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计划


清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计划

 

2014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推进“单独两孩”政策稳妥实施,推进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新提升,继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卫生计生事业。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继续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新增3个试点单位,全市6个县(市)实现均有1个改革试点,试点覆盖了全部县(市)。试点医院药品取消加成政策,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进一步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积极开展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建立健全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开展技术帮扶、整体托管、组建医疗集团等体制机制的探索。

2.城乡医院对口帮扶进一步完善。一是积极推进广清对口帮扶。广州帮扶清远医疗卫生工作内容涵盖了医院管理、人才交流、业务培训、学科建设、创甲工程等五个领域。截止10月,广州方面共有11家医疗卫生机构与清远市9家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帮扶工作协议。向清远市医疗卫生系统投入5531.6万元资金,其中,广州对口帮扶指挥部投入2231.6万,广州相关区县3300万元。广州方面还选派49名医务人员进驻清远开展技术帮扶工作,向连阳地区派遣了4支医疗队。清远方面共派出178名医院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到广州医疗机构和有关高等院校进修学习。二是积极探索市-县、县-镇医疗卫生一体化。市中医院先行先试,托管了阳山县中医院,并与阳山县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松散型医疗联合体,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技术指导。市人民医院年初打包托管了佛冈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慢性病医院,并整合成佛冈人民医院集团,成为市、县结合的新型“医联体”,11月又托管了连山县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制定《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帮扶连州市妇幼保健院实施方案》,设立基层援助科,选派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连州市妇幼保健院挂职帮扶。阳山县9月启动由县医院全面托管乡镇卫生院的改革,率先在全市推进县-镇医疗卫生一体化。

3.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不断巩固提升。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550间卫生站实施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占比54%,全市公立综合医院基本药物平均使用率达49.86%,改革试点医院基本药品使用率超过50%;全市已实现二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率占比达40%以上,试点医院达50%以上,三级医院超省规定30%以上的目标。继续巩固基层综合改革成果,推进实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全市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全市选择20家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省、市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五个一”设备装备工程已启动了招标工作,有关设备装备年底前可全部到位。新增257间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进展顺利,年底可全部完成。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继续推进《清远市引进培训基层医疗卫生紧缺适用人才工作实施方案》,首批77名3+2培训学员已分配到基层医疗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在广东省合生珠江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依托中山大学的教学资源,开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师进行临床医学本科学历教育暨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9月份组织第一期招生考试培训工作,计划首期培训全科医生49名、学历教育100名,5年内培训600人

4.平价医疗服务取得良好成效积极探索开展“平价医院”、“平价诊室”、“平价药包”建设工作,全市共设立公立平价医院10间,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共设立平价诊室35个,占诊室总数的10.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广了平价药包服务。自2013年3月至今,已服务患者36.96万人次,共减免医药费用198.01万元。

  5.社会资金办医加快推进。2月初,市政府召开医疗卫生工作,提出要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对市区一级以上的民营医疗机构发展进行了调整布局,拟在美林湖建设一家三级甲等民营医院,阳光医院按二级专科医院重建,在市区江北、江南各安排1间二级民营甲等医院,在市区设置5-6间一级民营医院。截止今年10月底,全市已有民营医院22家,其中二级1间,一级21间,诊疗45.73万人次,占全市医院诊疗总量的10.42%。

  6.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清远市区域信息平台(一期)建设项目于8月完成终验工作,运行情况良好。连州市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工作已经完成,17家医疗机构正式上线运行,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一卡通”;英德市已建成“一个卫生专网、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八个业务应用系统”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一期),成为粤北地区首个率先实现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县,二期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二)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计生工作扎实推进。

1.全市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我市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市户籍人口政策生育率91.91%,政策外多孩率1.06%;出生人口性别比105.78。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12.43‰,自然增长率5.50‰;完成省下达我市全年人口计划指标(即常住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2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0‰以内)。

  2.“单独两孩”政策实施进展顺利。市、县(市、区)两级卫生计生局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工作领导小组,于3月27日起全面正式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市生育政策平稳过渡。截止2014年10月30日,全市共受理“单独两孩”申请3865例,审核3809例,已办结3759例(其中同意予以登记3739例)。

