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人课堂
普法知识
未成年人
自我保护能力弱,法律知识储备不足
意识也比较淡薄
在应对外界伤害时
时常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更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为了给孩子们
一个更安全更温馨的成长环境
父母或监护人
要知道有哪些法律武器
这样才能够在意外发生
孩子受到伤害时
第一时间运用合法的手段
保护孩子的正当权益
未成年人安全意识
法律知识科普
划重点
《安全知识与法律意识》视频
详细讲解了孩子受到哪些法律的保护
如何培养未成年人法律意识
监护人要好好学习哦~
深小民也从中截出三个
引起热议的话题~
1
话题一:校园暴力
2019年,电影《少年的你》把校园霸凌带入了公众的视野,影片将校园霸凌以最真实、最直接的方式摆在每一个观众的眼前,震撼内心。
校园暴力事件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现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形,都有权劝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提出检举、 控告。
2
话题二:性侵儿童
近年来,儿童性侵案的发生,一次次地刺痛着我们的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明确:对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幼儿园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还要求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当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查询应聘者是否具有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记录;发现其具有前述行为记录的,不得录用。
3
话题三:沉迷网络、网络霸凌
近年来,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新闻时有发生,“12岁青少年,为购买游戏装备,10天花掉10万元”。这些新闻让人震惊的同时,也为未成年人“触网”现象敲醒了警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在应对网络欺凌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七条规定: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
针对这些令人痛心疾首的犯罪行为
监护人应该怎么做呢?
监护人课堂
监护人应比孩子先学一步。监护人只有本身掌握了足够的安全和法律相关知识,才能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同时,监护人也应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自己的模范言行来影响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
监护人要把安全和法制教育引入家庭教育的议事日程,通过视频、书籍、对话等形式,经常对孩子进行一些法律常识的教育。
监护人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孩子言行中的不良苗头,防患于未然。
监护人平时要与孩子之间进行适当的情景模拟。很多犯罪者对孩子实施犯罪后,会威胁或利诱孩子,说一些“告诉别人的话,我就会把你/你的父母……”“只要你不告诉别人,我就会给你……”的话,所以平日里监护人可以进行一些预演对话,提前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是你最坚固的依靠,一定要把发生的事情如实地告诉我们。
监护人不要羞于对孩子的性安全教育,要让孩子懂得哪些是不适当的行为,如果遇到应该怎么做、向谁求助。
通过家庭教育
使孩子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
及懂得基本的安全知识
是每一个监护人肩负的责任
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安全
更温馨的成长环境
是监护人乃至整个社会
共同的心愿 ❤
来源:深圳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