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政协清远市委员会七届会议第20200001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市农业局访问量:-发布时间:2020-10-22

B

〔主动公开〕

清农农函2020346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七届会议

20200001号提案答复的函


刘文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振城乡产业经济,助力扶贫巩固事业的提案》(20200001号)收悉。经综合市发展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商务局的意见,答复如下:

    一、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2018年出台《清远市农业“3个三工程”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农业“3个三工程”,打造3+X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着力打造清远鸡、柑橘、茶叶等三大主导产业同时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瘦身鱼、乌鬃鹅、食用菌、观光水果、蚕桑、竹笋、水晶梨、菜心、有机稻米、稻田鱼、西洋菜等特色产业,构建“3+X”产业体系。

    目前全市茶叶种植21.06万亩清远鸡年出栏量约7000万只优质水果种植面积73.72万亩优质蔬菜种植面积217.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25.2万亩。

    二、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我市现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其中清远市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英德市2个、清新区2个、阳山县2个,其他各县均1个,创建数量已达到我市原规划“一县一园或一县多园”的任务目标。计总投资约30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7亿元共应用新技术34项,引进成套加工生产线29条,新增品牌92个,产品销售额超32亿,吸引返乡创业2400人,吸纳农民就业91000人,落实核心区建设用地1483亩,实现联农带农58746户(含贫困户4688户),实现年增收400-10000/户。

    三、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

    2019年我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任务是支持87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下达项目资金8700万元,我市实际支持9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2020年,我市专业村建设任务为90。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我市土地流转显著加快,扶持产业产值提高30%,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参与项目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未参与项目农民提高10%扶持新型经营主体88个,种植业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8.8万亩。支持的农民合作社数量占县级以上示范社的比例为26%,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数量同比增长34%

    四、加大特色小镇培育建设

    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市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优势和地域特征,以特色小镇培育创建为抓手,强调规划先行、特色明显、产业支撑、配套建设,坚持小型化、可持续发展、低碳化、景观多样化、理性开发的规划理念,探索发展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在特色小镇的培育创建工作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目前清远市清城国际音乐小镇、英德市锦潭小镇、英德市东华红茶小镇、连州市摄影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库,英德市浈阳峡小镇清远凤都小镇正在申报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各小镇培育创建工作推进进展顺利。

    五、发展农村电商

    一是利用产业资源禀赋推进电商精准扶贫发挥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品质优良的优势,大力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联动、贫困户参与”的方式构建完善电商扶贫网络,增强贫困地区农产品“走出去”的基础、货源、市场三大保障。通过“以点带面”“连片发力”等方式,带动贫困地区人口直接或间接参与农村电商,年均收入显著提升。目前,全市5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合作社)电商销售手段普及率达100%,涌现出微店自产自销、网店合约包销等多种电商销售模式;我市农村电商带动超过1万户贫困户参与发展长效性扶贫产业,平均每户带动年增收3800元以上,省定贫困村所在县(市、区)的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超过30%。此外,疫情防控期间,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带与电商平台资源对接,202021日至331日共解决我市800吨蔬菜、70吨水果的滞销问题。

    二是健全电子商务人才培育机制。联合阿里、苏宁、京东、腾讯等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与广东省职教城、县市区职教学校及各县电商产业园建设人才培训体系。以电商实训基地建设、大数据培训工程及产业资源流量为抓手,加强县、镇、村三级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工作。在农村电商人才培育方面,依托全市村级服务站、电商产业园、淘宝大学等机构开展电商扶贫帮带培训工作,特别是结合贫困户特点,开发地方产品特色课程,培养农村电商适用人才,建成专业化、长效化的人才培训链条。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董事长)、农产品经销商、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培训,着力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诚信经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履行社会义务的自觉性。总结宣传农产品市场流通领域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营造尊重、支持各类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发展旅游助力扶贫工作

    近年来,清远市文旅部门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引擎”,深入贯彻省关于旅游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部署和要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综合环境、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旅游助推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周密部署,强势推进。2016年,下发《清远市旅游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方案》,2017 年,组织全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重点旅游企业和涉旅协会召开了全市旅游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现场推进会,2018 年,下发《清远市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意见》。同时,坚持把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制定了《清远市统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召开了全市统筹推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部署会,确保旅游扶贫工作周密部署,并强势推进。

    二是全面普查,摸清情况。2018年结合编制《清远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制定清远市可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目录,同时将旅游扶贫村可开发旅游资源编入《清远旅游资源招商引资手册》,为指导各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完善设施,补齐短板。坚持把乡村旅游“八小工程”建设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积极协助配合相关部门、各级挂钩扶贫单位、驻村干部以及村干部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八小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206月,旅游扶贫重点村共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5座、停车场14个、垃圾站14个。

