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3日在清远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清远市财政局局长 钟鸿辉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清远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围绕建设“大广州卫星城、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的目标,以“抓提速、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为工作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民生,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支出绩效,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在各级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预算完成情况良好,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7,875万元,完成市代编预算的121.62%,超收127,449万元,增长45.47 %,增幅位居全省21个地级市首位,总量排名跃升至第十位。加上省转贷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收入 16,92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主要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收入)596,946万元、上年结余结转收入188,213万元,2010年全市财力总收入完成1,502,977万元。来源于清远市的财政收入完成170.7亿元,增长47.1%。
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328,090万元,增长32.7%,上解支出14,720万元。收支相抵后,结转下年支出187,149万元。
全市民生和重点支出合计824,713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为62.1%,高于全省57.2%的平均水平。其中:教育支出270,845万元,增长16.5%;科学技术支出13,275万元,增长85.2%;文化体育与传媒19,029万元,增长90.2%,医疗卫生支出103,480万元,增长2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1,560万元,增长13.8%;环境保护支出33,782万元,增长46.4%;农林水支出137,779万元,增长54.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含住房保障支出)105,039万元,增长90.8%。
2010年市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7,678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28.04%,增长53.6%,比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预算超收47,668万元。加上省转贷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收入4,68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04,421万元、上年结余结转收入107,733万元等,2010年市直财力总收入完成443,513万元。
2010年市直财政总支出完成314,540万元,增长40.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65,918万元,增长42.4%。补助县区支出42,923万元,上解支出5,699万元。
2010年市直财政总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128,873万元,全部结转下年使用,净结余100万元。
开发区地方财力总收入60,512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136万元,比上年增收3,771万元,增长45.08%。上级补助收入8,596万元,上年结转收入39,780万元。开发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2,731万元,上解支出3,037万元,结转下年支出4,744万元。
2010年预算具体执行的主要情况如下:
(一)市直财政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面前,市委、市政府对财政运行态势密切关注,高度重视财税工作。市政府连续召开多次财税形势分析会,研究扑靶问疲市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亲自指导和部署财税工作。各级部门深入分析原因,主动采取应对措施,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入等手段,确保完成全年财税收入任务。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征管,堵塞漏洞,取得了明显效果,财税收入呈现“增长快、结构优、协调好”的良好态势。
市直税收收入完成164,019万元,完成预算的126.66%,增长42.6%,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75.4%。其中:增值税15,822万元,完成预算的95.7%,增长17.4 %;营业税49,240万元,完成预算的119.1%,增长50.7%;企业所得税12,908万元,完成预算的130.6%,增长59.4 %;耕地占用税17,056万元,完成预算的426.4%,增长273.8%;契税24,246万元,完成预算的151.5%,增长14.84%。非税收入53,659万元,完成预算的132.5%,增长204%,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24.6%。
(二)市直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2010年市直财政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途鸵怠⒒肪潮;さ确矫娴耐度耄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0年市直民生及重点支出合计169,022万元(含对县区补助),占市直财政总支出比重为53.7%。
1.农林水事务支出16,778万元(含对县区补助),增长26.7%。大力推进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带的发展,拨付4,55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其中,成功争取广东省油茶等产业带项目(清远)建设补助资金3,550万元,促进我市特色油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排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80个示范村扶持力度,启动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逐步从分散办点示范向连片示范方向转变,从村庄整治向镇村同治方向转变。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1,366宗工程已全部完工,解决了116.2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比中央要求提前三年完成。加大对农村和农民补贴力度,落实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补贴政策,建立能繁母猪和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补贴制度。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拨付贫困村“两委”干部人员经费及村级组织办公经费补贴1,313万元。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实施扶贫政策,对“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给予补助,共才抛式2,290万元。
2.教育支出38,497万元(含对县区补助),增长30.5%。发挥教育投入长效机制作用,拨付4,108万元用于化解教育历史欠债和进行贷款贴息补助,落实各类奖助学金1,247万元,安排400万元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3,050万元,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64%,提前一年完成“普高”任务。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安排配套资金800 万元,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免除城乡小学和初中学生学杂费和课本费,落实城镇义务教育配套300万元。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维修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支持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安排高职院生均经费拨款2,340万元。
