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 访谈直播回顾

清远“首法”能否成为治污契机?

时间:2017-01-10 06:56:06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访问量: -
【字体:


  在七届市政协一次会议上,有一条提案提到要治理清远市区四条“龙须沟”,所谓的“龙须沟”是指什么?清远市区四条“龙须沟”为什么要进行治理?治理“龙须沟”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到实处?昨日下午,市民盟副主委、市环保局副局长张小风委员和市民盟秘书长张彦斌委员上线清远发布两会“微访谈”,就如何治理市区四大“龙须沟”与网民进行互动,并解答了网民提出的问题。

  四条“龙须沟”直排严重污染北江水质

  “我们说的四条‘龙须沟’,是个形象的说法,实际上是指四条河涌黑臭水体。”张彦斌介绍说,清远市区的四条“龙须沟”分别是海仔大排坑、黄坑河、澜水河和龙沥大排坑,其中,海仔大排坑有3个排污口,黄坑河有2个排污口,澜水河有5个排污口,最多的是龙沥大排坑有7个排污口,这些排污口都是直接排放,黑臭水体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和北江水质。

  张彦斌介绍说,截至目前,清城区建成并投入运行(含试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有5间,分别位于旧城、横荷、东城、龙塘、洲心,按照上报的数据,日处理量达到日供水量的85%以上,清新城区日产污水3.08万吨,现日处理量1.7万吨。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存在四条河涌黑臭水体,污水直排、偷排也是存在的,一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配套建设了部分污水管网和污水泵站,但是建设进度缓慢,跟不上城市的发展。

  如何全面治理好四条“龙须沟”?张彦斌认为,治理最大的困难在于地下管网建设不能满足截污的需要,如果管网没有建好,污水没有通过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治污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其次,无论是管网建设还是污水处理厂建设,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没有投入就无法保障水源水质。再者,城市建设要规划先行,在规划方面既要“面子”又要“里子”,不要把城市建出来了,再去想办法排污,“从某种意义上讲‘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张彦斌还强调说,在治污方面,缺的从来都不是法律,关键在于执法力度,关键在于监管有没有到位。  

  乡镇生活污水不容小觑

  那乡镇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又该如何治理?对此,张小风认为,这是目前水环境治理遭遇的一大难题,大江大河的整治大家会关注到,对于乡镇、农村水环境的整治却常被忽略。张小风说,目前,国家层面也在关注农村的环境整治,并设有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的综合环境整治和农村污水收集等,因此,从市区到乡镇的污水治理总体上在逐年好转,但治理力度仍需要不断加大。张小风说,对工业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是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新的环保法对企业的监管非常严厉,只要企业排污造成重大影响,就可以将企业法人代表移送公安机关并依法起诉,还可以对该企业进行处罚或责令停产整顿。

  但在个人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体的问题,新环保法就显得非常薄弱,个人排污没有企业排污影响大,处罚也远远没有对企业那么严厉,张小风称,要彻底解决个人排污问题,要从系统建设入手,比如农村可建设污水收集系统,或利用现有的池塘或沟渠将污水收集,集中处理后再进行排放。

  希望每个市民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今年1月1日起,清远首部地方性法规《清远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部清远“首法”将在改善污水处理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对此,张彦斌认为,清远有了立法权后立的第一个法规就与水有关,这对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和改善污水处理现状会起到法律保障。过去大的法律法规不能够辐射到的问题,现在有地方法规进行细化,可以使监管更到位。清远“首法”聚焦到全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护上来,既贴近实际,又是关系民生的一件大事,将使今后处理此类问题有法可依。

  张小风则认为,污水治理是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和市民都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从目前的情况看,清远已经建成了一些污水处理厂,大部分资金来源于社会,前期基本上采用企业出资建设运营。现在清远出台了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也厘清了各个部门的职能,广大市民也应该进一步了解清远“首法”,监督促进各职能部门将工作做到位。

  此外,张彦斌还认为,过去治污是“九龙治水”,反而治理不了,关键在于没有人牵头。我市目前已实行了“河长制”,由地方党政“一把手”担任河长,让“一把手”承担治污的责任,如果这项措施能落到实处,对于治污也会发挥作用。

  张彦斌称,清远要发展,离不开全民对环境的共同保护。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希望通过一个时期的治理,让市区四条“龙须沟”变成清澈干净的景观河。张小风也呼吁,“希望每个市民都做好环保监督员,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