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红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多业融合发展
●清新区山塘镇依托产业带动成功申报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
●阳县山岭背城镇紫苏扶贫示范基地“一基地五增收”
英德市红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多业融合发展
英德红茶产业园2018年列入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英德市按照“补短板、强弱项”原则,围绕农业生产、红茶加工、科技研发与信息支撑、品牌营销、金融创新等五大板块加快项目建设,推进产业融合、利润融合、生态融合、通路融合、科研融合。截至2019年底,英德市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4.8万亩,产量1.1万吨,综合产值48亿元。在“粤字号”2019年县域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名单中,英德红茶以高达272.9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第一,被国际茶委会授予“世界高香红茶”称号。
一、打造全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
通过建设产业融合示范基地,英德茶企走出了一条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道路,逐渐摆脱过去“依靠茶叶销售生存”的发展模式。2019年,英德全市各大茶园景点接待游客105万人次,其中前往园区内茶园景点的游客数量占总游客数量85%以上,带动茶叶综合产值6亿元。在第十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英德市被评为“2019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积庆里红茶谷成功创建成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入选全国“10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并于两次入选全国2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二、构建联农带农机制,实现利润融合
英德市积极探索茶农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共享产业园发展红利。一是建立5个英德红茶区域化加工中心,实现产业园联农带农,同时整体提升英德红茶生产效率和加工水平,保证茶叶种植生产的安全规范。英九庄园依托英德红茶产业园项目支持,投入近三千万,引入全国首条“英红九号红条茶智能化生产线”,实现全程连续化、自动化和清洁化生产,日处理茶青能力可达5000斤。通过共同投资加工中心,或者茶农将茶青送到英九庄园的中央智能茶厂代加工生产,让农户可以参与到整个产业链的建设中,形成专业分工、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二是扶贫资金入股英德红茶产业园实施主体。产业园所在镇、村统筹财政扶贫开发资金,按“保本+保底分红”方式入股茶产业项目,将每年保底分红不低于8%的资金全部用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增收脱贫。英德红茶产业园建设以来,园区内共有7家茶企参与扶贫资金入股茶园项目,总金额5644.37万元。截至2019年底,永和农业、石门山茶园、英州红公司的项目已实现分红。英州红公司探索出“土地流转得租金、就职企业得薪金、家庭经营得现金、入股分红得股金”的“一地生四金”共享产业园发展红利模式,让农民获得多重收入。
三、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融合
英德市已成功认定8家生态茶园,2020年4月,英德市又有27家茶园被列入广东省生态茶园创建名单。
英德红茶产业园建设明确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产业园+科技”模式,依托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及高校力量,打造省级红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智慧生态茶园建设是英德红茶产业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引进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在园区范围内茶园试点安装生物信息对抗站,实现对茶树病虫害的监控预防,构建起产业园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茶园的可视化、动态监测管理。项目与7个茶园达成合作,建成4个生物信息对抗站,购置100套智能虫害防控设备,已在茶园布控安装75套,25套为备用,完成了5个中心系统软硬件建设,已申请10个软著。
四、搭建线上线下“双平台”,实现通路融合
通过英德红茶交易市场、英德红茶交易信息系统、英德红茶文化展示厅、英德红茶电商中心等建设,以及举办英德红茶公共品牌宣传系列活动、英德红茶公共品牌建设体系研究与推广等7个项目建设,搭建英德红茶线上与线下“双平台”。英德市政府联合企业在天猫、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培育电商人才,推动英德红茶互联网品牌价值转化。目前已完成英德红茶5个产品品牌孵化,搭建了电子商务企业开发集成的互联网数据服务平台及大数据可视化平台系统,开发了定制版的ERP全功能模块。2019年12月,英德红茶国际交易中心B2B平台正式上线,实时提供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而且集成各种现代化管理工具,为商家提供全方位、多渠道、高精准的信息传播及产品展示、销售平台。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英德市将英德红茶头采节搬到“云端”,举办线上直播活动近百场,线上销售618万元,带动销售近2000万元,清远市副市长雷玉春、英德市副市长罗伟权等多位“主播”化身“带货达人”亮相抖音直播间推介英德红茶。今年6月1日,“英德红茶”5秒形象宣传片上线中央电视台CCTV-1综合频道新闻联播栏目前18:50-18:51黄金广告时段,借力中央电视台平台,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品牌影响力将持续提升。