3.医疗卫生支出20,576万元(含对县区补助),增长21.4%。支持大型综合性医院建设,从卫生专项中安排公立医院基建和设备购置资金5,775万元。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312.55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43.4万人,安排医疗保障支出9,212万元。健全城乡公参郎服务体系,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级财政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15元,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安排公共卫生支出5,261万元。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488万元(含对县区补助),增长22.5%。支持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在2个县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覆盖12.13万农民。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补助标准,对全市15.5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安排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482万元。健全优抚安置体系,提高重点优抚对象补助标准,落实军队退役人员生活待遇补助,安排抚恤及退役安置支出1,643万元。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落实残疾人康复配套经费114万元,安排社会福利及残疾人事业支出1,957万元。落实离退休待遇政策,安排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7,146万元。大力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2010年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5.3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6%;对4,176名城乡劳动者进行创业培训,创业成功带动就业2.03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533万元,增长75.6%。发挥文化专项投入作用,拨付3,000万元用于支持各类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支持1040个农家书屋建设,提前五年完成省下达任务,全市20户以上的自然村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行政村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6.环境保护支出17,522万元,增长414%。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工作,加快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拨付资金67万元。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拨付6,400万元,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安排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支出2,080万元。
7.公共安全支出26,421万元。落实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精神,加强政法司法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8.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9,965万元。主要用于保障机关正常运转,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财政管理与改革情况。
按照加强财政基础管理和基层财政建设的要求,不断拓展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体系,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部门预算方面,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财政预算变动及执行情况监控,细化财运行情况分析。在非税收入管理方面,完善综合预算制度,继续推进“收支两条线”改革;全面推进非税收入电子信息管理,市直的152个行政事业单位已启用了非税收入管理银行上线缴费系统。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方面,公务卡改革已推广至市级全部部门预算单位,将公务支出信息统一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财政支出管理电子平台和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建设进一步推进,有效加强财政动态监控。在财政监督方面,认真开展“小金库”治理和“回头看”工作以及2010年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及整改落实工作。在资产管理方面,市直72个一级预算单位已安装了资产管理系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已经进入动态管理的实质性阶段。在绩效评价改革方面,继续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在政府采购方面,切实抓好“五关”,2010年全市政府采购预算为6.93亿元,实际采购为6.50亿元,节约0.43亿元,节约率6.2%。在会计考试改革方面,我局完成了传统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考试改革,顺利过渡到无纸化考试。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在全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预算执行等财政工作取得新进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财政运行和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预算支出执行进度不够均衡;区域发展不平衡,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财政基础管理仍需加强,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等。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1年全市和市直预算草案
(一)2011年我市财政形势。
2011年,我市经济发展既存在较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世界经济总体有望保持复苏态势,我国经济发展向好趋势稳定;但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宏观经济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此外,我市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包括经济发展方式总体粗放,产业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等。
总体预计,2011年我市财政收入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财政运行中减收增支因素较多,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收入方面,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为财政收入增长打下基础,但也面临着市场环境、宏观政策的影响,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支出方面,贯彻国家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各项调控政策,落实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推进我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都需要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财政支出刚性强、压力大,实现预算收支平衡任务艰巨,必须科学合理编制2011年预算。
(二)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编制2011年市级财政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的部署,围绕“加快四化建设,建设幸福清远”这个核心,着力“稳高速、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管理人性化进程,努力把清远建设成为广东区域发展示范区、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和华南休闲宜居名城、大广州卫星城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财政手段,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重点、力度、节奏,巩固和扩大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
