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叫岭背的镇至少有两个。
一个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中北,1996年,该镇的林业工作获得国家林业部表彰。
另一个在阳山北部。顾名思义,这两个岭背镇都因山得名。
阳山县岭背镇倚靠广东第一峰,自古扼粤北通往珠三角之咽喉。107国道未通车以前,岭背可说是一个小型的交通枢纽,例如连县往广州、韶关之汽车,就在岭背岔路分流。南下经阳山往清远、广州,从岭背另一条东行,上秤架、天井山,经乳源到韶关。还有一条支路由黄坌到小江。当地人回忆说,过去,岭背得青莲水之便,上游秤架及黄坌之竹木、柴炭、桐油等特产在岭背集散后,顺江而下出青莲镇之连江,再船行清远、广州。
这样的地位如今从马落桥村古道中依然可寻。秤架河在距离村庄大约一公里的地方拐了个弯,虽然是冬天,岸边依然葱郁。一条宽约三米的古道显然是开山凿壁而得,抬头可见蓝天,而最高处有三十多米。石壁上的碑文依稀可见,记载着这条古道于明代万历17年修通。可以遥想的是,在缺乏重型机械的那个年代,靠着一双双手,从群山中凿出一条古道,该有多少故事伴随。
岭背的古朴在街上。午后的岭背三忠祠,有些热闹。一些镇上居民在这里喝茶、下棋、聊天。三忠祠是明嘉靖二年(1523年)为纪念抗击流寇的三位将军而建。
岭背的古朴在宅里。岭背大街47号,主人已经不知何处,“岭背摄影室”的牌子还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1991年,我的第一张身份证就是在这里照的。”一名故地重游者感慨。
岭背的古朴在河边。两棵葱葱郁郁的古树枝干苍遒有力,主干需要三四人才能合抱。铭牌显示,它们是1906年由村民严福所栽,2004年,全国古树名木普查时被列入国家级古树。
岭背的古朴在路上。这个季节,板栗的踪迹已经难寻,但正是吃柚子的好时光。从县城经岭背去秤架的这一段,是驾照长途路考的路段。过岭背镇没多远,你就可以远远望见路边树上挂着不少柚子,不少村民就把装满了柚子的竹筐摆在路边,没有生意时,他们三三五五凑到一起打打牌。柚子五六块钱一个,随便挑。挑完不买也没关系,没有人会埋怨你。
朴兮岭背。
民国时设岭背区。建国后称二区,又改岭背区。1958年改岭背公社,1983年设区,1987年建镇。位于县境偏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1.7万。国道323线过境。为省道1911线终点站。水远由岭背河至青莲,下入连江。辖岭背、莲塘、龙塘、蒲芦洲、户稠、潮水、黄屋、水牯陂、大洞、寨坳、大山11个管理区(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电力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蚕桑。境内燕子岩,每逢春天,云集上万只燕子、蔚为壮观。特产蒲芦洲沙田柚、岭背板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