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农村社会结构变迁问题调研

来源:清远市统计局 访问量:-发布时间:2017-11-21

 

摘要:调研了连州市的西岸镇和阳山县的小江镇、七拱镇三个乡镇的农村社会结构变动情况,撰写出清远市农村社会结构变迁问题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结构  变迁  调研

社会结构是一个动态范畴,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需求的不断向多元化发展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近十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清远市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美丽乡村建设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等工作全面推进,我市广大农村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社会结构转型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研究和探讨这个时期的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对发展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调研了连州市的西岸镇和阳山县的小江镇、七拱镇三个乡镇的农村社会结构变动情况,撰写出清远市农村社会结构变迁问题的调研报告,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农村社会结构变动基本情况

(一)农村人口结构变迁

1.外出务工人员回流逐渐增多。我市属于粤北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口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但是近年来我市村民土地通过出租给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流转方式,发展农业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和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等特色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村劳动力需求不断加大,当地留守的妇女、老人等无法满足劳动力需求,外地务工的青壮年既能在本地找到工作,也能照顾老人和小孩的有利环境吸引下,他们开始逐步回流农村。从清远市农村综合改革前后的常住人口增减就能说明上述情况:农村综合改革之前,2005年至2011年连州市和阳山县的常住人口为流出,流出的人口年均增长分别达2.38%2.96%;农村综合改革之后,2011年至2016年连州市和阳山县的常住人口为流入,流入的人口年均增长分别为0.54%0.55%

2.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带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随着外出务工农民的回流,农村居民受教育文化程度逐步提高,劳动力素质也不断提升。从农业生产力领域中的基本三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金”来看,清远市农村综合改革后,受土地、劳动力和资金这三个要素的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016年,清远市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达2.25万元,比2012年提高0.75万元。其中,连州市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达3.39万元,比2012年提高1.44万元;阳山县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达2.86万元,比2012年提高0.88万元。

3.专业技能逐渐提升。农村综合改革在我市深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逐渐增多,对农业专业人员需求也逐渐增加,在农村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加下,已悄然改变农村就业结构。企业和合作社甚至聘请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做兼职技术人员,指导本企业发展农业生产。随着这些农业专家到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在农村的比重也不断提高。政府也非常重视农业专业技术的指导,各县(市、区)和乡镇都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指导。

4.农村创业逐步增加。随着镇、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和网上办事大厅推广,政府各项服务工作逐渐下移,实现了在农村可以不出村就能办理行政审批等事情;美丽乡村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周边环境和基础设施;政府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等基础工作的推进,吸引了大量人员到农村去投资农业生产,办企业、开办家庭农场。近年来,我市的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如雨后春笋,不断增加和壮大。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摸底数,2016年底全市农村合作社9970家,农业企业2027家,农业家庭农场124家,农业单位总数居全省首位。

上表可以看出,连州市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近几年增长较快,2016年比2012年增长131.4%,年均增长达23.3%

(二)就业情况

1.农村居民从事的行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就业从单纯的种养耕作,到外出打工,再到现在的经商、回家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元化发展,农民由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转移。调研的三个乡镇,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由2006年的45.731.423.0调整为2016年的43.025.931.1,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6年底,清远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比重达56.2%,为近四年来最高。其中:阳山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比重从2012年以来逐年提高,到2016年达49.7%,为2006年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比重最高的一年;连州市2006年以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比重都保持较高。这说明农村创业、就业机会增多。

2.就业范围“出村”和“逃离珠三角”。在调研的三个乡镇中,其2016年比2006年在本村内和市外省内(珠三角)的就业人数都呈现下降态势,分别由47.5%32.8%下降到40.4%31.9%。在教育资源整合下,农村小学资源减少,部分农民向镇中心转移,也有的向县城或者市区转移,导致农村在村内居住的人员减少,就业人数也随之不断下降。但随着清远市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差异的逐步缩小,工资水平差距的不断缩小,清远市赴外市务工的人员相应也减少,回流到清远的乡镇、县城和市区,清远本地就业人员增多。

(三)扶贫成效显著,社会阶层分化逐步缩小,农民生活越来越好

经过二轮扶贫,政府对第三轮精准扶贫力度的加大,各地纷纷加大了对底层的孤寡老人、五保户、低保户等弱势群体的扶助,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全市的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到2016年全市贫困人口只有14.12万人。其中阳山县到2016年贫困人口(4000元以下)只有2.03万人,比2006年减少了2.11万人;连州市到2016年贫困人口只1.93万人,比2006年减少了2.23万人。二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清远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73元,近十年来年均递增达11%;阳山县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10元,近十年来年均递增达10.8%;连州市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72元,近十年来年均递增达10.71%。三是农村的交通和通讯工具覆盖率扩大。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快速覆盖农村,为农村提供便捷、为农业提供信息、为农民提供增收渠道等等。2016年末,全市居民平均每户拥有移动电话2.97部,比2006年每户拥有移动电话多1.42部。其中:连州市居民平均每户拥有移动电话1.71部,比2006年每户拥有移动电话多0.91部;阳山县居民平均每户拥有移动电话1.97部,比2006年每户拥有移动电话多1.13部。2016年末,全市居民平均每百户车辆拥有量达39.6辆,比2006年每百户拥有车辆数多33.5辆。其中:连州市居民平均每百户车辆拥有量达15.6辆,比2006年每百户拥有车辆数多11.9辆;阳山县居民平均每百户车辆拥有量达11.3辆,比2006年每百户拥有车辆数多8.3辆。