编制2011年市级财政预算的原则是:(1)坚持积极稳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编制财政收支预算。(2)坚持应征尽收,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严格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将预算外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3)坚持量入为出,科学调度财力、节约财力、巧用财力,按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安排支出,确保收支平衡、略有结余。(4)坚持厉行节约,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三公”支出增长,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5)坚持有保有压,集中财力确保重点支出需要,把财力更多地用于解决事关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6)促进科学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7)促进民生保障,推进《清远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办法(2010-2020)》贯彻落实,推动全市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8)促进城乡协调,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推进“三农”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9)促进区域协调,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高基层政府和组织运转的财力保障水平。(10)促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财政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提高公膊普管理水平。
(三)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安排建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编制2011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关于“收入预算编制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留有余地,与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适应”的要求。根据2011年中央宏观经济政策及我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并综合考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增值税抵扣以及省财政体制调整等因素影响,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829,405万元,按新体制口径增长20%,比上年增加138,234万元,人均收入2,182元,比上年增加362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81,891万元,滚存结余收入187,149万元,全市财力总收入安排1,398,445万元。根据收支平衡原则,全市财政总支出相应安排1,398,445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385,981万元,上解支出12,464万元。
(四)2011年市直一般预算草案。
1. 2011年市直预算收入安排。
按照全市财政预算收支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经济发展具体情况,市直财力总收入计划安排438,789万元。其中:市直一般预算收入246,083万元,按新体制口径增长20 %;上级补助收入62,973万元;各县(市、区)上解收入760万元,上年滚存结转收入128,873万元,净结余100万元。剔除上级专项转移支付以及上年结转支出等因素影响,市直2011年实际可支配财力为286,571万元。
2. 2011年市直预算支出安排。
根据2011年市直总收入计划,支出相应安排438,789万元,其中市直财政可支配财力安排286,571万元,其余资金按照原性质用途在2011年安排支出。2011年市直财政可支配财力安排继续体现保障公共服务、保障民生支出、保障经济发展的支出要求,其中用于民生及重点支出15.8亿元,较上年预算安排增长67%,占市财力总支出比重为52.3%。
3.2011年市直重点支出保障和主要项目安排情况。
(1)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财政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中的作用,安排1.5亿元。继续保持各项扩内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安排再生金属产业扶持资金5,4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2,500万元,出口企业奖励1,200万元,出口退税负担1,300万元,专业镇发展扶持资金1,000万元,招商资专项资金500万元,旅游促销专项资金200万元,供销社改革专项资金100万元。
(2)将改善民生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
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2011年安排教育专项资金及配套投入23,643万元,增长57.6%。认真落实《清远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包括:安排7,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消化市直学校历史债务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强县(市、区)奖补资金3,000万元,市直学校舍安全改造资金7,314万元,特殊学校建设和开办经费868万元;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安排高级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经费4,082万元,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187万元;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补助800万元,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配套资金213万元。
二是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011年安排医疗卫生专项和配套投入17,354万元,比上年增长20.6%。主要包括:安排城乡居民基本搅票O帐屑杜涮鬃式6,627万元,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财政补贴资金1,080万元,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和职工参保配套272万元。继续安排医疗卫生专项资金6,000万元,用于完善市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配套补助1,800万元,医疗改革经费735万元,医疗救助金300万元。
三是着力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11年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专项投入5,055万元,增长80%。主要包括:安排农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570万元,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市级配套资金1,972万元,退伍军人政策补贴和军转干部经费补助330万元,国企改革和再就业专项资金150万元,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资金400万元,儿童福利院建设资金400万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前培训经费100万元。
四是支持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2011年安排科技和文化专项投入5,200万元,增长23.8%。其中:文化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科技信息化专项资金1,1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1,000万元,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经费100万元。
