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清远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政策,认真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工作,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有力推动了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消费能力明显提高,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3.7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速在山区市中排第二位,比最高的梅州市略低0.1个百分点,比山区市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
一、 消费市场基本情况
1、城镇和乡村市场同步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668元,同比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47元,同比增16.3%,随着我市城市居民收入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得到释放,加上城市商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环境日趋改善,促使城市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项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民收入得到了不断提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带动了农村流通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市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消费层次的提升空间明显增大,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正在逐渐显现。2011年全市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336.6亿元同比增长18.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7.6%,乡村市场实现97.1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市的22.4%。
2、批发零售业发挥主导作用,限上企业增势强劲。我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成为拉动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批发零售企业逐渐摆脱了小规模、单一店面的经营业态,呈现出规模化、连锁化的现代商业企业特征。企业规模的扩大,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消费。加之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改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大中型商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明显优势,发展迅速。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增长尤为强劲,全市276家限上企业,2011年实现零售额91.8亿元,同比增41.4%,拉动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4个百分点。
3、假日效应拉动明显。无论是“春节”、“国庆”黄金周,还是“元旦”、 “五一”、中秋节、圣诞节 等中西节日,都掀起了层层消费热潮。节日期间,全市各商贸流通企业紧紧抓住假日经济的有利时机,为消费者提供了热情、温馨的服务,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推动了以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主的假日经济蓬勃发展。“五一”小黄金周我市接待过夜游客573522人次,比上年同月增长44.5%,促使5月单月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上半年小高峰。
随着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劳动报酬的大幅度增长,在“金九银十”的季节,中秋、国庆两大节日人们的消费意愿进一步释放,全市消费品市场走向高潮,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高峰期,10月单月零售总额达到43.6亿元,是全年零售总额单月最高。
4、热点商品消费增长明显。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市场商品供应的丰富,加速了以住房、汽车为主要消费点的居民消费升级进程,市场销售热点频现。主要集中在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石油及制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汽车类等五大商品类,其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高达30.9%、55.5%、242.5%、243.4%和16.7%,这些产品消费的快速增长,进一步体现了居民消费的升级。
二、消费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物价上涨过快的影响。近年来,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成品油以及猪肉、粮油、食用油等商品价格持续过快上涨,给消费需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除直接影响到部分低收入家庭的正常消费外,还会对人们的消费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2、保障和改善民生压力较大。由于物价涨幅较大,低收入群体和困难家庭生活受到影响,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教育、医疗、住房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导致消费乏力,对居民消费预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3、消费热点逐步降温,增长动力减弱。“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促销政策随着市场逐渐饱和而减弱;楼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抑制作用;国家对汽车消费的优惠政策有所收缩,汽车下乡及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均于2010年12月31日到期后停止执行,这些政策取消后,对车市造成了不小的影响。2011年汽车销售额增长速度比2010年缩少28.2个百分点。
4、“三大招商”(大型央企招商、世界500强招商、知名民企招商)未为我市带来明显效益,如恒大金碧酒店虽然落户清远,但因企业本身有些证照不齐,至今仍处于试业阶段。
三、2012年市场运行趋势的一些建议
预计2012年消费品市场发展仍处于平稳增长态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15%左右。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建议:
1、要进一步培养更多的限上企业。商务、旅游、文化、医药、粮食部门要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实施规划引导,加快推进市场体系建设,支持所属领域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更多的限上企业,扩大我市的消费品市场规模。
2、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鼓励更多的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向农村市场发展。在农村人口较集中的乡镇和工业园区开设一些配套齐全的商业,让农民和外来工方便消费。开展“农超对接”,进一步改善农民消费环境,解决农民消费不方便、不安全的问题。
3、政府应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企业,推动我市二、三产业大发展,广开就业渠道,为城乡闲置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拉动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