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清远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时间:2005-12-27 16:00:00 来源:市发改委 访问量: -
【字体:

清远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积极应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保持了国民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的良好势头,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五”时期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
在全省公布的八项主要经济指标中, 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七项指标增幅列全省地级以上市第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列全省地级以上市第二,取得了“七金一银”的好成绩,超额完成了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双连冠”的目标。
(一)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5.7亿元,增长23.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2.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6.2亿元,增长48.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6.9亿元,增长18.3%。产业不断优化,从2004甑31:42:27调整为23:37:4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5亿元,增长39.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9亿元,增长44.0%。至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86.2亿元,比年初增长15.3%;各项贷款余额175亿元,比年初增长4.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8亿元,增长19.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1%。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618元,增长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288元,增长15.4%。
(二)工业生产保持高速发展,结构和效益明显改善。全市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 351 亿元,同比增长 76.6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 82.8 亿元,同比增长 56.5% ;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完成总产值11883 亿元,增长110.2 %。轻重工业发展并驾齐驱,轻工业增长77.2 %;重工业增长 72.2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329.05 亿元,增长 76.5 %;实现利润总额 7.72 亿元,增长 98 %;实现利税总额 16.61亿元,增长 60.3 %。创工业名牌战略取得成效,新亚光和远光电力电缆、民用电缆产品获得2005年度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新亚光电力电缆和金鑫复印纸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三)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07.8亿元,增长4.01%;粮食生产克服洪涝灾害影响,实现总产106.16万吨,增长5.9%。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农产品质量建设不断加强。“八个五”工程进展顺利,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23.2万亩,优质水果增加种植14.7万亩,瘦肉型猪年出栏量89.6万头,家禽年出栏量4194万只,新扩水面养殖面积1.1万亩;农业龙头企业88家;种植丰产林14.5万亩;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5万人。粮经比例由2004年的48:52调整为47:53,种养业产值比例由2004年的64:36调整为2005年的61:39。“凤中皇”清远麻鸡和“徐其修”凉茶获得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英德市获得“中国麻竹笋之乡”、“中国红茶之乡”称号。全市75家企业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05个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真做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
(四)旅游业实现快速发展,消费市场持续畅旺。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大力推进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市场保持较好发展势头。成功举办漂流、飞碟、龙舟、越野等四大国际国内文化体育赛事,全年游客达到1005万人次,增长33.7 %;总收入达到32.63亿元,增长42.8%。荣获“中国漂流之乡”、“中国温泉之乡”称号,阳山县获得“四驱之城、越野之都”称号,清新县获得“广东省旅游强县”称号。新型商贸业态不断涌现房地产、餐饮住宿、交通运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邮政通信、社区服务和各类商务服务业等持续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97.8万平方米,增加56.9%。
(五)大力推进各项改革,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行政审批制度、农村税费、农村信用社、粮食流通体制、公共资产管理体制等改革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强化招商引资考核机制,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共引进项目712个,比去年同期增加78个;计划总投资490.5亿元,增长43.0%;实际投入资金84.7亿元,增长2.3倍。不断开拓新市场,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市利用外资新签合同148宗,增长8.0%;合同金额6.44亿美元,增长49.7%;实际利用外资1.74亿美元,增长114.2%。完成外贸出口总额9.3亿美元,增长77%。
(六)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全面启动新“八路一桥”建设,完成国、省道改造65.6公里。清三一级公路维修改造工程已完成工程总量的60%;大燕河至银盏一级公路加铺沥青改造工程基本完工;英德至捕喂路改造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84%。清连一级公路改高速化、北江大桥姐妹桥建设己全面启动。电源电网建设力度加大,建成投产220千伏输变电工程2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5项,正在施工建设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2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6项,农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阳山电厂二期首台机组点火发电。水利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农村饮水、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机电排灌等工程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配套功能显著提升。获得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
(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文化建设深入推进。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发展。全市有7间学校被列为省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新增省一级学校4所,市一级学校20所,市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新增优质学位1.1万个,创建教育强镇2个。城乡公共卫生水平有效提高,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工程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村人口173.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6.2%,超过省定任务6.2个百分点。
 (八)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和谐社会建设初见成效。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工作得到加强,新增就业岗位4.46万个;全市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增加10.8%、6.3%和30.5%。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低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关爱弱势群体,全市农村困难家庭有9.2万中小学生获免费入学,四个贫困县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十项民心工程”有效推进,水库遗留历史问题、革命老区“五难”问题进一步解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得到加强,北江受镉浓度超标污染事件得到妥善处理,连山县成功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依法关闭了全市51对证照不全的煤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2005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年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制约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工业化任务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弱,增长方式粗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仍较突出,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发展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新步伐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按照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提出 今年为“统筹年”、“跨越年”、“和谐年”的总体要求,我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31%和14%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壬夏晗陆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外贸出口总值增长3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10%;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壮大工业规模,促进工业上新台阶。