五、注入新动力,实现科研融合
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英德市茶业行业协会与中国农业银行英德支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农业银行给予英德红茶产业综合整体授信5亿元。英德市结合实际情况安排2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作为贴息额,撬动1.4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园区茶产业发展。目前,野生茶树资源普查和开发利用、英德红茶精深加工研究及多茶类开发、英德红茶大数据及溯源系统建设、英德红茶检测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以英红九号为材料,已开发黄茶、白茶、绿茶、普洱茶等其他茶类产品;针对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研制英红九号与柑橘类结合产品、速溶茶、压片糖果、紧压茶、条形茶等,同时建立起一个精深加工和多茶类开发平台。通过对英德红茶提取物的过敏性、吸收性、抗氧化、降血脂等功效系统研究,制备红茶提取物、茶多酚,开发红茶臻萃润颜霜、精华液、润颜乳和面膜系列日化产品,以及红茶饮料和速溶茶粉。
以国家农信中心作为实施主体,统筹建设英德红茶研究中心及英德红茶大数据及溯源系统,构建英德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管理大数据服务平台,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及质量可追溯系统,有效掌握园区茶树生长环境、生产动态信息,科学制定生产措施,为英德红茶产业实现标准化种植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清新区山塘镇依托产业带动
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
清新区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大力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清新区山塘镇依托产业带动,成功申报2020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为清新区主导产业发展新增动力。
一是以产业优势为依托。山塘镇位于清远市清新区南部,紧临北江,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快捷,是清新区“都市农业与村镇发展区”,享有“鱼米之乡”、“清远水乡”和“龙舟之乡”美誉,2019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2.12亿元。山塘镇借助清新区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契机,积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将山塘镇建设为以桂花鱼养殖和优质水稻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强镇。
二是以发展成效为基础。山塘镇是目前广东省最大的桂花鱼养殖镇,全镇桂花鱼产业养殖面积1.5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7%,2019年山塘镇桂花鱼产业产值达3.5亿元。全镇有省级现代农业桂花鱼养殖基地1个,从事桂花鱼鱼苗繁育、养殖、加工和销售的市级龙头企业3家,桂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34个,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联农带农效果显著。同时,山塘镇是我市重点粮产区,是有名的“清远粮仓”,全镇拥有平坦肥沃耕地4.5万亩,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6万亩,年产优质水稻3万吨。镇内从事优质水稻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农民合作社32家,其中省市级示范合作社2家。
三是以产业融合为引领。构建完善优质稻米种植加工全产业链和桂花鱼生态养殖产业链,创新采取稻米加工副产物为主料饲喂桂花鱼,以及将鱼塘淤泥返田改良稻田土壤等措施推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发挥山塘镇海大、宇顺和日通等省市级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创新订单农业、技术服务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解决目前山塘镇桂花鱼养殖的品质和安全问题,提升现代化、标准化良种繁育,推进桂花鱼区域品牌建设。预计项目完成时,山塘镇桂花鱼产业一产年产值达5.5亿元以上,三产总年产值力争达17亿元以上,实现桂花鱼绿色健康养殖,扶持5家以上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300户农户增收分红,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年均增长10%。二是推进生态水稻全机械化种植,完善水稻产地初加工建设,发展大米适度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培育山塘大米品牌,依托佰利金、富和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种植技术,提高大米产品附加值。预计到2021年,全镇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2%以上,年总产量达到2.4万吨以上,总产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建设特色优质稻生产加工示范基地1个,省级稻米品牌2个,带动农户2000户以上。
