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主动公开〕
清农农函〔2020〕315号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
第20200020号提案答复的函
张敏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第20200020号)收悉。经综合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金融工作局、市银保监局等单位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清远是农业大市,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改主线,走产业兴农、质量兴农之路,加快推动产业振兴向精细化施策,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力促乡村产业兴旺发展。201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1.71亿元、增加值274.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4%、5.65%。
一、推动农业产业兴旺发展
(一)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夯实融合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市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农业“3个三工程”,即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清远鸡、柑橘、茶叶),深入推进“三品工程”(品质、品种、品牌)建设,着力打造“3+X”产业体系。年出栏清远鸡约7000万只,柑橘种植面积达40万亩,茶叶种植面积达21万亩。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目前我市优质稻种植达173.4万亩,优质水果种植70.9万亩,优质蔬菜种植182万亩,笋竹面积约72万亩,蚕桑种植4.86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达25.2万亩。不少特色农产品已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和市场知名度,为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构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无缝对接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一方面,引导种养生产向加工流通领域延伸。农业经营主体围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规避市场风险,由原来单一的种养业,逐步“接二连三”。目前我市茶叶、有机稻米、竹笋、东陂腊味、菜干、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产品已初步形成加工产业链,产加销一体化基本形成。英德市果康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期主要是发展红薯、水果种植,随后建立农产品加工厂,并发展电子商务,取得多项淘宝网销量第一的好成绩。另一方面,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全产业链运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上下游延伸,逐步建立原料基地,发展物流营销、电商平台等业态,推动全产业链建设,实现融合发展。
(三)加深行业渗透,支持业态创新。支持发展“农业+”多业态,加快推动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一是大力推动“农业+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新业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2019年我市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5.5亿元,同比增长82%。目前全市已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7个,农村电商村级服务点450个,已初步实现示范县均建有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乡(镇)有电子商务服务站、省定贫困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全市5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合作社)电商销售手段普及率达100%。二是大力推动“农业+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步入快车道。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大力发展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农业公园、特色民宿、森林康养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并将乡村旅游点串珠成线,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1个、示范点21个,农业公园10个。创建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20家,广东省旅游名镇1个,广东旅游名村2个,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1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7个,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8条,2020年广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9条。
(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打造龙头引领。以发展精细农业为主攻方向,构建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带、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架构的多层次乡村特色产业体系,进一步创新发展“农业+”多业态,完善上下游链条,示范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我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总数达12个,位列全省第三位,已实现县域全覆盖,现已开发新产品222个,应用新技术34项,新增装备及生产线282个,引进成套加工生产线29条,新增品牌92个,产品销售额超32亿,吸引返乡创业2402人,吸纳农民就业91271人,落实核心区建设用地1483亩,实现联农带农58746户,实现年增收400-10000元/户。同时,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清远配送中心、广清农业众创空间、电商产业园建设,打通清远农产品进广州、进社区、进餐厅、进商超、进电商“五个渠道”,加快形成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农场”,以“大市场”带动“大农业”。
二、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一)设立农业“3个三工程”专项发展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根据《中共清远市委办公室 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清远市农业“3个三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清委办发电〔2018〕20号)的精神,近两年市级财政安排了5000万元农业“3个三工程”专项发展资金。
(二)设立耕地整合治理奖补资金,促进规模化经营。根据《中共清远市委 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清远市农村耕地整合治理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清委发电〔2017〕14号),市财政设立奖补资金,对未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耕地,以及已开展过高标准农田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但仍未达到农村耕地治理标准的农田,开展耕地整合治理工作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予以奖补。
三、加强现代农业用地保障
(一)开展点状供地探索。摸清各地点状供地需求,促进点状供地工作有序推进。2020年初,我市开展了点状供地用地需求收集工作。经市自然资源局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审查,共筛选出清城区、英德市、连州市、佛冈县、阳山县和连山县的10个项目作为本年度点状供地项目试点建议,并于5月经市政府批准。截至7月30日,全市10个点状供地项目已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各县(市、区)自然资源部门已会同农业、环保、住建、林业等部门进行实地踏勘,开展了联合论证工作,实施方案已报请当地政府批准,点状供地实施工作已经开展。为了更科学地统筹点状供地项目,市自然资源局再次向各县(市、区)收集点状供地需求,并建立点状供地项目库,提前掌握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建设用地的数量。
(二)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一是鼓励村集体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原则,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整理村集体的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闲置建设用地,供乡村振兴项目长期租用。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六类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项目或生态扶贫的龙头企业项目争取使用省指标,对乡村振兴涉及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新兴产业等项目用地,每年安排不少于年度计划指标总量的10%,对省级农业产业园按照50亩/园的标准一次性安排计划指标,对乡村振兴项目最大限度发挥资源要素保障作用.