3.计生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是加强督导检查。陈建华副市长、带领市卫生计生局先后深入各县(市、区)开展人口计生工作调研,重点指导连南县打好计生工作翻身仗。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市级卫生计生行政机构实现从合并整合到有机融合。基层计生队伍保持稳定,全市每个村(居)委会均配有1名以上的计生专干,工资纳入财政预算,与村两委干部同等待遇。分期分批对全市乡镇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及各类专职管理人员、村(居)计生专干进行业务培训。三是加强经费投入。2014年,全市预算财政投入卫生计生工作资金27562万元,人均72.70元,达到省人均33元以上的要求。四是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现地区全覆盖,全市23495人次育龄夫妇接受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完成省下达的指标率101.24%,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

    4.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加强。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努力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完善利益导向政策,创造有利于女儿户和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的环境,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加大对“两非”行为的打击力度,组织开展了打击“两非”专项整治行动,全市立案查处“两非”案件20宗,已结案17宗。目前,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稳步下降、渐趋正常的态势

  5.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继续强化。巩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全国“一盘棋”的服务管理成果,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和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数据库。不断完善与珠三角地区、邻省交界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区域协作机制,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积极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服务管理职责试点工作和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5—6月,全市部署开展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清理清查专项活动共清查出租屋、商铺、工地、住宅小区等共20398个点,查验计生证明25729人次,流动人口查环查孕15824人次,落实上环454例,结扎327例;对流出人口发放计生证明14040份,征收社会抚养费1276万元。

6.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不断完善。一是全面落实广东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节育奖、城镇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励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兑现率均达100%。各级还结合实际出台一系列优惠扶助政策,对计划生育家庭在升学、就业、培训、就医、合作医疗、安居等方面,给予奖励扶助优先优惠。计生协会与中国人保清远分公司联合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安康保险工作的通知》,在继续做好为农村纯二女户购买安康保险工作的基础上,增加农村独生子女安康保险、计生专干安康保险和计划生育手术人群“四术”三个项目。连南县出台了《连南瑶族自治县关于对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村纯二女户给予优惠的规定(试行)》和《关于对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村纯二女结扎户人员列入特殊群体由政府代缴城乡养老保险费的实施方案》,对农村纯二女户家庭在保健、就学、就业、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奖励扶助,在全市率先为1165对农村纯二女夫妇购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英德市年投入300万元,帮助100户农村纯二女困难家庭改善住房条件等

   (三)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做好重大疾病防控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建立完善联防联控机制,落实防控措施,全市没有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成立领导小组,组织集中灭蚊行动,加强监测和风险评估,实行零报告制度,加强医疗救治工作,有效遏制突发登革热疫情的蔓延,全市共报告260例登革热病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继续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工作,艾滋病防治措施落实质量明显提高,结核病耐多药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防控力度不断加大,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1~10月,全市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4种36435例,死亡55例,病死率0.15%,与去年同期比,发病数上升27.36%,死亡数下降11.29%,病死率下降31.82%。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和登革热居乙类传染病报告数的前五位,占97.20%;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感冒居丙类传染病报告数的前三位,占97.60%。

2.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加强H7N9等重点传染病防控、救治应急培训和演练,提升防控、诊治水平增强危机意识,制定埃博拉防控工作预案并开展防控演练。组建省级突发传染病防控应急专业队,参照卫生部<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内容,购置必须物资贮备,完善应急装备,有关应急装备正在进行招标采购。医疗卫生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截止至2014年11月17日,急救指挥中心共受理接警12243次,派车11418次,接运病人7615人次,平均出车时间3分42秒。圆满完成26项重大会议和重大活动以及洪涝灾害期间的医疗卫生应急保障工作。初步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培训,在中心城区、英德市、连州市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抽检工作,科学处置3宗食物中毒。

  3.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增加到每人每年35元,积极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等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市县两级加强对项目落实情况的考核,考核结果与经费划拨挂勾。

4.抓好妇幼保健工作。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持续推进,住院分娩、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等重大公共卫生妇幼卫生项目稳步实施,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预防、地贫防控、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有力推进,清远市妇幼保健院被评为广东省地贫防控项目先进工作集体。妇幼健康指标继续维持在较好水平,孕产妇死亡率7.44/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17‰;婴儿死亡率3.19‰   

5.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紧密结合“五城同创”,以整治城乡脏、乱、差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卫生创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农村改厕、除害防病、灭蚊灭蝇等工作,逐步提高城乡卫生整体水平和居民健康素质,推进市区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截止2014年10月,我市已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1个(连山县)、省卫生城市3个(清远市、英德市、连州市)、省卫生县城(区)3个(佛冈县、阳山县、清新区)、卫生镇2个(清城区的石角镇、源潭镇)、省级卫生村114条。

