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


清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

    2017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优质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全力建设卫生强市,打造健康清远。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94间,其中三级医院5家,床位数合计16,706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4.34张;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6,120人(其中:正高职称204人,副高职称801人,中级职称3,199人;博士64人,硕士414人,本科4,691人,大专7,907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06人共7,922人、护士2.41人共9,269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1.5人。2017年,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住院人次分别为2,230.64万、67.13万。2017年清远市域内住院率达90.4%,6个县(市)县域住院率平均达到84.3%并高于全省平均值80.5%,其中连州市达到91.5%、英德市87%。2017年度常住人口出生55,012人(户籍人口出生71,581人),常住人口出生率14.76‰,自然增长率7.77‰。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1.47/10万,婴儿(1岁之内)死亡率2.44/千;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5岁(省77.2岁),居民保持较高健康水平。2017年7月清远市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17年12月,国家卫计委组织了国家医改专家及中央媒体、行业媒体等25家新闻媒体赴我市调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得到国家医改专家以及各级媒体的充分肯定及宣传报道。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突出重点,大力推进卫生强市建设。

   认真落实国家、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贯彻执行《关于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及《清远市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等方面加强规划建设。其中,2017年-2019年规划建设市直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共11个,计划投入资金约10亿元,完善市级中医药、妇幼保健、疾病预防、精神卫生、慢性病和职业病防治、中心血站、120急救指挥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配置。实施《清远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2017年-2019年规划补短板建设项目投入35.9亿元,其中已确定纳入省级财政补助约13亿元,明确各项建设项目的工作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及责任单位,确保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固本强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1.实施县级医疗卫生项目升级建设工程。一是英德市东华镇中心卫生院升级为县域次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各级财政投入1.8亿元,目前项目已动工建设,力争2020年达到中等县级医院水平。二是升级建设县级中医院,对连州市、阳山县和佛冈县3个40万常住人口以下的中医院,各级财政投入1亿元,按二级综合医院的标准升级建设。三是升级建设县级公立医院,按照县办医院每千人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1.8张的要求,对全市8个县(市、区)县级公立医院(含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共17个医疗机构进行升级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为县级人民医院配置影像、检验、病理、手术室及重症监护等76种关键医疗设备,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四是积极开展县级医院创甲工程。鼓励8个县(市、区)的综合医院创建二级甲等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2.实施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对未达国家建设标准上限的39间乡镇卫生院进行标准化改造建设,目前已建成38间,正在动工1间,2018年上半年全市95间乡镇卫生院将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上限。同时,加强乡镇卫生院设备标准化配置,在乡镇卫生院实施“五个一”工程,全市共投入约5161万元为乡镇卫生院配备X光、B超、生化仪、心电图仪及1台救护车。

   3.实施村卫生站“公建民营”规范化建设。2012年,我市出台《清远市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其中按每村10万元建设标准,对全市1017间村卫生站进行规范化建设,2017年底已完成986间,占比96.95%。

   4.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水平。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标准,2017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达每人每年50元,2018年提高至每人每年55元。认真开展免疫规划、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完善县级急救体系,2017-2019年投入资金9658万元建设英德市、连州市、连山县、连南县、佛冈县、阳山县6个县域医疗急救指挥体系。强化健康风险因素监测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免疫规划和疫苗管理工作,各项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均达到省的指标要求。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于2016年独立设置运行,大大提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能力。开展职业病诊断救治工作,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

   (三)锐意创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1.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一方面,巩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效。全市6县(市)所有公立医院纳入综合改革范围,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并将调整后的医疗服务收费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通过调整服务价格补偿不足80%的部分由各县(市)财政予以兜底补偿。另一方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在2017年7月15日正式启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取消药品(中药饮剂除外)加成,医疗服务价格按省相关要求调整到位。2017年7月15日至12月与2016年同期相比,药占比为25%,下降4.38个百分点;门急诊均次费用214元,下降3.95%;医疗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31.84%,提高7.66个百分点,改革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2.积极实施“一县一策”医联体建设,着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我市所辖6个县域中,全部构建了富有成效的医联体。一是积极对接省内发达地区优质资源。2014年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面托管连南县人民医院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2016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与阳山县人民医院构建省县镇村四级医联体框架,组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阳山医院集团,开通远程诊疗服务。二是实现市级优质资源下沉。清远市人民医院于2013年、2014年分别托管佛冈县人民医院集团和连山县人民医院,实行总院长指导下的执行院长负责制。三是积极探索县镇一体化医联体建设。连南县以县人民医院为主体联合乡镇卫生院开展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在乡镇卫生院加挂县人民医院分院牌子,实行人事、财务、资产、业务、药品的“五统一”管理。四是依托自身综合实力,开放和共享优质医疗资源。连州市、英德市两个县级市的人民医院依托自身三级医院综合实力,以“互联网+医疗”等模式,带动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3.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筑牢群众看病就医保障网。一是扩面提标成效明显。截至2017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5%以上,基本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450元,个人缴费从提升至每人每年150元二是付费方式改革不断深化。我市自2014年1月1日起实行总额控制下按病种分值结算办法,目前按不同的诊疗方式细分至4891种,走在全省前列,提前达到省强基创优三年规划的控费要求。

