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骄阳如火,清城区东城街道新桥村委会计山村的旱地里,百余亩向日葵正迎着骄阳盛开,吸引着清远本地及珠三角的游客前来观赏。仅仅是在一年前,计山村百亩葵园所在地还只是一片荒地,能从荒地蜕变成美丽的葵园,源于计山村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推进。计山村以农村环境整治及土地整合为重点,充分发挥理事会及村民的主动性,挖掘土地效益,帮村民年增收四千余元。
“村里以前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计山村村长吴锦新表示,随着资金的进一步投入,山泉泳池、百亩草地、枫林等一批配套景点也将建起来,一个生态农业观光景点正在计山村悄然成形。
村民外出务工致土地撂荒 理事会力促土地流转整合
对于耕了一辈子地的吴锦新来说,村子里的石头地是他在耕作时永远的恶梦。计山村地处新桥辖区内,由于地势高,水源缺乏,石头地占多数,因此土地耕作难,流传有“计山风,少年吹成白须公”的说法。
“想要把这些地精耕种点农作物,可是地里石头太多,完全没办法下手。村民只能在这些地上种点竹子,有的干脆就放弃掉,不管了。”吴锦新说。
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打工潮,更是加速了计山村土地撂荒的进程。全村总共45户,几乎每家都有人外出打工,到如今村民家里普遍就只剩下些老人、小孩。“计山村离市区近,到广州、东莞等地打工也方便,村民随便在城里干点活,都比在家里种地要强。”东城街道新桥村村委会会计熊征文说。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计山村全村700多亩土地近三分之一被撂荒。
变化从2013年产生。那一年清远全市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围绕推进“三个重心下移”,积极开展村级基层组织建设,14554个村民理事会相继成立,计山村村民理事会正是其一。这些被剔除掉繁琐行政事务的理事会,全心全意为村民谋发展。
以吴锦新为头的计山村理事会,也在思考着怎样来让村民的钱包更充实。理事会八名成员把眼光聚集到了村里被撂荒的几百亩土地上。彼时清远正在全市农村推进土地流转整合,吴锦新及其他几名理事会成员也希望能够在村里推进。
吴锦新组织村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商讨全村土地整合事宜,向一时还有顾虑的村民作好解释,2014年3月的一次村民大会上,全体村民最终决定将二十五年前发包出去的租赁期届满的400亩旱地、115亩荒地和30亩鱼塘由村集体统筹,然后再统一发包,实现了整合土地流转经营。
“土地集中整合推进过程中,并不是说由理事会说了算,要尊重村民的意见,全村45户村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还要签字画押,只有大家都同意了才真正开始实施。”吴锦新说。
700亩土地统一发包发展旅游 村民年人均分红4500余元
全村土地集中整合后,为使该项目切实得到合理的收益,村两委干部充分利用市场的手段,进行公开竞价。通过张贴招标公告、发放宣传单张、挂网等方式积极向外宣传,很快吸引了众多优质的潜在投资者,而这种公开竞价的做法也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和肯定。
2013年5月,该村成功将整合后的515亩旱地、荒地和30亩鱼塘统一发包给了出资最高的清远市大雾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用作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开发,租金每年55万元,村民人均分红3000余元。
2015年5月,计山村重新整合了全村200余亩水田,至此全村集中整合的土地达到700余亩,除了预留的建筑用地及菜地,全部都租给了同一家公司作旅游项目开发。
计山村农业观光项目的首个景点“百亩葵园”于2015年6月正式迎客,而随着新的200余亩土地的集中整合,计山村观光农业项目的建设也正在加速。
投资人陆志坚表示,除了“百亩葵园”外,后期景点的开发还包括草坪,枫林等,泳池,停车场,餐厅等配套设施也将建设。
“清远本身是一个旅游大市,再加上现在国家有大力推乡村旅游,对于在计山村做的这个项目,我们还是很有信心能够把这里做好。”陆志坚说。
除了村容的变化,村民的生活也随着农业观光项目的开发而改变。
58岁的林树棠是村里首个因项目开发而受益者。这位早年曾外出打工的汉子,因要照顾家里年迈的母亲,不得不回家重操旧业,拿起了锄头,家里的两亩多地成为全部的收入来源。所有的活都要自己干,拼死拼活一年下来基本上就养活了一家人,基本上没有积蓄。
2015年5月起,林树棠不再只是一个农民,还是大雾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景区里游客多了,负责管理的员工也多了,林树堂掌起了勺,成为了景区食堂里的一名厨师,每个月可以领2000块钱工资。
其他一些村民也像林树棠一样,在自己家门口打起了工,在景区葵园里干农活,每个月领工资。而随着景区规模的扩大,今后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像林树棠一样,从旅游开发中获益。
更大的一笔收入来自村集体的分红。2015年全村的700多亩土地全部承包出去了,预计全村集体收入2015年将达到90万元,村民人均分红也将上升到4500元。
“村里将土地承包获得的钱,按人头平均分红给村民,每个村民可获得几千元,这和以前光种地相比,收入是有了很大的提升。”熊征文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