(四)集聚变动不大,居住质量大幅度改善

农村的居住格局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房屋由草土结构向砖瓦结构再向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由低矮阴暗的平房向高大明亮的楼房发展,居住质量大幅度改善。农民户均拥有住宅面积也在不断增加,部分农户甚至城里有房、农村有宅。但农村居民的居住习惯仍难以改变,就算是常年居住在外地的农村居民,其在本地、本村仍有保留住房(特别是长辈留下来的祖屋通常都不会拆除),所以总的集聚变动不大,但居住质量改善明显,电视、空调、热水器、冰箱、卫生厕所、自来水都基本入户。

(五)美丽乡村建设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素质大大提高,构建了和谐的新农村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农民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提高,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庄道路沙泥路变成硬底化;主要村道装上了路灯,便于村民夜晚出行;大部分自然村修建了健身场所,便于村民强身健体;村民的小病可以在1.5公里范围内的卫生站救治;种养知识和科普知识的查阅可以到图书室解决;农民空余时间可以到文化站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通过日常聚集的娱乐活动,人与人之间的邻里关系不断加深,有利于社会矛盾消除,农村变得更加和谐。农村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体育健身场所快速增长。2016年末,清远市农村健身场所有1848个,比2006年增长7.03倍;连州市农村健身场所有220个,比2006年增长21倍;阳山县农村健身场所有189个,比2006年增长5.5倍。二是图书室和文化站超快增加。2016年末,清远市农村图书室和文化站有1236个,比2006年增长5.4倍;连州市农村图书室和文化站有70个,比2006年增长1.7倍;阳山县农村图书室和文化站有176个,比2006年增长100倍。三是农民业余文化组织不断壮大。2016年末,清远市农村业余文化组织有589个,比2006年增长2.4倍;连州市农村业余文化组织有178个,比2006年增长12.7倍;阳山县农村业余文化组织有38个,比2006年增长1倍。

(六)不断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第一产业的工作效率

近几年,全市各地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增加对农村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具体体现在下面几方面:一是村村实现了公路硬底化,经济实力较好的自然村,还修建了机耕路直接通到田间地头,小型拖拉机等机械化参与耕种,改变了原始耕作方式。2016年末,连州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053.7公里,比2006年末增长107.6%,比2012年末增长53%;阳山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887.4公里,比2006年末增长37.8%,比2012年末增长33.4%。两个地区公路通车里程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受地方公路快速增长的带动。二是从上到下非常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目的是提高农业抗旱排涝、抗灾害能力。如:中小河流治理、山塘水库加固、农田灌溉水渠的修建等等。近几年,阳山县七拱镇修复中小河流104公里,农田灌溉水渠的修建44公里;连州市西岸镇修复中小河流27.39公里,农田灌溉水渠的修建41.6公里。三是全市实现了村村通电,并且农村用电量逐年增长较快,特别是2012年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以来,用电量增长更快,说明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末,清远市第一产业用电量达31967万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0.51倍,年均增长10.9%。其中:连州市第一产业用电量达2115万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0.99倍,年均增长18.8%;阳山县第一产业用电量达1669万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1.14倍,年均增长21%。农村通过近几年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农业生产条件彻底改变。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事农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各地农业现代化生产工具不断增多。农业机械从小型到大型,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结构优化,农机化得到飞速发展,农业机械由水稻机械向蔬菜、苗木、水果、茶叶、养殖业、畜牧、农产品加工等各种领域发展,高科技的农业机械也在不断增加,基本上改变了过去农民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模式。2016年末,清远市农业机械总动力 105.18 万瓦特,比2012年增长19.7%。其中连州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95万瓦特,比2012年增长21.8%;阳山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3.34万瓦特,比2012年增长30.3%。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第一产业的生产率,减少了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清远市农村社会结果变动原因探讨

2012年清远市开始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到2014年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承担探索以农村社区、村小组为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任务,各地农民拥有更多的自治权限;与此同时,政府从扶贫、土地、水利等多个方面出台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让广大农村居民受益匪浅,农村经济产生新的内生动力。这是推动清远市农村社会结构变动的关键因素。

