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把党旗插上扶贫路的“张指导” ——清远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干部张伟喜同志

来源:本网访问量:-发布时间:2020-03-06

  张伟喜,中共党员,清远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干部,20195月至今,由单位选派在阳山县秤架瑶族乡大陂村担任驻村党建指导员。该同志坚决响应号召,抛舍大城市优越生活,主动请缨到一线参与脱贫攻坚;牢记初心使命,积极抓好扶组织、扶思想、扶技术、扶治理工作,努力实现党建指导和脱贫富民的同频共振;甘于牺牲奉献,不怕苦累、不怕寂寞、不怕危险,哪里有需要就冲锋战斗在哪里,身边同事评价“他不一定是最有能力的党建指导员,但绝对是最有责任心的党建指导员”,当地群众亲切称他是“振兴大陂村的引路人”。

带头清理灌溉水渠.jpg

冲向扶贫一线,用行动馈赠家乡“一片情”

  张伟喜出生成长在阳山,熟悉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也知道即算在新世纪初,一些山区群众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有的甚至还是“看天吃饭、靠地生活”。作为“八零后”的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回到了家乡,当了一名小学老师,想用知识帮助孩子们改变命运,将来为家乡作贡献。

  甘当人梯育人才,他在小学教学一线一呆就是19年。为把学生教好,他勤于学习,钟爱创造,坚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抓教学,紧盯教育改革和发展搞研究,倾心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受他的影响,一大批学生长大后又返回家乡,参与家乡的建设发展中来。他个人先后有5篇教学论文在市、县获奖,多次参加比赛获得名次,被评为阳山县优秀教师。因为工作出色,2018年他被选调到市复退军人服务中心(现为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还被选派到广东省民政厅信访室跟岗学习。

  工作岗位虽然变了,但服务家乡的热诚依然没变。在原市复退军人服务中心,他负责宣传工作。通过经常接触,他看到退役军人一方面思想好、管理强、肯吃苦,一方面对社会经济形势了解少,为此,每次新返乡的退役军人来办理手续,他都主动介绍家乡的发展情况,宣传回乡就业创业的新政策,鼓励他们立足家乡建功立业;每次有家乡退役军人来咨询办事,他都把平时收集到的就业信息、农产品需求、农业新模式等,毫无保留的推荐给他们,一来而去,与许多退役军人成为了好朋友。

  “能帮助上乡亲们,是我最开心的事”,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去年上半年,当听到将选派干部参加党建扶贫的消息,他第一个报了名,并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请战”:要去就去扶贫困难最大的地方。

  阳山县秤架瑶族乡大陂村,一个连百度都查不到两三条信息的山区小村。全村2600人,耕地面积只有1520亩,主要收入来源农作物种植、外出务工;全村贫困户54128人,10户中就有一户没有脱贫。别人连躲都来不及的地方,他却干得有滋有味,这一呆就是将近300天。

张伟喜(左一)指导村退役军人贫困户西瓜种植.jpg

张伟喜(左一)指导村退役军人贫困户西瓜种植


“四扶”一体推进,用党建浇开村民“幸福花”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必须按下“快捷键”,积极抓好扶组织、扶思想、扶技术、扶治理工作,让广大群众快脱贫、不返贫,真正富起来。

  扶贫有准头,小康才有奔头。去年57日,到达大陂村委后,他便一头扎进走访调研中,结交了很多“穷亲戚”,下足了“绣花功夫”,很快了掌握当地情况和致贫根源。他感到:大陂农业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老旧,群众观念落后,再加上年老、疾病等,这是脱贫致富的最大“拦路虎”;山好水好,群众勤劳朴实,脱贫愿望强烈,这是脱贫攻坚的最大优势。找好了“病症”,他就积极“对症下药”。

  脱贫要致富,关键看支部。他去之前,村党总支原来有4个支部,共有党员71人,但实际在村的党员只有50人,而且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党员,年青党员大部分流动在县外务工,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12人,组织结构大但很松散,党员人数多但力量弱。在上级支持下,他把4个支部调整优化设置为2个支部,把优势“兵力”充分集中起来;拓宽带头人选配渠道,注重从表现优秀的现任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经济能人、农业技术能人、退役军人等选拔 “主心骨”,目前储备后备干部6人;充分协调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等资源,通过请过来教、送出去学,不断让党员能力素质强起来。很快,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显现出来。

