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七届会议第20200024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访问量:-发布时间:2020-11-02

〔A〕主动公开〕清农农函〔2020〕368号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七届会议

20200024号提案答复的函


民革清远市基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扶贫助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建议》(第20200024号)收悉。经调研、座谈交流以及综合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省直单位和广州市各级单位的大力帮扶下,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0年10月22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4346户12308人均达到脱贫标准,261个相对贫困村均达到出列条件,有劳动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71.86元,为今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市坚持以“一县一电商平台、一镇一主导产业、一村一特色农产品”为总目标,打造扶贫产业“六个一”工程。各县(市、区)根据资源禀赋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加快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生态特色农副产品种养殖和深加工产业,并充分挖掘和弘扬民族地区优秀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生态度假休闲旅游,有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目前,我市8个县(市、区)均建立了优势特色产业,夯实了产业基础,做大了产业格局。如英德市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形成了以红茶、农旅等为主的特色优势扶贫产业;阳山县形成了以光伏扶贫产业、入股小水电站等为主的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清新区形成了以清农清远鸡、林中宝食用菌、光伏发电、旅游扶贫等为主的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清城区形成了以建设农业设施形成固定资产,获得资产收益分红为主的特色优势扶贫产业;连州市形成了以柑橘、水晶梨、蜜柚、菜心、黄牛养殖、腐竹加工厂等为主的特色优势扶贫产业;佛冈县形成了以入股佛冈金鲜美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和投资华润高山风电项目等为主的特色优势扶贫产业;连南县形成了以发展食用菌、蚕桑、茶叶、畜禽水产、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优势扶贫产业;连山县形成了以有机米、有机蔬菜、红薯等为主的优势特色扶贫产业。

一、关于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进的建议

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点内容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指引,推动“农村、旅游、文化”相结合的产业科学发展。一是市政府重新出台了《清远市创建广东省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并把乡村旅游作为创建工作重要内容进行了安排部署。同时加快推进全市全域旅游规划,力争2020年完成《清远市全域旅游规划》的编制。二是完成了《清远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和《清远市旅游发展空间规划(2019-2035)编制工作,为各地科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差异互补乡村旅游产品从宏观上提供科学指引。三是各县(市、区)结合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出台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编制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乡村旅游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四是积极配合推进编制《北江旅游带规划》,完成了《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通过市、县两级制定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规划,为促进“农村、旅游、文化”相结合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府引导和政策保障。

同时,我市在2017年完成261条省定贫困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2019年完成了需要单独编制村庄规划的1359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工作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了“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二、关于因地制宜,加强产业支撑的建议

该建议提得很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接下来,我们将认真采纳建议,充分利用我市自身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增强农民致富“造血”功能,确保稳定长效脱贫。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拓宽销售渠道

大力发展清远鸡、柑橘、茶叶等优势主导产业和连州菜心、阳山西洋菜、英德麻竹笋、清新桂花鱼等特色产业,并大力实施广清产业共建,将广州的部分产业政策覆盖到从广州转移到清远的企业,积极探索“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创造+清远制造”、“广州孵化+清远加速”等合作模式,将一批总部和研发、销售在广州的企业当中生产、加工环节放到清远。截至今年10月12日,全市累计建设产业扶贫项目15.32万个,落实村级项目8111个、户项目74万个,带动31814户贫困户增收,实现户均产业增收5983.51元。并不断加强产销对接,建立稳定产供销关系。一是建设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平台——“三农服务站”,及时发布各地带贫经营主体特色农产品上市信息和采购商需求信息,实现供需信息对接,形成“农村综合服务站-分拣中心-区域仓储中心-前端门店”的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小规模农户与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有机衔接。现已在清远市镇、村两级签约三农服务站316家,其中151家已开通运营。二是依托广清一体化和入珠融湾的机遇,积极实施“菜篮子”工程,组织开展各地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推动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电商平台与贫困地区精准对接,把清远天然的优质农产品更多更好地推向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构建新型的“前店后厂”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关系。

(二)适度规模开发利用,拓宽收入渠道

积极依托丰富的森林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充分挖掘独具岭南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把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林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打造“森林+旅游”“中医药+旅游”等项目,建立富有地域特色、文化底蕴的休闲养生度假村,大力建设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优良生态景观的特色森林小镇,带动我市乡村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的持续发展。支持、扶持连南、阳山等广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县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促进林农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增收,带动农民就业。配合、服务好如古龙峡、英德市国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等具有地域特色、优良生态环境的旅游企业发展,最大限度解决当地村民、特别是贫困户人员的就业出路和农产品销路等问题。

(三)扶持培育经营主体,发挥带贫作用

一是大力扶持培育专业合作社、经济合作社、农业农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带动模式,提高群众参与度和组织化程度,实现每个有劳动能力有参与意愿的贫困户都有扶贫产业带动。积极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资产收益“三变”改革,通过激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让村集体、农民、经营主体“三位一体”,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建立“项目到户、资金入股、按股分红、按劳分配、规模发展”资产收益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户成为股东,使贫困户既参与产业,又享受分红。如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通过强化项目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大力实施“三变”改革,打造九龙峰林小镇旅游项目,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500多元。

