,推送优质资源,开发教师个人成长评测系统,科学指导教师校长自主选学。各级教师发展中心要指导学校成立校长领衔的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管理团队,管理团队要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个性制定每位教师发展规划和研修计划,结合网络研修内容,开发适应学校发展需求、课堂教学需求和教师个人发展需求的校本实操课程,通过“示范带动、分批实施、全员参与”的实施路径,对教师进行定期轮训。鼓励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学校集群发挥整体优势,积极探索“学区整体推进”或“集团化整体推进”机制。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推进师培项目绩效评价改革创新,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绩效评价。

(五)加大信息化投入,培育师生信息素养

1.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县级财政持续保障全市公立学校宽带网络线路畅通的“校校通”,保障辖区内学校校园网、教学多媒体平台、办公电脑等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加强山区信息化硬件建设,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大力推进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确保到2025年,100%的教师拥有个人实名制的网络空间,开展网上学习和辅助教学。建立健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学校、教师应用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支持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引领和促进教育现代化。

2.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市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学校教务处负责对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和开展相关活动,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建立“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校”教学和“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多种模式,逐步形成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的制度化安排,普遍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的信息素养。

3.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开展STEAM教育、创客教育、中小学电脑制作、小小科学家等活动,激发、巩固、提高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四、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办好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切实履行市级统筹实施、县级为主管理的责任。市、县政府要成立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县(市、区)、镇(街)、学校要指定专人负责,整合各部门力量,形成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合力。领导工作小组办公室每年要召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本意见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政策、经费等的支持,确保本意见顺利实施。

2.明确责任。各级政府部门要关心教师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生活、学习、工作,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绩效考评等多方面为教师办实事、解难题,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机构编制部门要及时做好学校及教师发展中心的编制核定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基础教育经费落实到位。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保障条件。各地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严格控制面向基础教育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未经当地教育部门同意,任何部门、单位和组织不得到学校开展有关活动。市教育局要实施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开展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加强教师考核管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等配套措施,扎实推进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工作的开展。各县(市、区)政府要把实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配齐配强校长,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切实解决学科专业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配齐各学科专职教研员,做好教研员的编内聘用工作,切实解决教研员在编不在岗以及未纳入公益一类教师管理体系问题,改善办学条件,稳定教研员队伍,提高教师待遇。各级教育部门要将提升教学质量作为核心工作,推动教学管理的加强、教研方式的改进和科研作用的发挥,促进教师队伍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各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推进提升教学质量工作的具体措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实行提升教学质量责任制,通过层层落实责任,明确职责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实效。

3.严格考核。本意见的实行情况将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教育履职情况的绩效考核;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考核评价细则,对学校实行本意见的情况进行考核,各地各校要对实行本意见的情况进行严格管理。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奖教奖学机制,多方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表彰奖励在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提升教学质量不明显的县(市、区)和学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不同情况,要对相关责任人给予问责。

4.营造氛围。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党委、政府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经验做法,为提升全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氛围。各中小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正确的育人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各级各部门要正确引导,让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形成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强大合力。

 

 

 

                                           清远市人民政府

2020年8月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