(一)农村综合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是突出提高农村组织化水平,大力推进“三个重心下移”、“三个整合”工作,建设美丽乡村,以便巩固农村综合改革国家示范试点成果,进一步激活农村、农业、农民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三个整合”工作稳步推进。土地整合实现了“田成方、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可耕”的农田新格局,昔日萧条冷落的田园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新气象。涉农资金整合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发挥了积极作用。涉农服务平台整合提供了行政事项代办服务,节省了农民办事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三大整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发展的土地、资金和技术这三大方面的问题,为发展农村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坚持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和维护农民的权益,坚持“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下,主要通过出租的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七拱镇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一万多亩,其中流入农户的约7千多亩,流入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的有2600多亩,其余流入其他主体的约540亩。小江镇农户自发流转经营权12032.04亩,当中具有签订流转合同的占96.3%,流转去向多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业企业,集中发展规模化农业。西岸镇农民担心会改变土地用途,收回时不能复耕,或者复耕成本较高,农民积极性不高,土地流转进度缓慢。

2.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到目前为止,七拱镇已经通过了两批美丽乡村的验收工作,包括示范村4条,整洁村38条,共42条美丽乡村。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也全面展开,已经完成了12620户以上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3.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加快,推动农业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七拱镇12824亩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现已完成等待验收,还有潭村村、石角村、桂花村三个村共6088亩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现已完成86%的工程进度,预计在明年可以完成,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地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在政策的扶持下,七拱镇三家龙头企业,76家家庭农场和6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中坚力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组织化、集约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逐步培养出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

5.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农业主体的培育也有利于农业产业带的建设,加速了现代农业的进程。七拱镇目前已经建成了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带:一是水果产业带;二是淮山产业带;三是优质水稻产业带;四是水产产业带;五是畜禽产业带。未来计划新建构树产业带、带动发展民宿旅游和培育新型的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6.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旅游、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加快形成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新格局。开展“百花千村”建设工程,打造风格各异的花海旅游产品;大力开展“万家菜园”建设工程,提倡村民屋前屋后种植有机农产品、绿色蔬菜,发展农家乐。

(二)立足本地优势开展扶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基本结构

政府的重视力度加大,扶贫政策到位,措施得力,对于较为贫困的农户基本生存和生活条件都得到改善,生活经济结构得到了稳定。小江镇通过“光伏扶贫”和“小水电扶贫”,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确保农户今后长时间、稳定收益。七拱镇和西岸镇则立足本地资源基础上,通过引导农民加强管理,降低化肥、农药等使用量,提高产品品质,扩大产品销售渠道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存在的问题:

(一)骨干劳动力缺失,留守人员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需求

虽然“农综改”在全市已经全面铺开,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基础建设和水利整治工程都在进行,农村面貌发生极大改变,但是由于我市地处粤北山区,人均土地面积少,青壮年劳动力仍不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初高中毕业生,宁愿去外地务工,在外地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留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造成本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失,虽然有在外务工人员逐渐回流,但是仍无法满足当地农业生产要求。

(二)受教育程度低、专业技能培训少,农业劳动力素质堪忧

由于农村土地稀少,经营农业投资期限长,投资收益少,劳动报酬低等因素影响,初、高中毕业生普遍外出务工,大专以上毕业生基本上不愿意回农村就业,留守农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受专业技能培训少,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三)土地碎化和对政策的疑虑,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市地处山区,农田分散,土地碎化,田力不均,机械化耕作困难,给“农综改”增加了难度。个别地区宣传力度不够,村民对“农综改”理解不透,担心政策变动,不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投入。

(四)农业企业和合作社规模小,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作用有限

在全市的农业龙头企业中,除温氏畜牧公司已形成规模,遍布全市内外,其他的农业企业或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甚至是存在空壳现象),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作用有限。

(五)电商网络销售模式亟待推广,成本急需降低

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模式,仍牢牢占据我市农村市场,会种地和能养殖的不会使用电商模式销售。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农村电商成本较高,农民负担较重,如每箱水果、蔬菜农民需付出20元快递成本,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六)无设备、无技术、无人员,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无门

政府机构、企业、合作社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意识,也没有检测机构、人才、设备,各地农产品无法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仍有个别违规使用超标农药现象。

四、保障措施与建议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居住生活条件和环境

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反哺农村,通过道路硬底化、农业基础设施、美丽乡村等工程项目,增加雨污分流系统、体育健身器材、休闲小公园等项目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

(二)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出

近几年各地对农业的投入在逐年加大,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大农田建设力度和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彻底改善农业靠天吃饭的自然环境影响,增强农业抗风险的能力,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加大农民教育投入,举办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种养技术水平

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种养专业知识,引导农民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农业公园、农事体验、田园综合体和休闲观光农业等项目,编织现代农业、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链,提高绿色经济效益,促进农业走绿色产业。

(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义务教育的落实提供法律保障,保农民的权利,安农民的心。

(五)加大农业投资政策扶持,防范投资风险

加大农民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吸引农民工返乡,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返乡或下乡就业创业,降低农民投资风险。

(六)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清远作为农业大市,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化的必由之路。只有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道路,才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延长产业链条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最终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的目的。只有实现全市农民共同富裕,才能在2020年完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一预期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