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统计局

“十二五”时期清远经济发展思考

来源:清远市统计局 访问量:-发布时间:2011-03-23

    【内容提要】“十一五”时期,面对百年一遇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市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发展水平。后危机时代,整个经济环境依然严峻,潜存着较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我市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十二五”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社会驶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转型加快,面对更趋复杂的经济环境,清远如何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水平?从当前清远的实际情况看,加快推进“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的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科学发展 工业经济 服务经济

“十一五”时期,以美国次贷危机肇始的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的清远,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经过两年多来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硝烟在逐渐淡去,但其对整体经济所造成的经济创伤和心理阴影却难以抹去。“十二五”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社会驶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阶段,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清远经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的世纪,清远以“三化一园”战略拉开了新一轮大发展的序幕。在解放思想中转变发展观念,在拓宽思路中创新举措,在把握规律中增强预见性,在统揽全局中找准突破点,团结奋斗,创造性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创先争优的典型之路,清远经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但农林牧渔服务业水平仍然偏低

    我市农林牧渔业物产丰富,是广东省的重点粮产区。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积累,清远充分认识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化成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目前全市拥有“中国红茶之乡”、“中国笋竹之乡”、“中国黑皮冬瓜之乡”、“中国沙糖桔之乡”、“中国红葱之乡”、“中国水晶梨之乡”、“中国蚕桑之乡”、“中国乌鬃鹅之乡”等名牌以及一批获得认证的名优农产品,清远麻鸡、乌鬃鹅、骆坑笋、林中宝食用菌、红不让灵芝茶、英德红茶、阳山板栗、连州白茶、水晶梨、东陂风干腊味、连山沙田柚、有机稻米等一大批地方土特产享誉海内外。我市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加速推进了我市种养加工结合、贸工农一体、农工商配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至2010年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农业产业化组织增至19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发展到144家,地理标志产品增至12个,备案(注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到58家。全年生猪出栏量196.2万头,水果产量52.5万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我市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基础。农副食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97.2亿元,与2005相比增长5.4倍,

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显著标志,现代农业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方向。农业服务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切入点,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市农业服务业水平明显偏低,“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在2.5%左右徘徊,比全省平均水平还低1个百分点左右。作为一个农业具有传统优势的地区,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

二、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占据核心主导地位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社会经济的主轴,更是带动社会各部门前进的火车头。制造业在工业中拥有绝对的核心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制造业成为我市工业强市、工业兴市的战略核心。从2004年开始,我市制造业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就一直稳定在40%左右,这为我市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经济发展初期,清远充分利用本市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在灵活运用地方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指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得到了重点发展。2003年,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值(规模以上)达到了15.6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的18.2%,到2010年逐步下降到12.3%。“十一五”期间,随着“双转移”政策的推进,产业重心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开始向资本密集型方面转换,以水泥、陶瓷和铜、铝为代表的金属加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些具有资本密集性质的重化工业(主要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逐渐成为我市经济的主导力量。2003年,规模以上资本密集型产业产值只有32.6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仅38%。进入“十一五”时期后,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发力。2007年规模以上资本密集型产业产值达到了548.2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的比重突破50%,达到了54.5%2010年产值上升到1598.3亿元,比重达56.6%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历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阶段后,必须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高端制造业,加快中低端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实乃大势所趋。

三、服务业发展成绩斐然,但比重仍然较低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时期,我市服务业(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6.4%,整体上保持较快发展水平,但相对于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市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年均增速比GDP平均低7.6个百分点,更是远远落后于工业年均38.7%的增速。诚然,这种情况与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化、以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有关,但从经济规律作用的滞后性看,我市工业的飞速发展仍然没有对服务业产生明显有效的带动作用。

 

201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18.2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14位,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只有28.6%,是21个地级市中比重唯一没有达到30%的城市,我市服务业比重严重偏低。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市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还比较低,2010年,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23.0亿元,占GDP的比重只有11.1%。在现代服务业中,房地产业占了近三分之一,由于房地产业受经济政策影响比较大,这种相对单一的结构模式非常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十二五”时期,要加大力度加快发展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统筹兼顾,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其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清远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五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未来五年,我市阶段性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将会更加严峻,如何跨越“两大陷阱”将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所在。

一、中等收入陷阱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发展阶段,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迈向中等收入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否则经济将会陷入长期的停滞徘徊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初步核算,2010年我市人均GDP2.89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4300多美元(相当于20073500美元左右)[1],按照2007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测量办法[2],我市即将跨入上中等收入行列。“中等收入陷阱”即将成为新时期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考验和挑战。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史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积极努力的实现“中等收入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将成为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导入增长模式陷阱

