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公布

清远公布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服务本土!专业设置与全市主导产业重合率达92%

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工作,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启动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近期,清远公布了全市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透露,清远市中职教育根据本地实际逐步建立了区域职业教育服务网络,确立以省重以上中职学校集中建设现代服务、加工制造、财经商贸、教育等专业类别;在各县(市)中职学校、职教中心重点建设涉农、民族特色等专业类别,并承担区域内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技能培训等分类发展的基本框架。全市中职学校共开设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教育、财经商贸、旅游服务、农林牧渔、轻纺食品、文化艺术、休闲保健、体育与健身、公共管理与服务等13个专业大类,专业设置与全市主导产业重合率达到92%以上,基本覆盖清远经济社会各领域。

2016年,全市中职毕业生数为12390人,就业人数为12169人,就业率为98.22%,比上年(98.02%)提升0.2个百分点;对口就业率为88.94%,比上年(87.98%)提升0.96个百分点。

清远各职业学校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为学生未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梁素雅

注重质量发展▶▷

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提前预订

《报告》透露,清远市以职业教育布局和规模、培养水平和服务能力、职业教育保障制度体系、职业教育内涵质量等几方面为目标,制定了《清远市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2016-2018年)》,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和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发挥办学主体作用。

各职业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推动理实一体教学,系统化管理实习实训,高密度组织开展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市、校两级竞赛活动。成功组织完成了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九届、第十届技能竞赛和第四届、第五届中职专业教师技能大赛的比赛、表彰,派出多个代表队参加省赛、国赛。其中,市中等职业学校第十届技能竞赛邀请了韶关市6个代表队、市技师学院等参加。清远市代表队参加省级以上中职师生技能大赛共获得6个一等奖,16个二等奖,100多个三等奖及优秀奖。

为保障学生的就业质量,全市各职业学校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依托职教集团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先后与市内外近千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鼓励中职学校毕业生参加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入学考试,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升学创设良好的条件。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采取学校推荐、自主择业相结合以及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笔者获悉,就业渠道主要是以学校推荐、订单教育为主,每所学校都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半数以上毕业生被推荐到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就业,深受企业欢迎。一些专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许多专业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特别是一些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得奖的学生,用人单位纷纷抢挖人才,敞开招聘。

推进校企合作▶▷

新增本地校外实训教学基地13

《报告》透露,清远以市职业教育集团,市职业教育学会及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平台,指导职业学校加强与企业行业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学校先后与37家清远知名企业开展企业冠名班,先后形成了建滔班、海螺班、美亚宝班的基础上,新玛基班、长隆班、爱机班、苏宁班、清远百姓大药房药剂班及中药班、纯美话题班等。与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构建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促进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新增本地校外实训教学基地13个,19家企业投入设备、设置奖学金、共建实验(训)室。投入资金599.3万元,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达90%,校企合作协议的专业比例为95%,合作企业累计接收在职教师87人挂职实训和短期实训。本年度合作企业接受学校实习实训学生14947人次,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创收500多万元。

全市各职业学校均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工作,设立专门的实习就业管理部门,安排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认真做好实习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在考察实习单位资质、诚信状况、管理水平、实习岗位性质和内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健康保障、安全防护等方面,符合要求后才确定实习单位。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都有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各方的权、责、利。

2013年,在清远市人民政府主导下,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市职业教育集团。近年来,市职业教育集团先后与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签约,将地方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进行有机结合,为企业和院校合作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了企业和职业院校在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实现合作;与清远天安智谷产业园、华南863科技创新园和清远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举行校企合作揭牌,与三个园区达成了深度合作意向,并在三个园区设立集团校外孵化基地;与广东长隆集团共同组建长隆班;与清远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埃德伟控(清远)有限公司、与广东新亚光电缆实业有限公司等8家本地优质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

主动服务社会▶▷

开展各种培训32000多人次

清远各职业学校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为学生未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12390人,就业人数为12169人,就业率为98.22%

各职业院校积极承担服务社会的办学职能,推进与地方发展、校企合作和新农村建设等进行联动。部分学校已成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智囊团,参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

2016年学校承办政府部门和行业培训班,为社会开展各种培训32000多人次,开展了全市社会工作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科技人员公需课培训、继续教育学历培训、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及省级专业社会义务培训等。同时完成13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6300多人次。

此外,全市中职学校根据精准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制定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计划,选派优秀干部开展驻村精准扶贫。国示”“国重”“省示”“省重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发挥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国示学校在专业建设、队伍建设方面和学校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帮扶三连一阳等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和其他薄弱学校。

据悉,2016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对口帮扶48项次,涉及帮扶3600多人次;开展对口扶贫培训300多人次。

一线实践

案例1

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

借鉴教学工厂理念

打造五位一体实训中心

通过总体规划,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先进理念,构建一体化教学环境。先后投入2811万元,购置先进的生产性设备,以国家示范校3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建设一体化的实训环境,现已建成1个国家级、4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技能鉴定所、5个考试考点、8个培训基地,有效开展各项培训考证工作,成为服务粤北经济的开放的实训中心。

学校还依托清远市乡镇企业培训基地和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优势,创新了政企校联动模式的培训特色,实施了清远市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20132016年期间,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共开展校政类培训服务6000人次、校企类培训服务3000人次、校校类培训服务4000人次以上,技能鉴定人数3200人。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管理模式,独立建制、学校托管、企业托管、事企共管、校企共管等管理模式。

案例2

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

引电梯名企入校促人才质量提升

该校牵手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通过五个一工程,即:建立一套运行机制,探索一种合作模式,打造一个实训基地,开发一批核心课程,培养一批紧缺人才。制定了4个管理制度,实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化;共建了华南电梯实训基地,企业投入17台(套)设备,总值208.87万元,设置35个工位;开设6上海三菱电梯冠名班,招收220名学生,实行订单培养,为企业量身订造技能人才;开办企业员工培训班30期,培训人员654人次。

校企合作6个订单班,已有两个班共71名学生毕业,全部进入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华南大区工作,占该区新进员工的70%。既解决了毕业生出口问题,又为企业填补了人力资源的缺口,成为了企业稳定的技能人才供应地,极大地缓解了华南大区电梯维保人员紧缺难题。毕业生在企业工作表现优异,据企业年度考核统计,合格率100%,达到优秀等次的订单班学员有42人,占实习学生总人数60%

案例3

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

38年为当地培养

5000名农业科技人才

牧兽医专业是该校的传统特色专业,自开办以来,紧密围绕英德深入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化试点市的发展战略,历经38年的办学历史,累计为当地培养了近5000名农业科技人才。2015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现代农民培养首批试点。专业立足英德经济与产业发展状况,确立了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广东温氏养猪公司清远天龙食品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办温氏班天农班等订单班,先后培养近10届共1000余名毕业生,并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20个专业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稳步推进,取得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好局面。

3年,该专业累计培训行业、企业从业人员2000多人次,直接参与技术服务300多天,长期服务养殖企业规模超过20家。学校先后在13家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设立教学点,开展面向三农的技术培训与服务。2003年以来,该专业学生每年均参加地方的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工作,特别是2004年发生的禽流感,受英德市动物检疫所的安排,畜牧兽医专业老师亲自带领该专业学生共60人到英德各乡镇,指导当地农户和养殖企业抗击禽流感,广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