四是以组织协作为保障。近年来山塘镇围绕岭南水乡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抓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镇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愈发展现生机活力。为做好项目工作,清新区农业农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三塘镇人民政府沟通,会同山塘镇农办等部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并争取省、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目前,清新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山塘镇按照上级项目建设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实施方案,在充分利用好中央和省、市各级财政扶持资金的同时,以扶持资金为杠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人才和技术加入到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做大做强桂花鱼、水稻等产业,切实提高群众的收入,并辐射带动现代农业加速提质增效。
阳山县岭背镇紫苏扶贫示范基地
“一基地五增收”
阳山县岭背镇立足当地实际,认真统筹谋划,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贫困户的作用,走出一条“政府牵头、企业指导、贫困户主营”的产业扶贫发展新路子,实现了“土地流转增收、基地务工增收、基础分红增收、奖励分红增收、合作种植增收”等五方面增收。
一、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动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
岭背镇有水田、耕地3万多亩,因历史原因土地都比较零碎,一直以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近年来因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土地丢荒现象日益严重,土地有效利用率比较低下。2017年以来,岭背镇大力推进土地整合整治,镇村干部深入农户积极开展政策宣传,争取广大农户支持,以点带面推进土地整合整治工作。目前,岭背镇共整合整治土地17457亩,零碎的土地变成连片的农田,实现了田成方、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以连片农田、土地为资源,岭背镇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农业企业、合作社、乡贤租赁土地发展特色产业,引进企业、合作社等投资建设产业基地等共计17家。
二、依托农业经营主体,把产业基地建到贫困村中去
省级贫困村水建村的紫苏产业基地占地300亩,由广州市白云区强大农业公司投资1500万元建设,并成立强大紫苏专业合作社管理紫苏产业基地。基地建设大棚200个种植香科绿叶紫苏,配套建设300立方的冷库一个,该品种紫苏具有周期短、收益快、采摘周期长、产量稳定等特点,紫苏苗种植20多天便可以进行采摘销售,采摘周期长达9个月,通过水肥一体化及大棚的优质环境,产量稳定。基地全面投产后,每亩年产值可达25000元,可为当地提供近100个常年就业岗位。
岭背镇与强大紫苏专业合作社合作共建紫苏种植扶贫示范基地。岭背镇在紫苏基地旁边再租地43亩,由强大紫苏专业合作社按标准建设紫苏种植大棚21个,并配套建设100立方的冷库和200平方办公场所;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并负责以市场价收购成品紫苏。项目从建设、管理、运作全过程,充分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不但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投产和运作效益,还实现了把扶贫基地建到贫困村中去。
三、激发贫困户主体作用,培育贫困户当新型农民
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岭背镇确定由贫困户作为紫苏种植扶贫示范基地的主体,由贫困户牵头成立合作社管理紫苏种植扶贫示范基地。
贫困户作为基地管理人员,并牵头成立岭农种养专业合作社,共同经营管理紫苏种植扶贫示范基地。基地投产前,安排贫困户到其紫苏基地务工,学习管理和技术,切实提高贫困户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自2018年底投产以来,紫苏种植扶贫示范基地能提供管理岗位3个,常年就业岗位近30个,其中走上管理岗位的贫困户2人,到基地务工的贫困户5人,贫困户真正成为产业扶贫项目的管理者、受益者。基地投产仅半年,卖出成品紫苏1万多公斤、紫贝菜8000多公斤,收益共计36多万元。
四、创新产业扶贫发展模式,促进“一基地实现五增收”
岭背镇紫苏种植扶贫示范基地项目,本着以贫困户为本的原则,有效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真正把产业基地建到贫困村中去,让贫困户管理产业、参与产业,有望取得“一基地五增收”的良好扶贫效益。
土地流转增收。贫困户把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每亩可得租金700元。
基地务工增收。贫困户到香料基地务工,月工资约2000元,贫困户可实现年增收约2.4万元。
基础分红增收。香料基地所有的收益扣除水、电、种苗、化肥、工人工资等日常运营成本后,剩余收益大部分作为基础分红分配给岭背镇有劳力贫困户853人,预计全镇每年人均可增收400多元。
奖励分红增收。岭背镇专门从项目收益中抽取5%作为奖励资金,由岭农合作社根据在基地务工贫困户的务工时间、工作表现等情况,对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给予奖励分红,激发贫困户工作积极性。贫困户每年可取得奖励分红约1000-2000元。
合作种植增收。有意愿的贫困户,可和岭农合作社合作种植紫贝菜,合作社免费发放种苗,并负责技术指导及产品回收。种植紫贝菜预计每亩每年可增收约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