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日,出台14年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经过再次修订后实施。修订后从72条变为132条,从6000多字变成了1.6万余字,内容增加了一倍多。
“父母外出办事,可以把未满8岁的孩子留在家中吗?”“互联网时代,如何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未成年人入住酒店,酒店有报告义务吗?”
给孩子一个更安全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简称未保法)是如何加强对孩子保护的?各部门如何进一步织密保护网,提升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化水平?
值此未保法实施之际,记者采访了多位从事青少年权益保护的一线工作者。他们有的参与立法修订,见证了这部法律大修的全过程;有的通过未检工作给孩子传递温暖,并在最高检“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中表现突出;有的从事少年审判工作多年,探索如何在网络时代给孩子更多的司法保护……他们虽然岗位不同,却共同为孩子们撑起了坚实的保护伞。
防止“网络沉迷”,统一身份认证
纷繁的网络世界,对未成年人充满诱惑。孩子沉迷网游怎么办?未成年人能开直播账号吗?新修订的未保法将“网络保护”单设一章,初步构建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基础。
北京西城区法院家事审判庭负责人张达,经常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纠纷。很多真实案例都表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有些未成年人禁不住网络直播的诱导,巨额打赏引发民事纠纷;有些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直播荒废学业;还有些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甚至成瘾,模仿游戏中的暴力情节,从而引发刑事纠纷。
在网络时代,如何增加未成年人的判断力,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素养?是张达在审判未成年人案件之余一直思考的问题。而在新修订的未保法中,张达找到了答案。
北京西城区法院法官参加新修订的未保法普法宣传活动
未保法重点关注了网络沉迷问题,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预防和干预作出了规定。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直播,未保法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为16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时,应当对其身份信息进行认证,并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张达解释说,在未得到父母追认的情况下,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向主播打赏,其行为是无效的。
另外,未保法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共管机制,要求新闻出版、教育、卫生健康、文化和旅游、网信等部门,应当定期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未保法还明确了学校预防沉迷网络的职责,学校发现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共同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建立防未成年人沉迷系统,不能依靠网络平台自觉,必须由国家层面作出统一的规定。为此,未保法规定,由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这是未保法创设的一项新的重大制度,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有重大意义。
张达解释说,从网络平台的角度讲,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件事就是确认身份,识别是不是未成年人。但识别过程中,需要未成年人提供身份证号、人脸信息等。如此一来,网络平台就不可避免收集了未成年人的大量个人信息。如何保障这些信息不被滥用和泄露,由国家主导建立统一的身份信息认证系统,不仅可以解决未成年人隐私泄露问题,还可以更好地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
新修订的未保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筑起了“网络防火墙”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