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省作协“十代会”精神,省作协调研组到清远开展新时代文学工作专题调研,了解清远市在作协组织建设、文学精品扶持、强化品牌建设、深化文学惠民以及推动“新大众文艺”创作等方面的情况,听取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对改进省作协工作的意见建议,共同谋划“十五五”广东文学发展规划,推动新时代广东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调研座谈会在清远市江心岛书院进行。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谭仕龙出席并讲话。清远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胡丽琼主持座谈会。清远市作协主席李衔夏汇报市作协工作开展情况,清远作家、文学工作者代表结合文学创作经历,畅谈创作感受并提出意见建议。
谭仕龙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省作协长期以来对清远文学事业的关心与支持致以衷心感谢。他表示,在省作协的精心指导下,清远文学事业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创作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清远生态诗歌已成为我国地方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清远现象”,并被中国诗歌学会命名为中国第一个“中国生态诗歌之城”,涌现出一批聚焦生态保护、粤北乡村振兴、民族融合的优秀作品。接下来,配合省作协构建新时代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1+2+3+N”工作体系、实施六大文学工程,清远市将聚焦挖掘文学方向引领、人才梯队培育、重大主题创作等方面,持续提升工作质效。恳请省作协在文学名家下基层、全省文学培训、重点作品扶持等方面给予清远大力扶持,共同助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
在听取与会人员的发言后,向欣充分肯定近年来清远文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她表示,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文学事业,清远市作协在市文联的直接领导下,团结引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打造清远诗歌节、三名笔会等文学活动品牌,办好“陪你入会”“陪你练笔”“陪你驻村”系列文学项目,推动文学助力“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生态文学”,形成“生态文学”作家群。清远市作协工作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资源、发挥特色,出新出彩、提质增效,为一域增光、为全局添彩。
就新时代清远文学高质量发展,向欣提出三点希望。赓续历史文脉,涵养时代浩然之气。清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形成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近年来,清远注重挖掘、传承和创新红色革命文化、古色历史文脉、特色民族风情、绿色生态文化等“四色”文化,不断深化“诗书礼信”文化品牌,以文化软实力赋能文明城市硬核竞争力。希望清远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聚焦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善于用当代视角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以文学的形式演绎时代变迁、反映火热生活,以高品质的文学供给传递美好的艺术享受、丰厚的思想滋养、深刻的人生启迪,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精气神,凝聚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把握资源优势,焕发文学清新之风。清远是我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文学创作资源丰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善于从时代之变、人民实践中挖掘题材、提炼主题,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提升创意,在思想上求深求真、在表达上求新求进,以艺术的、审美的、形象的方式为时代精神赋形,用岭南气质、湾区气韵更好呈现中国气派、中国气象,把更多文质并茂的精品力作奉献给人民。要树立大文学观,开阔文学视野,充分尊重、彰显人民群众的文学创造活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生态文学、新大众文艺等特色创作,注重“见苗浇水”,在青少年中广泛播撒文学的种子,着力“铺路筑桥”,为各行各业的素人作者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以文学新风全面营造良好文学生态。坚持守正创新,拓展通衢远方之道。清远素有“三省通衢、北江要塞”之美称。要发挥古今熔铸、南北贯通、中外交融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发挥文学的母体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内容创造和形式创新结合起来,推动优秀作品向其他艺术形式转化,另一方面,善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文学与科技双向奔赴,寻找文学形式创新的支撑点,进一步增强文学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培育新业态,创造新途径,不断扩大优秀文学作品的受众面、影响力和辐射力。
调研组一行还实地调研阳山县韩愈纪念馆,深入了解清远历史文化名人事迹,调研清远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成就。
参加调研座谈的还有清远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朝晖,省作协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周智,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陈宇,清远作家、文学工作者代表唐德亮、何群贤、唐小桃、李代权、罗小娟、虞永新、潘一丹、马忠、姚燕飞、吴桂芬、梁辉森、蒋葵芳、唐书韵、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