二是通过招商引资、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等措施,吸引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开发林下经济,鼓励林农成立林业专用合作社,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模式,走“公司+农户+基地+林业专用合作社”的新型生产经营管理路子,以公司为龙头为核心,以农户为基础,以基地为依托,以合作社为纽带,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深入推进环境整治,发展生态旅游

深入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制定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政策文件,将对乡村绿化美化等工作作出新的部署安排。切实抓好村道、庭院及房前屋后绿化美化,积极营造乡村风景林、水源林,扩大山水林田湖的连片绿化,构建出“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新格局。着重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型、生态旅游型和岭南水乡型森林小镇,建设乡村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修建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场所。加大乡村水体生态治理,建设与排污系统相配套的小型湿地,补齐污水处理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完整的生态治理链条。突出保持农村特有的生态文化和历史底蕴,留下乡味、记住乡愁。支持、配合和服务好英德市连樟村的丘冲、上排、田心、根竹坪4条自然村的美丽乡村升级改造工程。16公里碧道等项目推进。

2019年我市批准实施《连樟村示范片振兴发展建设规划及连樟村村庄建设规划》。从党建、农业、文化、旅游四大块研究发展策略。一是打造党建示范高地,形成系统培训体系。从党校教育、乡村振兴教育、产业发展教育、实地参观教育、服务接待等多方面考虑,制定一套乡村振兴培训体系。二是培育田园综合体,力促农旅融合发展。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两大平台建设,培育田园综合体,专注果、菜、茶三大农业品种,打造英茶和麻竹笋两大农业品牌,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彰显文化底蕴,营造地域特色品质空间。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对南粤古驿道、客家围屋等历史元素进行活化利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融入现代潮流文化,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展示新时期乡村文化的魅力,带动沿线村振兴发展。四是构建全域旅游圈,打造村镇旅游名片。结合北江现有的旅游资源,带动周边发展以北江风情,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等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构建全域旅游圈。

三、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成果的建议

此建议提得非常好。我市将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综合环境、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探索产业发展模式,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与旅游脱贫的有机结合,让广大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群众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脱贫。目前全市已开发旅游景区115处,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国家4A级景区18个;乡村旅游点120多个,发展乡村民宿300余家,农家乐约650家,其中精品乡村民宿35家。其中,已发展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3个,全国特色旅游名镇1个,广东省旅游名镇1个,广东省旅游名村2个,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20个。清远市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温泉之城、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中国特色旅游城市、国际旅游美食名城等荣誉称号。2019年全市新增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7个、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8条,1个旅游风情小镇。

大力推进农产品特色化、品牌化、精品化建设,进一步扩大我市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的宣传影响力,提升清远市名特优新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了一批特色农产品销售。一是举办2019首届粤菜产业发展(清远)国际论坛暨第十届清远鸡美食旅游文化季活动,评选出一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其中115个农产品获评“2019年清远市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10个农产品获评“2019清远市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十大农产品”称号。特别是以大会名义印刷发布了《经典粤菜清远鸡十种制作工艺规范》,让“清远鸡”这个最富清远本土特色的农产品与其它经典粤菜一起快速推向了世界。二是通过举办“非遗节”、“七月香”壮家戏水节、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暨瑶族“盘王节·耍歌堂”、“稻田鱼文化节”、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登山节、越野车大赛、漂流大赛、亲水节暨龙舟赛等节庆活动,不断开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推动经济发展。同时,“文化+乡村+旅游”也异军突起,如太和古洞清新民宿创客空间、浸潭镇桃花湖国际民宿度假区、浸潭镇21度山居等生态乡村民俗,有效推动了新型产业业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快速发展。

四、关于实施差异化用地政策,扶持生态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实行土地差别化管理

一是鼓励村集体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原则,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整理村集体的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闲置建设用地,供乡村振兴项目长期租用,积极探索形成连片建设、具有清远特色的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二是指导项目因地制宜,按照功能分区和实际用途农地农用,对服务农业生产的用地依法依规办理设施农用地手续,对临时堆放工程废土、废渣用地办理临时用地手续,降低企业用地时间和金钱成本,增强项目单位合法用地的意识和信心。三是引导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做精做强,对符合条件的六类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项目或生态扶贫的龙头企业项目争取使用省指标,对乡村振兴涉及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新兴产业等项目用地,每年安排不少于年度计划指标总量的10%,对省级农业产业园按照50亩/园的标准一次性安排计划指标,最大限度发挥资源要素保障作用。

   (二)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

积极创造条件,从政策上松绑,以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健全完善工程造林、财政补贴造林、社会融资等营林造林机制。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重点加强对连阳四县经济欠发达地方林业发展的支持。大力发展林权抵押贷款,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覆盖面,探索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权市场化质押担保贷款。认真总结推广长隆项目的经验做法,积极推进林业碳汇自愿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动更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碳汇造林,争取更多林业碳汇项目实现实质性的交易,真正让政府、企业、公众、农民在生态建设中实现多方共赢。

五、关于加大财力投入,提高补偿补助标注的建议

此建议提得非常好。我市将积极向上级争取,提高粤北山区补助标准,加大补偿力度,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同时,不断增设公益性岗位,目前,全市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选聘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担任生态护林员共179人(其中英德市50人、连州市9人、佛冈县38人、阳山县10人、清新区70人、连山县2人)生态护林员人年均增收达到3600元以上。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

2020112


(联系人:梁兴伟,联系电话:337090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