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下的清远经济发展思路探析
【内容提要】近年来,面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面对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在知识密集、信息爆炸、创新潮涌的形势推动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在物质资本逐步匮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投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转型升级 人力资本 生产效率 技术进步
2012年是我市实施“桥头堡”战略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清远的攻坚之年。在经济实现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后,社会发展的缓慢已逐渐影响并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和跨越。当前,经济与社会这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平衡现象仍未有明显起色。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增长、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这一思想指导下,必须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力度。在物质资本逐步匮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投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现状:整体水平较低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简称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通常来讲,在一定的条件下,充足的人力资源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其总量要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否则就会给经济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单纯的劳动力数量已很难满足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社会生产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劳动者的素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近年来,藉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双转移”发展战略之际,我市充分发挥地缘资源优势,积极大力推进“双转移”工作不断上台阶,“双转移”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双转移”工作的深入实施,在加快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我市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一)总量基本稳定、结构不断优化
最近五年,我市从业人员总量基本保持稳定,大都维持在197万人左右,但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1、分经济类型。在所有经济类型中,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是从业人员比较集中的领域,比重超过80%。近年来,集体经济从业人数下降明显,2011年末共有116.1万人,比2007年减少11.2万人,从业人员比重由2007年的64.5%下降到2011年的58.8%。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繁荣,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显著增加,比重不断攀升。2011年,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数41.9万人,比2007年增加6.3万人,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
2、分行业结构。“双转移”工作的顺利推进加快了我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和第二三产业转移,从业人员结构正朝着经济结构的方向积极发展变化。
2011年与2007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比重下降了5.2个百分点。2008年,受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工业从业人数减少接近4万人,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随着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正常,工业从业人数逐步增加,到2011年达到37.0万人,比重提高到18.7%。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第三产业的繁荣。2011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46.3万人,比2007年增加4.8万人,比重上升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都有比较大的提高,2011年比2007年分别增加1.3万人和1.2万人,合计增加人数超过第三产业增加人数的一半。房地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2008年只有0.6万人,比2007年减少0.4万人。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房地产业逐步复苏并回归常态,2011年从业人数上升到1.2万人。教育业从业人员有所减少,2011年比2007年减少0.3万人。
(二)技术人员比重略微下降,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2010年,我市全部经济单位在岗职工27.1万人,比2006年增加2.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1万人,增加0.5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重由2006年的26.4%下降到2010年26.1%。技术人员整体水平有所提高。2011年,高级职称和中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分别为3.9%和60.6%,比2008年分别提高1.5个百分点和8.4个百分点。
事业单位是专业技术人员最集中的领域,所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超过70%。机关单位技术人员人数基本稳定,但占其在岗职工的比重由2006年11.4%下降到2010年的9.9%。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呈现明显流入状况,2010年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8万人,比2006年增长18.7%,占本行业在岗职工和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比2006年分别提高0.7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中的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数显著增加。2010年制造业在岗专业技术人员1.0万人,比2006年增加0.4万人,增加人数在各行业中位居首位,占本行业在岗职工和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比2006年分别提高2.2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专业技术总人数变化不大,2010年比2006年增加0.1万人,但占第三产业在岗职工和全部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分别下降了0.6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教育行业专业技术人数在各行业中处于绝对优势,占全部专业人数的比重超过一半,但占本行业在岗职工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2010年比2006年下降3.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也是专业技术人员比较集中的行业,2010年专业技术人数1.1万人,占本行业在岗职工和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分别为76.9%和15.5%。
(三)整体水平较低、支持力度有限
“双转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但劳动力资源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以及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市劳动力资源整体水平仍然较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来推动,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利用仍未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跃。
增加值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重,能够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从下图看,“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增加值率基本呈现一路下滑的趋势,2010年比2006年下降11.4个百分点,2011年虽有明显回升,但仍未达到“十一五”初期的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率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64%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率在2009年上升到59.7%后开始出现下滑,2011年下降到55.7%,仅比2006年提高0.4个百分点;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率只有18.8%,为近年来最低水平,2011年虽有所好转,但比2006年仍下降了7.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产业层次较低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影响明显。