(三)简化用地审批。整合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明确申报材料清单及方式,整合网上申办系统,搭建高效、快捷的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合并办理工作模式。
四、加大金融惠农支农力度
(一)完善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机制。市金融局、人行清远支行、清远银保监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清远乡村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清银发〔2018〕24号)、《金融支持清远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清银发〔2020〕23号),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等涉农融资主体发展。5月13日,市金融局、人行清远支行和清远银保监分局联合成立金融支持清远城乡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辖内金融业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的工作部署,统筹辖内金融机构与省及广州市有关部门对接和推进相关工作,进一步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脱贫攻坚提供了机制保障。
(二)建立健全融资主体服务体系。通过举办清远市金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融资专项对接会、清远市人民政府与金融机构座谈会等对接会议,加强政府与各金融机构、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金融需求的适应性和匹配度,持续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等涉农融资主体的融资支持。积极推广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及“粤信融”、“清融e路通”平台,缓解涉农融资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增强金融服务“三农”经济能力。截至8月末,辖内银行机构通过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放款77笔4.3亿元;通过“清融e路通”平台放款1155笔14.27亿元,其中为农户放款974笔5.01亿元;通过“粤信融”撮合融资3614笔259.14亿元。
(三)加大对涉农企业的贷款力度。一是加强对涉农企业贷款的政策支持保障,努力形成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5月,我市出台了《运用支小支农专用额度再贷款发放小微、涉农贷款财政贴息及奖补的实施方案》,对放贷银行提供奖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银行放贷积极性。截至目前,辖内银行机构利用人行支农、支小专用额度再贷款向企业发放贷款10.48亿元,利率在4.55%以内,申请奖励金额200万元。二是鼓励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等涉农融资主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其中,建行清远市分行为辖内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家企业授信1.65亿元,为6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授信1.55亿元,并积极开展“一村一品”农户贷创新;农行清远分行围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推出“红茶扶贫e贷”“麻竹笋扶贫e贷”“甘蔗扶贫e贷”“生猪e贷”等系列产品;清远农商行推出“光伏贷”“养猪宝”“林补贷”“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贴息贷款”等多款不同范畴的产品,全方位满足“三农”客户的各类资金需求;英德泰隆村镇银行通过“乐农贷”“易农贷”等产品,专项服务三农客户。截至7月末,全市银行机构涉农贷款余额703.46亿元,同比增长19.21%。
(四)发挥政府扶持政策及资金效能。进一步加强涉农融资主体、中小微企业融资配套服务,鼓励银行机构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一是设立特色农业担保基金,扶持特色农业发展。我市在市信用担保基金项下设立“清远市特色农业担保基金”,由基金与合作银行、合作保险公司和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按照约定比例分担贷款风险。截至目前,该担保基金累计发放贷款43笔2360万元,累计为贷款企业补贴保费27.86万元。二是设立规模为2亿元的清远市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资金池。5月,市金融局印发了《清远市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资金池管理办法(试行)》,重点扶持现代农业、高技术制造业及旅游业等行业做大做强,鼓励合作银行加大对我市涉农融资主体、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投放力度。目前加入清远市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资金池企业名单的企业有233家,合作银行有9家。
(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3月至6月,清远市人民政府分别与国开行广东省分行、建行广东省分行、农发行广东省分行签署融资意向为600亿元、500亿元、3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银行机构在金融支持清远发展的主力军作用,为促进乡村振兴、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贡献更大力量。其中,国开行向佛冈农商银行发放2.5亿转贷款,同时积极开拓清新农商银行、英德泰隆银行等机构转贷款项目;农发行支持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生猪养殖产业贷款3000万元。我市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银行物理网点、保险服务实现全市乡镇100%全覆盖,银行机具、服务实现全市行政村100%全覆盖。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顶层设计引领。一是健全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建立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密切协作配合,协同解决突出难题,形成部门工作合力。二是加强规划引领。以编制各项“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契机,深入研究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既要系统设计、全面推进,又要创新模式、明确路径,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及具体措施。我市目前正在编制清远市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将会在编制过程中会考虑提案中所提问题。
(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发展精细农业为主攻方向,实施“3个三”工程,构建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带、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架构的多层次乡村特色产业体系,进一步创新发展“农业+”多业态,完善上下游链条。做优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鼓励经营主体开拓订单农业、平台直供、跨境电商等高附加值市场。
(三)夯实农业用地保障。继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项目用地的支持。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大、发展前景好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用地给予倾斜。继续支持通过土地整合治理、土地流转、托管、入股等联结方式促进农业集约经营、规模生产,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向优质农业项目倾斜,实现农业用地资源效益最大化。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进一步指导落实好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相关工作。
诚挚感谢您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9月30日
(联系人:黎琼,联系电话:3370339)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府督查室,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金融工作局、市税务局、市银保监局、中国人民银行清远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