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预收费问题正在逐步规范,但校外培训消费纠纷仍然高发。校外培训消费还存在培训机构无资质资格、超时段和超限额收费、课程无质量保证、“退款难”“卷钱跑”等风险问题,需要广大家长、学生加以警惕。
现暑假即将来临,为有效防范校外培训风险,维护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营造校外培训平安消费环境,清远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特向广大消费者发布校外培训消费提示,提示家长及学生在选择校外培训时要做到以下“六个要”:
一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广大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注重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应根据孩子的天性禀赋、兴趣爱好、学业水平等自身因素理性选择是否参加校外培训以及参加培训的项目、次数、时长,同时要加强亲子互动,尊重孩子的意愿,引导孩子在参加校外培训期间规律作息、锻炼体魄、培养兴趣、参与实践,不盲从攀比,不盲目跟风报班。
二要理性选择培训机构。一些培训机构为获得最大客源、获取最大利益,刻意夸大宣传培训效果、培训成绩、从业人员力量。家长和学生要警惕机构虚假宣传,“三思而后行”,最好能实地考察培训机构的办学场所,了解培训机构经营状况后再做决定。在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时,要注意一看办学资质,了解培训机构是否取得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要核对证照名称是否一致;二看教师资质,了解从事校外培训的教师是否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或相关资质能力证明,并按规定在办学场所、网站显著位置公示;三看培训范围,了解培训项目是否在审批、登记的许可范围之内。为方便家长查询,教育部开通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家长可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选择具备资格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
三要签订规范服务合同。家长和学生在缴纳培训费用前,要与校外培训机构签订由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仔细阅读合同中的重要条款,如培训内容、培训期限、时间安排、收费金额、退费办法、违约责任,以及争议解决途径等。
四要理性支付培训费用。学生家长在支付培训费用时,不要支付超过3个月或60个课时的费用;非学科类培训一次支付不超过5000元限额的费用。同时,要注意缴费安全,付费后要及时索取正规发票等相关消费凭证。
五要抵制违法违规培训。家长要认清并自觉抵制违法违规培训行为,一是任何以“教育科技、教育咨询、一对一、住家教师、高端家政、封闭集训、众筹私教”以及各类冬夏令营等名义开展学科培训的行为;二是未取得办学资质无证无照开展培训和取得办学资质但超范围开展培训的行为;三是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和参与有偿补课、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课或诱导强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行为。
六要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家长要妥善保管培训服务合同、发票等消费凭据;对于培训机构关于培训场地、师资力量、教学效果、设施设备的招生说明材料要妥善留存;与培训机构学管(教师)的微信聊天截图、语音信息等也要留存,避免日后发生消费纠纷。如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及时拨打12345热线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或向有关消协组织进行投诉。也可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