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主要是通过外部引进的方式(也就是招商引资)来达到发展的目的,外部的资本和技术实现了财富和生产力的原始积累。由于引进的外部资本和技术多属于无根的“浮萍”,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候鸟经济”,如果对这种外部引进的方式产生持续依赖的话,等到引进的增长效应出现边际递减的时候才启动内生增长模式,那么从导入增长模式向内生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个模式转型衔接的断层,经济学把这个断层称之为导入增长模式陷阱,(图四)为导入增长模式陷阱与内生增长模式战略比较。

导入增长模式在经历最初的边际效益递增以后,必然会进入到边际效益递减阶段,从而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成长带来负效应。从实际情况看,引进外部资本和技术比较适合后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初期的经济发展,后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要实现新的突破,无法依赖引进战略来完成,必须依靠建立内生增长模式,也就是在以鼓励原创、保护竞争为导向的市场制度框架内,使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增值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形成内在的自我维持、自我强化的增长机制[3]

就我们清远而言,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也基本吻合了这种发展模式,通过招商引资这条主线,利用引进的资本不断加大社会投资借以实现自身经济财富的原始积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时期,随着引进外部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对经济的逐渐弱化,我们应当适时加快实施和培育内生增长模式,在引入增长效应尚未消失之前,在导入增长模式中嵌入培育内生增长模式战略。

 

清远经济发展的新取向

清远经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阶段下的新矛盾与新问题,“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重点的转变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积极推进城市发展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型,努力推进经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带动并加快转变,核心是通过工业经济的“转型”与服务业水平的“提升”来完成清远新时期的奋斗目标。

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

农业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也是近年来政策制定的侧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积极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步伐。

二、加快工业经济的转型

工业是近年来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二五”时期,要把推进工业经济的转型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一手抓存量调整,一手抓增量优化,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实现工业经济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一是通过工业设计为工业发展插上隐形翅膀。一般来说,产品的零售价格=成本+正常利润+溢价。成本和正常利润一般是行业的平均数,差别不大,优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凝结在溢价里,简单而有效提升溢价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工业设计。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创建自主品牌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工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更是推进我市工业经济转型的捷径。二是积极引进一批存活率高、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工业企业。当前,我市的工业主要还是以相对简单的加工制造为主,通过引进一批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工业企业,来推动我市光电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同时,借机带动我市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食品加工、铜铝金属加工、水泥陶瓷非金属制品加工等支柱产业。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我市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严重滞后于第二产业,也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了工业上档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竞争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应充分把握好广东省加快发展服务业这个契机,以分配性服务业为基础、社会性服务业为助力、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把服务业的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优先发展知识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比翼齐飞。一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后花园优势的清远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发展旅游业,积极开拓观光、度假、休闲、商务、会展等旅游项目,努力开发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各种特色旅游,推动旅游业的大发展。三是进一步推动文化和经济的相互融合。积极发展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大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壮大产业规模,提高文化经济的竞争力。要加大开放力度,积极探索多元文化投入路子,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四是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清远城镇化水平严重偏低,农村服务业潜力比较大,无论是改善民生还是推进农业现代化,都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城镇服务业的同时,要兼顾发展农村服务业。

 

结束语

近几年,清远坚持把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时刻保持与中国特色旗帜的正确指向,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导向,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向,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动向一致。面对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新要求,面对资源与环境承载的巨大压力,清远经济披荆斩棘,不断跃上历史新台阶。2010年,GDP突破了1000亿元,成为广东GDP十亿俱乐部的第十二个新成员,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了3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突破了70亿元。总的来说,整个“十一五”时期是清远经济社会发展实力提升、活力增强、人气聚集、影响扩大的五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1] 通过测算,20071美元相当于20101.23美元。

[2] 在《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将人均国民收入(GNI)在905美元以下的国家定位低收入国家;人均GNI达到906-3595美元的国家为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I3596-11115美元的国家为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I达到11116美元以上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版。

[3] 沈尤佳、张孝德:《中国经济增长:资本与技术双重依赖的捆绑式导入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①近年《中国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清远统计年鉴》。

②黎忠佐:《清远农业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清远统计分析》200110月。

③马晓河:《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需求结构演变于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④沈尤佳、张孝德:《中国经济困境的一个解释框架:导入增长模式的陷阱》,《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