一是大力发展规模经济,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我市现有资源,高标准、高起点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鼓励企业进园生产经营,形成产业集聚;做大做强工业支柱产业,培育规模产业和规模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我市工业竞争能力,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二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鼓励企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通过技术创新、扩大规模,培育和打造一批象海螺、约克等多元化、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进一步降低能耗,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工业发展质量。三是加强煤电油运的协调。特别是要进一步抓好电网规划和建设工作,实施有序用电方案,确保电力供应基本稳定。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走低投入、高产出,低耗、高效率,可循环、少排放的发展新路,降低工业经济增长的成本和代价,建设节约型社会,抓好环境保护,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一是强化项目建设责任制。对在建项目,要加强跟踪服务,切实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对计划开工项目加强跟踪落实,未开工的要督促尽快开工建设,已开工的要推动建设进程。尤其要抓好“新八路一桥”等市重点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大项目协调力度。及时掌握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加大协调力度,要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各部门要密切协作,确保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三是做好重点项目储备。要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内容,抓紧在能源、交通、农林水利、生态建设、教育、卫生、高科技等领域,储备和申报一批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要积极协调和推动清远核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的立项建设。
(三)努力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以清远鸡、三元猪等为重点,抓好畜牧品种改良,规模化饲养,提高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力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扩大卟恕⑺果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继续抓好竹笋、茶叶、淮山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农产品流通营销体系,加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二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积极搭建平台,创造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切实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指导、培训和服务工作,提高农民务工能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三是加强乡村建设规划。有序实施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乡镇村容村貌,提高农村卫生水平。加强乡镇道路建设,村村通公路,形成村镇道路网络,推进农村道路硬底化。规划农村自来水建设,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积极鼓励和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四是加强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村改居进程,加快城镇人口集聚,大力提高城市化率。
(四)完善和规范市场管理,促进服务业大发展。一是突出发展旅游业。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商贸、会展、服务业的有机结合,推动服务业扩规模、上档次。培育一批旅游品牌,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提高清远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以一流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二是积极推进商贸流通业的⒄埂<涌旖立渠道畅通、多元化的市场体系,加快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整合物流资源,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重点扶持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特别是着力推动建材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的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业和连锁商业,推进规模化经营,促进流通业结构调整。三是努力开拓消费市场。对大型商品企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拉动市场消费。注重完善农村销售和服务网络,鼓励和引导商业服务企业深入农村集镇发展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等现代流通业态。培育汽车、住房、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租赁、保险等方面的消费,扩大消费空间。四是进一步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密切跟踪粮食、化肥等重要商品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加强市场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商品、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城乡居民消费信心。
(五)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联系,积极开展招商活动。进一步宣传推介清远,争取更多项目落户我市。要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引导外商增资扩产;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引资资金到位;继续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努力拓宽清远市的引资渠道。二是做好项目跟踪落实工作。加强已签约项目的报批、促批和跟踪服务工作,促进更嗟暮贤项目落实。加快推进开工项目建设,使项目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大好机遇,尤其是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四是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强化招商引资责任制,立足企业,服务企业,为企业营造更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六)不断深化改革,促进体制创新。一是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在转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妥善安置职工,确保社会稳定。二是着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大力扶持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环境,优化服务,努力为民营企业创造与其它企业同等的投资环境,要特别扶持本地有规模、有品牌的民营企业,精心打造我市民营经济的旗舰。三是继续抓好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减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为招商引资保驾护航,增强发展动力。
(七)加强城镇规划建设,促进城市品位提高。抓好中心区域的规划建设,围绕“水城”、“湖城”的城市定位,把清远中心区域建成“倚山兴业,滨水而居”的模式,推动清远水利枢纽工程早日动工,加快飞来湖、大燕湖工程ㄉ瑁加强旧城改造,改善基础设施,为市民和投资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和完善我市的文化广场、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提高我市的品位;加强城市建设管理,落实监督机制,确保城市建设的高标准。按照梯度推进、点轴开发的原则,逐步建立以清远市区为中心的南部、东部和北部城镇群,加强重点城镇建设,合理布局,注重特色,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八)切实抓好财税金融工作,促进资源优化和利用。一是加强财税工作。通过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加强财税管理,继续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营造“洼地效应”,促进招商引资。同时,规范税收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应免尽免。二是进一步完善利益共同体政策。尽快制定完善我市各区域、部门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共同参与、利益共享、比例分成的政策,鼓励和保护各地、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三是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建立完善财政监督机制,确保财政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安全性,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四是切实做好金融工作,建立健全政银、银企座谈会和项目推介会等制度,积极推进企业担保制度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和谐清远建设。一是推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加速培育清远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二是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推行积极就业政策,认真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健全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三是努力解决好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继续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四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非煤矿山、工矿企业、道路交通、建筑行业、人员密集场所、食品卫生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