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政:构建五大体系 绘就发展蓝图 砥砺奋进开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来源:本网访问量:-发布时间:2021-06-29

1.png0.png3.jpg

“十三五”回顾奋勇争先  硕果累累


     “十三五”期间,广东民政以“转观念、抓作风、明目标、强责任、防风险、促落实”为主线,以“专、精、细、实”的作风,扎实履职尽责,各项民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服务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平安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和省“1+1+9”工作部署,为广东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五年,突出高标推进,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位居全国前列。福利彩票总销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

——这五年,突出创新驱动,多项创新工作在全国推广。广东社工“双百计划”、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模式创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乡社区协商工作模式创新等工作,在全国得到重点推广,为全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广东智慧。

——这五年,突出政策创制,多项法规政策顺利出台。推动制定或修订5部地方性法规,推动出台3部省政府规章和41份规范性文件,民政事业健康发展的法治保障得到巩固加强。

——这五年,突出厚植根基,基层基础工作有效夯实。顺利完成机构改革任务,推动出台新“三定”方案。创新提出民政领域“五大体系”建设,出台“1+4”系列文件,确立了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智慧民政”建设取得成果丰硕,开通12349民政服务热线,推动107项民政服务事项进驻“粤省事”民政专区。民政事业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1533.12亿元,比“十二五”增长32%。

——这五年,突出全面统筹,服务保障大局成效显著。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持续推进援藏援疆项目,为西藏、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民生基础。全省民政系统牢牢守住“民政服务机构不发生疫情”“民政服务对象不因疫情影响而挨饿受困”两条工作底线,有力保障民政服务对象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推动广州、深圳民政事业“双城”联动、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助力深圳“双区”建设、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

用心用情用力保障改善民生 ■

  这五年,围绕弱有所扶、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广东民政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纾难解困,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到“十三五”末,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年人均10440元、8544元,比“十二五”末分别提高71%、78%;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分别为年人均16970元、13800元,比“十二五”末分别提高102%、112%。临时救助逾63.39万人次。帮助8103名滞留人员成功寻亲。16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有44.98万户、91.2万人纳入兜底保障范围。

  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全省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逾2.2万个;养老机构1891家,养老床位47万张。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及普惠型高龄老人津(补)贴制度、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制度、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有效实施,惠及老年人达1490万人次。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成效显著,“大湾区养老”“旅居养老”等广东品牌在全国打响。

  儿童保障成效凸显。县(区)、镇(街)、村(居)三级服务体系初步构建。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幅提升,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分别达到1820元/月和1110元/月,比“十二五”末增长均超过46%。率先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标准涨幅达122%。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实现全覆盖。


4.jpg

图:中山市东凤镇公共服务办工作人员向困难对象宣传党史及救助政策

5.jpg

图:2020年9月19日, 广东省旅居养老首发团展开为期7天的游学疗养之旅

6.jpg

图:2020年8月,广东百家社会组织走近留守和困境儿童“牵手行动”走进茂名信宜市钱排镇钱新小学,

开展“放心学堂”进山区,安全教育爱童行——“女童保护”儿童防性侵安全教育


共建共治共享创新社会治理 ■ 

       这五年,广东民政着力构建以党建为引领、城乡社区为载体、社区社会组织为纽带、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人才为骨干、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民政领域“一核四社”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民政领域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治理明显加强。顺利完成第七届村委会、第六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在全国率先开展非户籍常住居民及党员参加选举试点工作。欠发达地区村干部人均每月补贴、每村每年办公经费显著提高。建立3100多个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全省村务监督委员会“九有”规范运作和村(居)务公开“五化”创建有序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

       社会组织管理改革不断深化。省、市各级建立社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形成党委政府推动、全省统筹发展、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全省登记社会组织近7.2万家。全省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11190个,党员8万余名。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目标基本实现。监督执法成效显著,探索年报制度改革,建立综合监管体系。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

       社会工作深入推进。“双百计划”成效显著,19个地市设立乡镇(街道)“双百”社会工作服务站407个,直聘社工1700多名,服务有需求对象近800万人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全省持证社会工作者11.3万人,开发社工岗位4.8万个。

       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全省慈善组织1384个,公募慈善组织155个。全省慈善信托38单,备案资金7.1亿。举办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承办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搭建国家级慈善交流平台。全省注册志愿者超过1300万人,志愿服务超过6亿小时。福利彩票销量达1039.75亿元,比“十二五”增长14%,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


7.jpg

图:2016年4月26日,广州市首个社区共治议事会在白云区三元里街成立


8.jpg

图: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双百”社工为无智能手机的长者录入信息并护送完成核酸采集


9.jpg

图:2019年9月20日至22日,第七届中国慈展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中国慈展会永久落户深圳,第七届慈展会对接总金额逾70亿元


10.jpg

图:广东百家社会组织走近留守和困境儿童“牵手行动”走进湛江

便民惠民利民优化社会服务 ■

       这五年,广东民政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更舒心。

       社会事务全面提升。率先在全国实施异地办理婚姻登记,2021年6月1日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实施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上半年所有地市均实现婚姻登记“全城通办”,满足了群众就近办理婚姻登记的需求。启用婚姻登记证二维码等多项创新性服务,全国首家婚姻服务创新综合平台落地广州市,推进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殡仪馆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节地生态安葬率达60%;全面落实殡葬基本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政策,提供免费服务223万宗,免除费用27亿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75元、235元,补贴标准和覆盖范围持续处于全国前列。

       区划地名不断优化。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行政区划设置不断优化,地名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顺利完成第三轮及启动第四轮全省各级界线联检工作,配合民政部完成广东省与澳门特别行政区陆地界线勘定工作,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全省普查地名79.82万条,新设置地名标志21.82万个。


11.png


图:2017年,广东省民政厅举办全省婚姻登记工作培训班


12.png


图:2021年4月,深圳举办骨灰生态葬活动仪式


13.png


图:2020年7月,广东、湖南、广西三省开展界线联检,共同创建平安边界


1.png2.png3.png4.png



14.jpg


图:惠州市多部门组成联合救助队开展街面救助流浪露宿人员行动


15.jpg


图: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草堂湾社区老人在长者饭堂享用午餐;并建立轮流值日制度,维持饭堂秩序。


来源:中国社会报、广东省民政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