(3)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推进现代┮到ㄉ琛2011年安排“三农”投入10,751万元,比上年增长20.9%。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下山移民专项资金1,333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1,000万元,农村安居工程建设经费744万元,农村基础设施补助500万元,农村住房保险补贴94万元,生态文明村建设资金50万元;二是支持农业发展,落实惠农补助。安排农业产业化建设资金2,000万元,能繁母猪保险及各类疫苗补助615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治理市级配套230万元;三是支持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安排农资综合直补和种粮直补400万元,粮食风险金600万元,储备粮经费287万元,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四是支持农村基层组织运转保障。安排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747万元,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经费128万元,乡镇党员服务中心经费85万元;五是大力推进“双到”工作,安排扶贫开发专项资金1,200万元。
(4)支持宜居清远建设,打造宜居名城。积极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安排园林生态绿化工程建设资金14,000万元,市区重点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经费6,000万元,控规专项经费2,000万元,环保专项资金500万元,平安清远视频系统租金500万元,消防及城建专项资金500蛟,宜居城市规划经费300万元,“市肺”工程建设资金150万元。
(5)支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和应急处理能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安排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运转经费111,975万元,预备费7,382万元,救灾预备金45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资金300万元,援疆、援藏资金562万元,特殊疑难信访问题专项200万元,食品抽样检验经费249万元。
(6)严格债务管理,切实防范风险。安排偿债专项资金19,302万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10,000万元,中央再贷款还本付息1,900万元,“十个一批”融资还本付息7,402万元。
(7)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市区协调发展。利益共同体补助开发区4,872万元,补助清城区3,320万元(含飞来峡镇划转补助),其他补助县(市、区)支出计划安排4,396万元。
(8)其他专项支出28,616万元,主要包括教育费附加、排污费支出等专项支出等。
4. 2011年市直部门预算草案。
按照上级实施部门预算的原则和方法,结合实际,编制了市直单位的2011年部门预算(详见附件)。
5. 2011年市直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2011年市直政府性基金收入201,59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31,382万元,总计232,972万元,按照收支平衡的要求支出相应安排232,972万元 (详见附件)。
(五)2011年开发区预算草案。
2011年开发区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14,563万元,同比增长20%,加上各项上级补助3,644万元,上年结转4,744万元,上解支出2,584万元,财政总收入为20,367万元。按收支平衡的要求,支出计划相应安排20,367万元(详见附件)。
三、依法理财,求真务实,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2011年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法治财政、民生财政、绿色财政、绩效财政、阳光财政“五大财政”的目标,继续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理财有规、用财有效”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方针,加快财政工作转型,推动我市财政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再上新台阶、新水平。重点是落实“五个着力”:
(一)着力抓好财政收支管理,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坚持依法征管,强化薄弱环节,挖掘增收潜力,坚持加强对主体税源的征管,利用财税库银联网的优势,加强对重点税源的征收管理,确保主体税收稳定增长,及时入库,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工作思路,分税种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精细化管理。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财政收入稳定机制。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宣传税收政策,落实省市优惠政策,完善加快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进一步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改善财政收入结构,努力提高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同时,坚持厉行节约,严把预算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节约财力保障民生和重点支出需要。
(二)着力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既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又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既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又有重大的社会效益;既促进了经济稳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又扩大了就业,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稳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从而增强了我市经济发展的信心,提高综合实力。
(三)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建设“幸福清远”。认真落实《清远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办法2010-2020》,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和发展社会事业。重点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重大民生政策,办好“十项民生实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人民幸福感。
(四)着力抓好“两基”建设,全面推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是夯实财政管理基础。加强各项管理基础工作,细化预算编制,加强基础数据采集。二是加强乡镇财政建设。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改革,建立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指导机制,加强县级财政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基层财政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乡镇财政干部和农村财务人员培训。三是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打造“阳光”财政。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绩效评价和资产管理等各项改革,提高科学理财水平。四是创新财政监管机制。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树立“大监督”的理念,逐步形成一套健全的资金监管长效机制。