    4.加快中医药发展工作。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成市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在清城、英德、连州、阳山等县(市、区)建立县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全市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86间,正在建设25间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区(中医馆)。为全市95间乡镇卫生院和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中药处方库管理应用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设备;2017年为每个基层医疗机构培训1-2名共150名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举办为期2年的“清远市基层卫生人员西医学中医培训班”,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

   5.有序推进多元办医格局。加大社会办医支持力度,出台《清远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提倡民营医疗机构在准入、报务质量监管、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目前全市列入医保定点范围的民营医院达30所,占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数17%。鼓励公立医院医师到民营医院多点执业。积极发展医养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利机构、专业医院等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四)强化措施,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1.积极落实“全面两孩”政策。积极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生育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强化人口监测预测和风险防控,做好社会宣传与健康教育及舆论引导工作,生育水平保持适度。做好实施“全面两孩”后有关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衔接、调整和完善,精准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加强打击“两非”工作,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

   2.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设立4个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立市、县两级救治转会诊机制。强化市县两级医院的产科、儿科建设,加大对妇幼医护人员培养力度,2017-2019年规划培训198名产科医师、培训96名儿科医师。落实三级预防措施,推进优生健康惠民工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现地区全覆盖、目标人群全覆盖。开展地中海贫血防控,落实新生儿地贫基因检测工作。

   (五)加强保障,夯实卫生计生工作发展基础。

   1.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从2013年起每年招收100名大专以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安排在市三级医院进行为期2年的规范化培训,完成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安排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通过向省申报订单定向与定点院校新生签订培养合同、参与粤东西北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招聘等渠道,引进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二是加强基层医技人员培训。从2015年起与中山大学合作对各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人员进行临床医学本科学历教育、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各300名。以远程视频教学和集中面授的方式对全市乡村医生进行系统培训,在连州卫校举办乡村医生中专班,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三是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待遇。2016年起,在县级人民医院设置专科特设岗位,按清新、连州、英德、佛冈、阳山每个岗位每年6万元,连山、连南1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从2017年起,在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2个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按每个岗位每年6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00元,将村卫生站医生补助标准提高到每村每年2万元。四是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全市各地结合实际落实“允许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县招县管镇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不予限制”等政策。

   2.加强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建设。落实“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工作。建成“基卫项目”市级数据中心,覆盖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9家市、县两级人民医院接入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在全省互联互通。全市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到79.39%。二是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建设“医疗诊断网络”。清远市人民医院建立“清远市远程心电和影像诊断系统”,将远程诊断覆盖全市有需要的县、镇医疗机构。连南县人民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专家以互联网远程视频方式,开展“全国贫困地区开展远程会诊培训扶贫公益项目”,北京协和专家对县医院疑难重症患者实施会诊。英德市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英德市人民医院、英德市中医院、浛洸镇中心卫生院、东华镇中心卫生院4个区域影像诊断中心。连州市人民医院通过建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实现全市医学影像结果的互认互通。阳山县人民医院设置广东省网络医院阳山县网络医院远程诊断中心,与省第二人医院网络医院连接,衔接乡镇卫生院的远程会诊终端和村医的穿戴设备(血压计、听诊器等),组建成网络医院四级诊疗模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卫生与健康资源供给量总体相对不足。全市每千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少0.02张、0.29人、0.17人、0.54人。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特别是南部地区,而北部地区和偏远乡村的医疗服务保障能力相对薄弱。三是医疗卫生人员结构不合理。高职称、高学历、高年资医师紧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依然突出。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机制有待完善。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还不到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在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后,存在优质妇幼健康服务资源不足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全方位、全周期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2.扎实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建立综合监管制度。

   3.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项目、镇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县级急救服务体系项目、医疗联合体建设项目等落地实施。 

   4.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加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全面落实法定计生奖励政策和各项计生惠民政策。

   5.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结合传染病流行与防控实际,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切实提高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等传染病防控能力,继续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综合防治。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工作,强化精神卫生和职业卫生工作。

   6.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医、中西医交融和“治未病”服务能力,加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大力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

   7.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住院医师规培工作,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