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审计局

做实研究型审计提升监督质效

来源:广东省审计厅网站访问量:-发布时间:2025-01-07

全省审计机关坚持以做实和深化研究型审计为抓手,通过做实调查研究、明确审计重点、强化资源整合等方式,不断提升审计监督工作质效。

广州市审计局在某审计项目中走稳“三步骤”,扎实开展数字化经济审前调查,助力研究型审计项目提质增效。一是明确调查内容。围绕审计调查对象主责主业,紧扣党中央、国务院和党委政府对该行业领域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部署,梳理相关政策、制度及出台背景,筛查体制机制上可能存在的障碍和管理薄弱环节,编制调查提纲,明确调查内容和研究思路。二是丰富调查形式。深入相关职能部门、企业、行业协会与一线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面对面”交流意见建议,与行业主管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赴上海、杭州等地,了解其他城市在政策制定、机制建立方面的可借鉴经验,通过“座谈+走访”多路径了解审计调查内容,确保审前调查工作有深度、有质量。三是发挥大数据效能。充分发挥业务主审、数据主审“双主审”工作模式优势,及时汇总梳理审前调查所掌握的数据资料,将审计思路转化为系统模型,运用大数据技术综合分析研判,提升审前调查效率。

汕头市审计局在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审计项目中,将研究型审计理念贯穿审计全过程,护航“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实审前调研。深入各区县政府和农业农村、水务、自然资源、城管、财政等多部门开展调研座谈,明确涉农资金概念和范围,调查了解近三年来上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制定修订情况、全市及各区县涉农资金统筹小组运行体制机制、涉农资金规模及项目安排等内容,摸清涉农资金投向领域及比重。二是编好审计方案。按照审计目标要求,明确审计重点和具体方法步骤,充分利用省厅相关指引内容,研究可能存在问题的多发点,明确涉农资金范围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地方债资金用于农业农村方面的资金,将涉农项目梳理为农业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四大重点板块,紧扣“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高质量编制审计工作方案。三是强化统筹谋划。创新性采用“大兵团”作战审计模式,统筹市县两级审计力量组成7个审计组,采用“上审下”“同级审”两种审计方式,按照统一工作标准、统一实施方案、统一审计重点、统一审计范围、统一审计报告的“五统一”组织方式,推动形成全市上下联动的审计监督合力。

清远市审计局在“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双百工程”政策落实审计项目中,以研究型审计为抓手,扎实开展审前调查,科学编制审计方案,提升审计工作质效。一是加强审前沟通交流。通过与市民政局相关领导、经办人员沟通交流,召开座谈会听取乡镇关于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工作汇报,与社工代表进行问答交流,全面了解“双百社工”工作职责、资金收支、政策落实等基本情况,加深对“双百社工”服务管理情况的掌握,明确审计方向和重点。二是加强审前实地调查。随机抽取4个社会工作服务站(点)进行实地走访,通过与一线社工交谈、观察社工点文化活动、查看社工相关工作台账等方式,深入了解“双百社工”服务全流程,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易出现问题的版块形成初步判断。三是加强审前分析研究。充分利用审前调查成果,对全市“双百社工”基本情况、相关法律法规、实地调查结果和“双百社工”日常工作通报、考核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研判,编制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审计实施方案,把准审计核查方向,合理确定人员分工,为审计现场实施打好坚实基础。

深圳市南山区审计局积极运用研究型审计思维,聚焦“点线面”,不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研究。一是重“点”突破,明确审计方向。重点加强对审计对象的基础研究,在前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信息库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审计对象所在单位法定职责及预算规模,对审计对象初步画像,分别明确审计内容侧重点,作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立项和审前调查的重要依据。二是穿针引“线”,细化审计思路。固化审前调查工作机制,充分保障每个项目的审前调查时间。安排专人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系统性研究,梳理汇总相关业务领域法律法规,提前收集被审计单位资料,在进点前即明确审计重点、难点和疑点,制定针对性审计措施。三是聚点成“面”,提炼审计经验。以街道为“小切口”,在开展多个街道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基础上,认真梳理辖区各街道的共性审计思路,结合不同街道特点,总结形成《南山区街道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点》供不同审计组参考。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根据辖区新形势新情况不断补充完善审计重点,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