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织密体系,系统推进…清远市垃圾分类三年蜕变

来源:本网访问量:-发布时间:2024-09-26

  2021-2024

  《清远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三个年头。三年来,清远市采取健全落实分类制度、明确管理机制与责任、完善设施建设与管理、组织教育引导和宣传发动等措施,分步、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聚力以垃圾分类“小切口”推动民生“大变化”,实现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的目标——分类体系不断完善、资源化利用率大幅提高、居民参与度显著提升。

01

高位推动

规范执法检查“尺度”

图片

清远市连续四年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市委“十大行动方案”和全市重点工作统筹推进,每季度召开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同时,成立市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高点谋划、高位统筹、高位推动。市分类办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促指导。

市分类办印发《清远市2024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将垃圾分类重点任务与“百千万工程”城镇建设工作有机结合,明确46项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及具体工作目标和要求;制定印发《清远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办法(2023-2025)》,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印发《清远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提档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全面统筹明确提档增效各项任务目标工作要求。先后出台《清远市有害垃圾收运处置管理办法》《清远市城市厨余垃圾管理办法》《清远市可回收物回收处理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建设基本构建完善。

02

聚焦全过程

提升系统运行“精度”

图片

  近年来,清远聚焦前端、中端和末端,提升分类收运能力,构建高效、精准的垃圾分类系统。

  前端收运是垃圾分类的起点,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今年,清远新制发《经营区域垃圾分类工作指引》《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工作指引》《分类投放收集设施图集指引》《圩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工作指引》,并结合实际更新修订多项规范指引。同时,将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站)升级改造工作列入2024年市委“十大行动方案”内容,积极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工作。

  目前,各县(市、区)中心城区共有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站)3432个,计划进行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站)1820个,已进行升级改造的有1372个。其中,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站)已建有1951个,计划进行升级改造1171个,已进行升级改造的有1141个。

  中端收运是连接前端分类投放和后端分类处理的桥梁。聚焦中端,清远大力推进厨余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目前,市区共配备分类运输车106辆,投入使用厨余垃圾专用车11辆,设置厨余垃圾收运点128个;积极引进扶持社会企业参与可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通过线上预约、上门收取等方式,打通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有害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全市共建成有害垃圾暂存点8个。

  末端是垃圾分类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聚焦末端处理,市级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及清城区、清新区家庭厨余垃圾预处理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通过示范社区建设,推动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落地完善社区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链条建设,末端分类处理设施建设能够满足分类处理需求。

03

全民参与

拓展宣传教育“广度”

图片

  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一项政府推动的环保政策,更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共识的社会行动。近年来,清远市分类办通过制定宣传方案、丰富宣传形式与内容、强化教育与引导、创新宣传方式以及加强监督等多方面措施,让“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的理念深入群众生活。

  全方位开展宣传发动。市委宣传部联合市分类办印发《清远市2024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方案》,统筹、协调各类宣传资源、宣传平台。市分类办制定《清远市2024年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安排》,明确2024年各月垃圾分类宣传主题,每月定期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

图片

  坚持从小培养,以小带大。推动将校园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中,把垃圾分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目前,我市实施垃圾分类的学校达到100%。广泛深入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开展学校、家庭、社区垃圾分类互动实践活动的学校占比达100%。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志愿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动各县(市、区)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9支,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上半年全市累计组织垃圾分类志愿活动1272场次,参与垃圾分类志愿者11966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