  (四)坚持依法行政,行政审批和综合监督工作稳步推进。

  积极推进卫生计生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制定下发营利性医疗机构、集中式供水单位、公共场所等行政审批项目后续监管办法,规范商事登记改革后对商事主体及其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清理卫生计生年行政审批项目,保留审批事项17项,其中市级保留12项,国务院和省新下放5项。加强集中式供水单位、涉水产品、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单位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放射卫生、血液安全等专项监督检查。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三到位”工作,在局医政科加挂行政审批科牌子,实行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办理。推进网上办事,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网上办证申请率达93.5%。

   (五)加强管理,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1.医疗质量管理得到强化。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与医疗废物管理。提升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全市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累计已达263种,其中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共计达106种。开展阳光用药专项检查,推进阳光用药制度建设和阳光用药电子监管系统建设,规范医生处方行为,逐步降低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加强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管理。强化医疗机构审核校验和日常监督检查,严格医师执业管理,规范医师注册和变更注册工作。

  2.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继续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今年新增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6个,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13个、市级37个。广施便民惠民措施,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开展门诊预约诊疗服务,优化就诊流程,缩短挂号、缴费、候诊时间,开设轮椅租借服务、便民餐厅、免费测血压、自助查询费用、药物咨询窗口等,受到病人和家属的好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医院规章制度,全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市人民医院在全院开展了8个病种“危急重症患者绿色通道”活动,大大提高了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截止9月底,全市共提供诊疗服务1431.89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85%,其中门、急诊930.28人次,同比增长5.45%,出院38.42万人次,同比增长3.59%。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诊疗人次分别增长约12.33%、4.05%、12.54%。

3.“平安医院”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深入开展维护医疗机构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做好医疗纠纷(医闹)事件应急预案,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打击涉医犯罪活动。落实医院治安责任和安全保卫工作,加大医疗机构内部视频监控和保安建设力度,提高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水平。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均已购买医疗责任险,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进一步健全,建成广东和谐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连州、英德两个工作站,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延伸至全市,截止10月,全市共受理医疗纠纷186宗,成功调解122宗。

  4.加强采供血工作。推进无偿献血和临床合理用血,加强血站服务能力建设,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保障用血安全。市中心血站积极协调珠三角地区血液资源,多次与深圳龙岗、肇庆、三水、佛山等血站联系调用血浆,缓解我市供需矛盾,提高我市供应量,满足患者需求。

(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市成立领导小组,出台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市、县(市、区)签订《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目标承诺书》,确定英德市中医院等11家单位为第一批清远市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市中医院门(急)诊住院大楼列为市重点项目建设工程,于8月6日进入室内装修阶段。继续推进“师承”教育,培养中医高骨干人才。在临床、护理、康复推广使用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处方、中医协定方、膏方、非药物中医治疗、中医体质辨识和名老中医会诊等,中医特色进一步得到发挥和彰显。英德市中医院、连州市中医院、阳山县中医院和佛冈县中医院等4间中医院接受省组织的“二甲”中医医院交叉复评,均获得900分以上的优良成绩,得到省评审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全市95个乡镇卫生院中的77个建立了中医科、中药房或中医药服务综合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15项以上,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5项以上。连南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寨岗中心卫生院和大坪卫生院通过挖掘民间验方,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深受广大患者好评。

(七)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推进党风廉政和行风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2月以来,局党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在局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民营医院党组织的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至9月底圆满完成“学习教育、听取意见, 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等三个环节的全部任务。局党组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立行立改,即知即改,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对收集到50条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出整改措施,迅速开展整改。对于查摆和梳理出的问题,时下能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积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制定解决时间表,争取从源头加以研究解决。制定了《清远市卫生计生局领导班子整改方案》、《清远市卫生计生局开展整治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专项行动方案》。组织了对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的清理整改工作;对现有的业务工作制度进行梳理,重点清理内部业务工作规范流程和制度。制定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意见》,并着手制定和修订局合并后的工作规则、重点议事规则、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务文务、财务管理、督查督办、请假制度等制度的建设,力求达到制度标准化,流程图解化,整改成册化。

