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
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
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提及七夕,大家容易联想到牛郎织女,会想到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想到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也会想到秦观的名句“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节日起源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
在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人们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在2006年5月20日,
这个浪漫的日子里,
七夕节被列入
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七夕冷知识
七夕的应节食品是什么呢?
如同冬至的饺子、清明时的青团,七夕也有应节食品,其中最出名的一种叫做巧果。巧果主要用油面糖蜜等做成,花样很多。
古代,巧果有许多好听的名字,比如“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到了宋朝,市面上已经可以买到七夕巧果了。
把白糖糖浆和面粉、芝麻一起和好,拌匀后摊在案板上捍薄……再经过油炸等一系列工序,巧果就做好了。心灵手巧的女子,可以把巧果做成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造型。
当然了,历史上不同朝代,在七夕这一天也有不同的食俗,《唐六典》中就有“七月七日加斫饼”的说法。
七夕的别称你知道几个呢?
❤双七:这天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即两星相会之意)。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来源:曲江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