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主动公开〕
清农农函〔2020〕311号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七届会议
第20200030号提案答复的函
蔡继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产业扶贫带贫,防止脱贫户返贫的建议》(第20200030)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扶贫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推广“扶贫企业+贫困户”的建议
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进而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我市紧密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长效脱贫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使贫困户主动参与进来。我市各县(市、区)积极借助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县一电商平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积极发展扶贫产业,加强带贫益贫作用,鼓励困难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如阳山县岭背镇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培育贫困户当新型农民,由贫困户牵头成立合作社管理紫苏种植扶贫示范基地,自2018年底投产以来,基地提供管理岗位3个,常年就业岗位近30个,基地投产仅半年,就卖出成品紫苏5000多公斤、紫贝菜2000多公斤,收益共计18多万元。接下来,我市将更加注重积极培育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实施“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带动模式,建立贫困户与经营主体紧密联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贫困户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受益度和组织化程度。
二、关于推广“专业大户+贫困户”模式的建议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已经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但担保难、融资难等问题一直是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严重问题。接下来,我们将认真采纳建议,积极发挥政府增信和“银担”作用,积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进一步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化金融服务,助力产业扶贫带贫,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一是通过在清远市信用担保基金下设规模为2000万元的“清远市特色农业担保基金”“清远市电子商务发展担保基金”,从而缓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设立清远市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资金池,撬动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的信贷规模,缓解涉农融资主体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围绕红茶、麻竹笋等本地特色产业,进一步丰富扶贫小额信贷的产业和形式,创新贫困村金融服务,做到扶贫小额信贷“应贷尽贷,进一步提高小额信贷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比例和规模。
三、关于推广“电商平台+贫困户”模式的建议
在我市贫困地区尤其是“三连一阳”部分边远山区,电商扶贫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够,电商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瓶颈有待突破。今年以来,我市通过“以点带面、连片发力”等方式,带动贫困地区人口直接或间接参与农村电商的年均收入显著提升,省定贫困村所在县(市、区)的农超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超过30%,有效推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尤其适合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市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带与电商平台资源对接,解决了年初我市800吨蔬菜、70吨水果的滞销问题。
接下来,我市将积极运用“互联网+精准扶贫”思维富农惠农,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联动、贫困户参与”的方式构建完善的电商扶贫网络,将电商扶贫和金融扶贫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产销对接,拓宽贫困地区销售渠道。一是建设完善村级三农服务站。发布各地带贫经营主体特色农产品上市信息和采购商需求信息,实现贫困地区农产品供需信息对接,积极培育“农村综合服务站-分拣中心-区域仓储中心-前端门店”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二是积极扩宽消费扶贫渠道。依托广清一体化和入珠融湾的机遇,积极培育发展“清远农家”公共品牌,在加强清远市消费扶贫专馆、清远市脱贫攻坚产品展销馆等消费扶贫场馆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在英德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培育建立广东省消费扶贫创业创新基地。同时深入推进“以购代捐”行动,积极推广“消费扶贫爱心卡”,利用网络直播、展销等方式组织开展各地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推动机关单位、学校、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电商平台与贫困地区精准对接,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关系,解决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着力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我市将以县(市、区)电子商务产业园为物流配送支点、村级服务站为基层、电商买卖服务为核心,联通全市农村电子商务交易网络,打造“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同时积极推广“平台快递+电商改造”“农村客运+快递企业”的电商到村物流配送模式,拟建成全省覆盖面积最广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9月29日
(联系人:李晓声,联系电话:337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