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全市卫生计生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收受医药回扣、红包和医疗乱收费为重点的重点,深入开展医疗卫生行业作风专项治理工作,纠正收受回扣、收送“红包”、领导的亲属子女搞同业经营、过度治疗、服务简单粗暴、违规收费等“六风”问题。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强化党风廉政责任和行业作风建设的主体责任。对直属医疗机构8个县(市、区)进行全面督导,对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巡查暗访。严格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强化廉洁诚信承诺,严肃查处违纪案件。医疗机构签署医药产品产品廉洁购销合同1493 宗,签署医患双方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153244 宗,无法拒收的13.4万元红包作代缴住院押金处理。

  (八)加强保障能力建设,增强事业发展能力

  指导推进机构改革,强化职能整合,完善职责分工,促进局机关实现从简单合并整合到有机融合。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市计生服务中心合并到市妇幼保健院。推进市疾控中心改革工作,指导做好基层服务资源整合工作。

  全面加强卫生计生队伍建设。加强基层适宜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继续实施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

加强宣传和文化工作。全面深入贯彻卫生计生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好深化医改、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等重点工作宣传。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挖掘并大力宣传市人民医院夏明凯教授的先进典型事迹,弘扬“广东医生”精神的正能量。做好社会宣传和群众动员,深入推进人口和健康文化建设。加强舆情监测和处置,全市受理群众信访3970件,市局领导上线直播两期《行风热线》,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维护社会稳定。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深化医改进展不平衡。公立医院的改革还不够深入,筹资模式、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绩效管理等深层次问题仍需不断探索,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改革尚需突破。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增多,但服务数量占比低,质量不高。

(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较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受人才流动的大环境和全省、全市地区发展不平衡影响,基层人才外流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南北地区分布不平衡。县级财政对医院的支持力度不够,医院发展资金筹措困难。基层病人外流现象严重,达不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的国家要求。

(三)信息化建设不能适应医疗卫生发展需求。卫生信息化整体水平偏低,软硬件建设滞后,电子病历应用水平不高,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偏低,影响了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四)稳定低生育水平压力仍大。我市农村人口流出规模大,计生服务管理难以到位。全市流出人口达63.64万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2.9万人;流出人口政策外出生占全市政策外出生49.60%。基层计生工作难度增大。农村中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要求越来越严格,落实“四术”长效措施的工作难度加大。

(五)医疗卫生领域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公立医院过度检查和治疗、商业贿赂和医患关系紧张现象依然存在,医疗服务监管和行业作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三、2015年工作设想

(一)扎实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逐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在省的指导下,探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二是提升县级公立医院能力建设。加强设备投入,配齐和专科建设目标相一致的适宜设备,重点加强县级医院薄弱专科建设,逐步实现90%病患者在县域内就医的目标。三是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实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继续为基层配置“五个一”设备,落实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政策,巩固和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四是加大社会办医支持力度。研究制订我市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加快建立多元办医格局。五是继续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推动建立市级救助基金。六是继续推进对口帮扶工作。积极推进广州-清远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借力发挥广州卫生资源的优势,学好、用好广州市先进医疗卫生管理理念,促进清远卫生健康发展。继续推进市-县、县-镇、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二)继续坚决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一是推进卫生计生职能的调整融合。重点整合基层卫生计生服务资源,落实各项改革措施,编织卫生计生基层管理服务“一张网”,构建新型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形成支持人口计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稳定低生育水平。密切追踪“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完善再生育审批和出生人口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出生人口监测预警机制,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防止生育水平出现大的波动。三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三级预防措施落实,继续实施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两癌”筛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优生健康惠民工程。落实省“优生健康惠民工程”工作部署和《清远市优生健康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工作,确保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100%。四继续优化人口结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确保完成“十二五”期末省要求的控制目标。进一步落实好利益导向各项制度,全面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五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积极抓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两项试点”,深化区域协作,增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六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稳定和加强基层工作机构和队伍,推进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和诚信计生。

(三)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工作。针对传染病流行与防控实际,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切实做好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埃博拉等传染病防控能力继续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综合防治。推进精神病医院和职业病防治医院建设,强化精神卫生和职业卫生工作。

(四)规范依法行政和综合监督。进一步卫生计生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的衔接,完善相关职能转移和行政审批取消调整后的监督办法。强化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抓好各类专项行动的落实,规范卫生计生管理服务行为。

(五)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名院、名科、名医、名药”战略,全面发挥中医药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等方面作用。

(六)继续抓好行业作风建设。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开展好创建廉洁诚信医院建设活动,认真贯彻执行“九不准”规定,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推动行业作风持续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