  扶贫要富“口袋”,先要富“脑袋”。他把扶志放在了工作的首位,又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系列重要论述作为了扶志的“灵丹妙药”。他每天利用学习强国、电视报纸跟进学习上级最新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对思想理论、政策文件等理解把握,及时制作成横幅标语挂起来、印制成手册卡片发下去、转化成“民言民语”讲起来,还时刻不忘给外地务工党员寄送学习资料,真正让群众喜欢看、听得懂。开办“大榕树下小讲堂”、组织邻里座谈会、完善党建教育基地等,协调专家讲、自己带头讲、邀请老党员讲、发动群众讲,精心打造成为特色“党建文化长廊”,确保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进而“想干敢干、想富谋富”的思想在群众中形成了共识。

  有了内生动力,“拔穷根”就只剩下方法和时间问题。首先把国家政策落实到位,在读贫困户子女21人全部落实教育补助,54128人贫困户人口均参加2019年医疗保险,其中符合条件的100%参加了养老保险。然后,组织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783人,通过外出务工、种养及享受光伏分红、小水电分红、金银花种植合作社分红、阳山鸡养殖合作社分红等基本实现稳定收入,无劳力27户已全部落实政策兜底保障。把帮扶乡村治理作为重要支撑,至2019年底,全村16条自然村均已落实电视、网络信号全覆盖,户户有安全饮水、有电用,54户贫困户128人均已落实安全住房。扶贫扶到了心坎上,群众打心眼里喜欢他,2019年中秋前夕,就呈现了“87岁老阿婆赤脚迎亲人”(《南方+96日报道)动人一幕。面对赞誉,而他只是说“能帮助上乡亲们,就是我最开心的事”。

已编辑图片

张伟喜(右1)劝导贫困户从危房搬到新房住


  牢记党员使命,用垂范引领群众“小康路”

  作为一名党员,张伟喜自觉把扶贫工作当作自己应尽职责和事业追求。他常说:虽然不是退役军人,但也是干退役军人事业的人,要始终像军人一样保持“冲锋”姿态。

  干部脚上有土,群众心里不堵。牛坪村小组距离村委开车要20多分钟,山路特别崎岖,30米外就看不到前方的路,更为危险的是经常有滚石,好几次落到了车头,但为了走访贫困户他全然不顾。去年7月,连续大雨导致山洪暴发,他预想到位于将军坪村小组的隔乡桥很容易被淹没,连忙过去设置警戒线;幸亏赶去及时,几名准备涉险过桥的村民听到了他的劝导,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去年11月,村里组织村容环境整治,他下渠道、钻涵洞、掏淤泥,哪里最脏最累,他就第一个出现在哪里。

  重大任务面前就要有担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疫情,今年大年初二,他就主动放弃难得与家人团聚的短暂时光,毅然赶赴抗疫一线参加设岗值守。细心的他,还不忘给村委会带上一批急需的口罩、消毒液等防控物资,让大家得到更好的保护。40多天来,他不顾个人危险,不是穿梭在村道小巷,对返乡人员逐家逐户摸排,向各村民耐心宣传防控措施;就是站守在检测点,对过往的外地司乘人员进行登记和体温测量。他还积极发动乡志愿者协会、退役军人、爱心人士等捐助口罩、消毒液、体温计,免费为返城复工的村民发放口罩;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下沉村组基层一线,走村入户,组建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宣传队,落实严防死守责任举措,为全村百姓生命健康筑起了一道坚实可靠的安全防线。

  孝老抚幼,是人之常情,然而却是他内心里最大的愧疚。七十岁的父母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儿子就读六年级正准备向初中冲刺,不到两岁女儿,都需要教育和疼爱。而他经常只能在晚上有空闲之余,打开手机视频,隔着屏幕与家人聊一聊家常。大陂村委会主任谢家翔这样评价他:“他是不是最有能力的党建指导员,我不敢说,但是,他绝对是最有责任心的。”

  春天从来不会缺席,“小康梦”即将实现。当前,张伟喜又奔波在复工复产行动中,每天翻山越岭、走村入户、进林下田,让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扶贫攻坚的每一条“战线”、每一个角落。

微信图片_20200306091014.jpg

张伟喜(右1)在山岭里走访调查,编制可持续发展新蓝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