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计生系统认真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建设卫生强市为核心任务,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导向,统筹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计划生育管理改革工作,加快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努力开创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全市卫生计生工作情况
2016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89间;床位数合计15806张,比上年增加740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4.11张;执业(助理)医师7484人、注册护士8739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94人、护士2.27人。全市卫生系统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863人,中级职称2933人,初级职称12972人,分别占卫技人员总数的4.64%、15.78%和69.77%。博士研究生72人,研究生研究生321人,大学本科学历4044人,大专学历6980人,中专学历6981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全市卫生人员比例为61.31%。全市孕产妇死亡率7.03/10万,新生儿死亡率1.37‰,婴儿死亡率2.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27‰,达到全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目标值要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健康良好发展态势,2015年10月-2016年9月,全市户籍人口政策生育率96.20%,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13.48‰,自然增长率7.23‰,均在省下达我市2016年人口计划指标以内。
(一)积极启动卫生强市建设工作
一是开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调研。市卫生计生、发改、财政、人社、食药监等部门到各县(市、区)调研了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二是召开卫生强市动员大会。召开全市卫生强市暨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部署安排卫生强市各项工作任务。三是制订卫生强市有关方案。市委、市政府印发《中共清远市委 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清发〔2017〕4号),市政府印发《清远市2016-2018年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清府函〔2016〕449号),建立健全卫生强市推进机制,从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基层卫生人员能力等方面,着重补强9大项37小项短板指标,促进全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着力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一是继续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市6县(市)10家县级公立医院纳入综合改革范围,实现100%全覆盖。参与改革的公立医院均已取消药品加成,并将调整后的医疗服务收费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通过调整服务价格补偿不足80%的部分明确由各县(市)财政予以兜底补偿。二是制度建设体系不断深化。推进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人员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在佛冈县人民医院等受托管帮扶单位实行理事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三是探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探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已制定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案。
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一是通过托管方式,“短、平、快”提升县级医院服务水平。推进省级三甲医院、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托管县级人民医院,其中省第二人民医院与阳山县人民医院共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托管连南县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托管佛冈县、连山县人民医院。二是通过广清帮扶,以补短板方式提升县级医院服务水平。广州共有15家医疗卫生机构与我市13家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帮扶,组建4支医疗队分赴连州、连山、连南、阳山等地驻点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三是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逐步开展。清城等地制定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政策措施,确定试点单位,逐步成立团队与居民签定协议提供契约式服务。
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一是全面加强乡村卫生站建设。通过公建民营新建或改建卫生站共963间,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完成率达到94.7%。二是加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标准化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进行标准化改造建设,已动工建设17间,其中已完工15间。三是加强乡镇卫生院设备标准化配置。全市共投入约5479万元为乡镇卫生院配备X光、B超和必要的检查、治疗设备及一台救护车,目前已完成相关设备采购配置。
积极发展健康服务业。一是多元办医格局加快推进。加大社会办医支持力度,全市列入医保定点范围的民营医院达30所,占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数17%,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鼓励公立医院医师到民营医院多点执业。二是注重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英德、连州、佛冈、阳山等地中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全市98%乡镇卫生院和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科、中药房或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市县镇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
(三)完善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深入领会并实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全面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对生育两个以内(含两个)孩子的,不实行审批。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实施生育服务网上办事大厅,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申请办理各类计划生育证明和生育登记、审批手续。截至2016年9月,全市共受理两孩出生登记17054例。
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一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设立4个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立市、县两级救治转会诊机制,完善急救、用血等保障机制建设。二是落实三级预防措施。推进优生健康惠民工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现地区全覆盖、目标人群全覆盖。开展地中海贫血防控工作,完成省下达的新生儿地贫基因检测任务。三是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巩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全国“一盘棋”服务管理成果,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服务管理职责试点工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一是加强综合治理。集中开展整治“两非”专项行动,共立案查处“两非”案件13宗。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充分发动1.3万名巾帼志愿者和2万名法律维权志愿者队伍,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性别平等的良好氛围。二是完善利益导向。贯彻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家庭奖扶政策,兑现率均达100%。举办家庭人口文化系列宣传活动,开展“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探索社区居家养老等医养融合发展新模式。三是开展计生协会关怀行动。广泛开展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活动,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安康保险工作。成功承办2016年广东省计生协“5.29会员活动日”暨生育关怀基金捐赠仪式,活动现场募集款项和物资共计546万元。
(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强化疫情监测、预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做好H5N6、H7N9、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等新发传染病防范工作,全市未发生人感染病例。二是强化重大疾病防控。强化艾滋病、结核病等防治能力建设,做好登革热、手足口病等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免疫规划和疫苗管理工作,各种免疫规划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均达到上级要求。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能力,市第三人民医院独立设置运行。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职业病诊断救治工作,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宣传。三是爱卫工作进一步推进。结合“五城同创”,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强以防蚊灭蚊为重点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五)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发展培养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认真落实《清远市引进培训基层医疗卫生紧缺适用人才工作实施方案》,每年招收100名大专以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安排在市直医院进行为期2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定点培训,目前已有三批培训考核合格者共233人安排到基层卫生院工作。通过向省申报订单定向与定点院校新生签订培养合同的方式共引进医学类医生52名。积极参与粤东西北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招聘,共招聘人员410名。各地还自发在全省招聘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110名。实施县级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从2016年起在各县(市、区)人民医院分别安排专科特设岗位,聘请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且对专科发展具有领头作用的优秀人才到县级医院工作。二是提升基层医技人员素质。依托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对各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人员进行临床医学本科学历教育、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各300名。从今年起每年将培训全科医生150名以上,争取到2018年全市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2名以上。以远程视频教学和集中面授的方式对全市乡村医生进行系统培训,并由乡镇卫生院选派医生到空白村卫生站进行坐班轮值,或由一村多站的村医进驻空白村卫生站。在连州卫校开展订单式培训,举办乡村医生中专班,争取2018年实现一村一站乡村医生目标,且中专学历达70%以上。三是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待遇。实施基层医务人员岗位津贴政策,落实基本公共医疗卫生均等化政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平均收入要逐步高于县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平均收入水平。
总体看,在全市卫计系统共同努力下,2016年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深化医改体制机制性矛盾仍然存在,深化医改的协同性、联动性不足。二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较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三是计生服务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全市人口外流规模较大,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有困难。
二、2017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计划
2017年,我局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一届八次、市委七届一次全会精神,以创建卫生强市为抓手,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加快推动卫生强市建设。按照《清远市卫生强市建设实施意见》及《清远市2016-2018年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时间节点、目标要求及工作措施,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出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方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大社会办医支持力度,落实医生、护士多点执业。推进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改善群众获得服务的体验。
(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乡镇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探索在英德东华镇、清新浸潭镇、阳山黎埠镇等中心镇卫生院按县级公立医院标准进行建设。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贯彻省委、省政府近期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确保“允许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县招县管镇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不予限制”等突破性政策落实到位。
(四)加快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落实“一票否决”制度。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促进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工作。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水平,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五)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切实做好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寨卡病毒等疫情监测预警、防控处置工作。巩固和深化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整治活动成果。强化精神卫生和职业卫生工作,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治疗和管理率。
(六)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及对外交流合作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提升中医、中西医交融和“治未病”服务能力,加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
(七)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加快全科医师培养。落实县级医院专科特岗计划,聘请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丰富临床经验的优秀人才到县级医院工作,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