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峰寺——英东中学旧址位于英德市桥头镇板铺行政村潭峰寺。
1942年秋,在北江党组织负责人黄松坚的领导下,由共产党员廖碧波、石可权、陈仁畿等人负责,几经周折,创办了粤北地区第一所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学。当时,为便于隐蔽和争取时任县长左新中的支持,以其名字命名为私立新中初级中学。左新中调离英德后,用他的名字命名已无实际意义,因此,1942年下半年学校改称“私立英东初级中学校”。学校创办初期,暂借新兴乡(今桥头镇)潭峰寺(第八保国民学校校址)上课。随着学生的增多,由于潭峰寺地盘狭小、交通不便和食水困难,限制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1943年,学校搬到桥头圩暂借一间当铺上课,并在下塘石角岭建校舍,同年秋新校舍建成后搬到新校舍上课,新校舍即现在的英东中学校址。
创办英东中学的目的是培养青年学生骨干,为革命输送新生力量。建校后,北江党组织安排了曾在延安“抗大”学习的共产党员陈国梁(陈枫)、邓礼安等老师到学校任教。他们在办学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在师生中发展共产党员。同时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学校还加强军事训练,由肖松雪、邓文礼老师讲授开展游击战争的意义、战略战术,武装学生思想,增长军事知识,加强革命信心。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英东中学广大师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一大批青年学生弃笔从戎、参军参战。1945年7月18日,国民党军奔袭东江纵队北江支队英翁边大队野马中队驻地青塘乡(今青塘镇)周屋小学,为掩护主力转移,原英东中学学生陈势雄、陈贻滔与其余16位勇士战斗到最后一刻,直至壮烈牺牲。1948年,在翁源小径山的一次战斗中,原英东中学学生廖乐连为使部队安全转移,被敌人打断腿后仍强忍疼痛打击敌人,掩护部队安全转移,最终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英东中学先后两次动员一百多师生参加武装斗争,为部队输送了大量人才,是一所光荣的革命学校。
潭峰寺,坐西北向东南,是一座石砖木结构回廊式庭院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扩建,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均为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正门门额镶一横匾,镌刻“潭峰古寺”4个大字,门檐前柱梁上刻有花草浮雕图案。进入大门两侧各镶有一方石灰岩石碑,右边刻“迥龙山潭峰寺碑记”,全文700多字,记载潭峰寺的起源;左边石碑刻“潭峰寺百祖灯碑记”,记载潭峰寺的发展。寺前厅后面为一个大天井,呈长方形;右侧有4间厢房,过了天井便是寺院正厅,是安放佛像的地方,现供奉3尊铜佛像。正厅两边各有3间禅房。建筑保存尚好。
该旧址于1995年12月被英德市人民政府列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被英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列为英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1月被清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布为清远市首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潭峰寺——英东中学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