    四是创新发展,培育品牌。积极指导支持各村根据自身资源和区位情况,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将各村乡村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成熟的旅游产品,逐步打造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品牌。截至2019 12 月,全市打造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 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 个(连山县太保镇黑山村),“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20 家,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1 个、示范点21 个,广东省旅游名镇1 个(英德连江口镇),广东旅游名村2 个(连南三排镇南岗村,清远市连州九陂镇龙潭村),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1 (英德市九龙镇),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7 个,2020 4-6 月,先后推报连山蒙峒古村、阳山秤架瑶族乡申请创建第三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报连州市新八村等7 条村申请认定第二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村,与局联合推报英德河头村、清新下迳村评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英德河头村成功入选。

    五是串珠成链,形成精品。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的分布及市场情况,将旅游贫困重点村的民俗风情、古旧建筑、特色餐饮、民宿、森林景观、民族风情等作为旅游产品与周边成熟景区(点)串连,建设培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截至20206月,共打造了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8条。同时,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旅游博览会(展会)、旅游推介会节等,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广我市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扩大了清远乡村旅游影响力。

    六是共建共享,实现增收。积极指导各村通过村民土地入股、农产品销售、就业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和接待服务,共享乡村旅游发展经济成果,村民收入实现了增长,也壮大了集体经济

    七是多措并举,培养人才。近年来,共4批次选送旅游扶贫重点村15人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旅游扶贫培训,市、县两级先后举办乡村旅游学习培训20期,共培训人员2500余人,通过培训,提高了县、乡(镇)、村各级干部谋划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的能力,提升了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落实用地保障

    (一)保障用地指标,推动城乡发展根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2020 年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通知》(粤自然资函〔2020592 号)有关规定,省、市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保障优质农业项目用地。一是省指标直接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具体指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家庭手工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以及符合“一户一宅”条件的农民住房、精准扶贫项目等用地二是自2019年起,我市按全市年度计划指标的10%配置乡村振兴专项用地指标,用于经市农局认定的乡村振兴项目。2019 年配置554 亩,2020 年配置483 亩。截至9 月底,我市已落实乡村振兴项目计划指标114 亩。三是今年为全市12 个省级农业现代产业园每个园配置50 亩计划指标,共专项安排600 亩,做到应保尽保。

    (二)落实用地政策措施,助力乡村振兴认真落实《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用地政策措施》(粤自然资规字〔20191 号)有关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点状供地试点工作。2020 年初,我市开展了点状供地用地需求收集工作,市自然资源局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审查,共筛选出清城区、英德市、连州市、佛冈县、阳山县和连山县的10 个项目作为本年度点状供地项目试点建议,并于5 月经市政府批准。截至目前,全市10 个点状供地项目已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各县(市、区)自然资源部门已会同农业、环保、住建、林业等部门进行实地踏勘,开展了联合论证工作,实施方案已报请当地政府批准,点状供地实施工作已经开展,现正稳步开展调规、报批等工作。为了更科学地统筹点状供地项目,市自然资源局再次向各县(市、区)收集点状供地需求,并建立点状供地项目库,提前掌握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建设用地的数量。另一方面,积极指导各地规范、高效办理设施农用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要求各地引导农村存量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与企业或个人共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如英德茶产业项目的用地,若涉及产品粗加工设施的用地,可办理设施农用地解决用地需求;若涉及产品精深加工的,则建议办理建设用地报批手续解决。

    (三)推动土地入市,促进城乡融合为探索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和《国家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市自然资源局已草拟《清远市(广清接合片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已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并将进一步修改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地价评估所需的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项目成果制订工作也同步规范开展,为推动我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奠定工作基础。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结合其他涉农项目,引领带动小型企业和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壮大发展。按照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和培育精勤农民的总要求,建设乡村振兴样板区,构建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带、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3个三工程”,为架构的多层次乡村特色产业体系,错位扶持企业建设发展,进一步创新发展“农业+”多业态,完善上下游链条。以农业产业建设为乡村振兴的总抓手,培育和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等入社或入股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保障农户在产业融合利益分配中的“话语权”,提高农户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着力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推进城乡共同繁荣。

    (二)继续深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各项工作。一是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指导各地深入推动“文旅+”“+文旅”发展,开发一批特色化、差异化优质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乡村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二是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积极指导和扶持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点创建国家A 级旅游景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是加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继续坚持把乡村旅游宣传促销纳入全市旅游整体营销计划,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介,线上线下相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做好我市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四是加强乡村旅游教育培训。采取以会代训、基层调研等方式,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养和业务指导。推进“粤菜师傅”工程,指导和支持粤菜师傅回乡就业,丰富乡村旅游产业结构。

    (三)继续推进特色小组建设。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精神,按照《广东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具体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产业建镇、融合发展,多规合一、多点统筹,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样板孵化、梯次推进”的原则,推动全市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努力走出一条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业宜居、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之路。

    感谢您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

20201022


(联系人:何健航,电话:337439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