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老小自带板凳到村口看露天电影,这是很多人儿时的美好回忆。在云浮罗定市,有一位老人默默坚守农村电影放映事业40余载,他祖孙三代人爬山涉水、翻山越岭,用一方银幕点亮乡村的“夜生活”,为偏远山区的群众送去欢乐和精神食粮,他就是云浮罗定市立锋电影队放映员、第七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获得者黄志成。
一家三代接力“送影下乡”
今年62岁的黄志成,家住云浮罗定市素龙街道红卫村,现为云浮罗定市立锋电影队队员。
黄志成已故的父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人民公社电影放映队的工作人员,当时,父亲要用马车将电影设备运到指定场所,从小跟着父亲走街串巷放电影的黄志成耳濡目染,对电影放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3年5月,黄志成正式从父亲那里接过接力棒,成为黄家的第二代放映人。
“那时候,农村文化生活十分匮乏,无论是哪个村放电影,早早就有人来‘霸位’。”黄志成说,当时农村露天电影的热闹场面不亚于过年过节,听说要放电影,周围村庄的村民都不惧路途遥远赶来观看,远的要走十几公里,这对今天的许多年轻人而言,十分不可思议。
上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随着电视、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乡村露天电影的观影人群逐渐减少。许多电影队由于缺少观众,难以维持经营,纷纷退出市场。但早已深深热爱上乡村电影放映的黄志成不忍心放弃,坚守乡村光影一线至今。
数十年来,黄志成白天干农活,晚上只要不下雨,便驾驶着摩托车夜行于乡村之间。无论放映地点距离远近,他都会准时去放映,电影结束后拖着设备赶回家时,通常已是晚上11时。
2007年,年过50岁的黄志成在颠簸山路来回奔波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于是,他将大学毕业后在佛山南海某厂做管理工作的大儿子黄立锋召回来,送去培训熟悉电影机械及放映技术,接替他的乡村电影放映事业。
按时按点放映赢得群众信任
实现事业交棒后,黄志成、黄立锋父子筹资5万多元购置先进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并于2010年成立立锋电影队。如今,立锋电影队已有6台放映机、5位工作人员、2辆面包车,送影范围覆盖分界、罗镜、罗平、船步、两塘、素龙六个镇(街)的所有村庄。
黄立锋告诉记者,相比爷爷和父亲辈,如今农村电影放映的条件大为改善。“爷爷最早要用马车,父亲时代已是摩托车,我们现在用面包车,且村村都通了公路;最早父辈放电影屏幕用的是厚重的帆布,现在是纤维布,搬动时也没那么辛苦了。”黄立锋说。
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对送影下乡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电影队于2007年加入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放映一场有200多元的补助,极大地改善了送影下乡电影队的生存状况。“这些年来,父亲一直告诫我,一定要把‘诚信’记在心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按约定的时间地点放映。”
黄立锋介绍,放露天电影最怕是下雨,一下雨原来约定的放映点和时间就要改期。“我们会提早通知对方,取得对方的谅解和认同。如果对方不同意改期,我们就搭起帐篷遮雨,继续放映。”2011年春节期间,电影队到远离罗定城区70多公里的分界镇罗金村、连州镇蒲洞坑山村等地放映,由于对山村放映点路况不熟,需要人工将放映设备搬运到一公里外的地方。在父亲的坚持下,电影队队员们不辞劳苦,坚持履行承诺如约完成放映任务,受到乡亲们的热烈赞扬。
如今,黄志成、黄立锋父子仍活跃在乡村一线,打通农村群众与光影世界的“最后一公里”。去年,立锋电影队在罗定市各村放映近1000场,观影人次40多万。电影队先后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广东省农村电影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黄志成也被评为“广东好人”。
采访结束后,电影队又奔赴在去罗定市大榄村放映的路上,为村民送去下一场“文化大餐”,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