政府在财政方面对提高劳动力水平支持力度有限。2011年,我市财政支出比2007年增加1.1倍,年均支出增长20.6%,对教育的支出年均增长为18.3%,而在提高劳动力水平(这里包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支出年均增长只有17.7%,特别是职业教育投入年均只增长17.3%,远低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水平。2011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2%,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4%,比2007年分别下降1.5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的意义:新时期的必然选择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天下无贼》中黎叔的一句“幽默”真实地道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人才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业已成为当代科学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所有的资源中,“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切实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才培育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市从业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但从业人员整体水平较低又制约着我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在经济转型期的当下,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劳动者素质、强化人才培养对推动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需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经济制高点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据主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离不开人力资本的大力投入。当前,我市科学技术助推经济发展的能力依然不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偏弱。一是投入明显偏低。2011年我市财政对科学技术投入1.0亿元,比2007年增长1.9倍,占财政支出比重由2007年的3.5‰上升到4.8‰。2010年全国科学技术投入的比重是3.6%,广东省是4.0%。我市科学技术投入较之全国的平均水平落后一大截,与广东的投入比较相差更远。2010年我市全社会R&D经费共1.85亿元,仅多过河源、梅州、汕尾和阳江,排全省第17位。二是创新水平较低。2011年我市专利申请受理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为807项和397项,比2007年均有不小的进步,分别增长2.4倍和2.6倍。但从反映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上看,2011年我市共13项,占专利申请授权量的比重只有3.3%。三是产出能力较弱。2011年,我市科学技术行业*增加值3.9亿元,比2007增长17.9%,年均增长4.2%,远低于第三产业年均14.7的增长水平。
(二)提升科技服务经济水平需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人力资本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指出:“如果说,过去30年的发展,傍‘资金大款’是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条件的话,今后30年的发展,我们必须靠傍‘科技大款’,来实现经济质的飞跃。”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推动科技水平的提高,以科技服务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人力资本积累的优化提高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变革,才能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经济的能力。
(三)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是适应转型升级形势的需要
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土地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依靠大量资源消耗的传统生产方式来推进经济发展已难以为继,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调整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人力资本投入来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带动生产效率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可以有效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实现经济的华丽转型。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劳动者能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的核心,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更需要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升。随着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必然会采用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来替代落后的生产能力,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在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积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切实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是适应当前转型升级形势的需要。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单纯依靠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必将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也必将使经济陷入困境。缺乏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是当前产业升级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加大人力资本投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加强人才的培养来推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是新时期的必然选择。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的建议:立足培养三种精神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土地供应、财税优惠、人才引进、政府服务等方面应着力完善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的政策体系,进一步落实各项科技扶持政策、全力打造技术研发平台,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以及加强对专利开发、知识产权的扶持引导等系列举措。同时,应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加大并加强对劳动者职业技能、职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力营造一种昂扬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建议重点立足培养三种精神来强化人力资本的投入。
(一)求知精神。展开全市范围内的各类学习活动,在夯实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全市人民学习的积极性。当前,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和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以发展观念、知识结构的转型升级来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精髓和核心理念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才能转变成知识的深化和理念的升华,才能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增强并提升执行力,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善于思考,学以致用。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知识结构的及时更新,才能抢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先机,占领科学发展的制高点。
(二)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改变社会面貌的经济创新是长期的、痛苦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它将摧毁旧的产业,以便让新的产业有崛起的空间。当前,在科技创新浪潮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动下,经济社会正在展开一轮由机器经济转变为信息经济、工业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的产业大变革。经济的转型升级会促使一批旧的生产能力被淘汰、一批传统低端企业破产倒闭退出舞台,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信心和决心进行改革与革新。只有敢于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勇于开拓、不断探索新的经验、新的方法、新的规律才能为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支撑。
(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包括;(1)建立私人王国,(2)对胜利的热情,(3)创造的喜悦,(4)坚强的意志。这种精神是成就优秀企业家的动力源泉,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性突破的坚实基础。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继承并发扬了熊彼特的观点、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就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优秀企业家已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下最稀缺的资源、经济发展中最宝贵的财富,它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济转型期更需要勇于挑战、敢为人先的优秀企业家去开拓创新,引领行业发展与改革。积极培养并弘扬企业家精神必将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力量,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①黎忠佐:《新形势下清远经济发展之思考》,《清远统计分析》2007年第18期。
②张定东:《万象更新 否极泰来—正确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清远市优秀统计分析文章选编(2002—2005)》。
③马凌霄:《后危机时代经济复苏的供给面反思》,《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