(五)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增强财政软实力。一是深入开勾聪日优暨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活动,进一步转变作风,树立文明形象。二是狠抓制度建设,强化领导干部制度意识,切实提高执行力。三是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增强局机关干部廉政勤政意识。四是创新干部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本领。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完成2011年财政预算,对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开展政府各项工作,保持经济财政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再接再厉,开拓创新,为建设幸福清远、幸福财政,为继续当好高速增长排头兵和又好又快示范市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清远市五届人大
六次会议参阅资料( )
《清远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的名词解释
1.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方法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重要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又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
2.一般预算收入。指政府为履行职能,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收取的纳入预算内管理的各项税收及非税收入总和。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一般预算收入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三部分。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地方分成部分组成,具体又可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类。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行分级管理。
3.市代编预算。按照《预算法》的有关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编制本级预算,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并将下一级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由于上下级人大召开时间的衔接问题,我市每年年初上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预算草案,除市本级预算草案外,全市预算按代编预算形式报送。全市代编预算通常是根据上年全市财政收支执行结果,并结合来年经济形势判断和财政收支政策等代编的,是全市财政收支的指导性计划。
4.超收。指财政收入完成数高于年初预算数。
5.一般预算支出。指某级地方政府为履行职能需要,通过预算内资金安排的用于维持政权运转及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支出。
6.税收返还。指市县与中央及省的共享收入由于按现行体制比例分别缴入各级库而影响属于地方财力部分,由中央财政或省财政以税收返还方式返给地方的上级补助收入。
7.一般性转移支付。指上级政府安排下级政府的不指定具体用途,由下级政府统一安排,统筹解决本地区机构运转和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事业发展所需资金的转移支付。
8.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指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为发行和偿还主体,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并代办还本付息和支付发行费的地方政府债券。
9.结转。指年度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项目,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在本年度列支,需要结转到下一年度继续安排使用。
10.净结余。是指各级财政年终决算时总收入大于总支出的收支差额,剔除本年度支出中因各种原因需结转下年使用的部分。
11.上解。是指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及有关文件规定,地方财政上解上级财政的资金,具体包括体制上解、专项上解和出口退税专项上解。
12.市直财政总收入。指纳入市直财政预算内安排的总财力(不包括政府性基金),包括市直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各县上解收入和上年结余等项目。
13.市直财政总支出。指市直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各项支出总和(不包括政府性基金支出),包括市级一般预算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上解支出和预算结余等项目。
1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为实现特定公共利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和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和基本的社会正义,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一定阶段公共服务应该覆盖的最小范围和边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尽可能使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
15.一般性支出。指一个部门或单位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运转费用或消费费用,它是保证单位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开支。从一般性支出性质来看,它属于购买性支出,也称为“消耗性支出”。
16.转移支付。指以各级政府之间以及辖区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或财政平衡制度。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即上级政府利用转移支付制度的调节,使辖区内和辖区间的公共服务和财政能力趋于均等。
17.专项资金。指通过财政预算内资金(含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安排的,除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以外,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项事业发展目标,具有专门用途和绩效目标的财政资金。
18.农资综合补贴。是国家为应对油价、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保障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惠农政策。农资综合直补对象为全市范围内直接从事种植水稻的种粮农民和石灰岩地区因自然条件无法播种水稻而播种玉米、番薯的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全部来源于中央财政,中央财政已安排的年度补贴规模只增不减。每亩补贴资金的计定是以种粮农民上一年实际播种面积乘以本年度每亩发放标准。
19.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的决策部署,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明确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责任和范围,在坚持村级自我积累和政府适当补助相结合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而形成的促进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切实履行职能的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稳定规范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的意见>的通知》(粤办发[2010]5号)要求,我省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以省市补助、县级统筹、村集体收入自我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主要从村干部补贴、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和村级办公经费等三个方面,合理设定基本保障标准,分级负担,三年到位。一是2010—2012年,将欠发达地区贫困村干部补贴逐步提高到人均每月不低于1000元,2010年目标为人均每月700元;二是对离任村干部发放生活补助,具体由市、县(市、区)财政采取固定补助与一次性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发放;三是2010—2012年,对欠发达地区贫困村,由各级财政共安排2万元/年的办公经费补助。
20.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秋季学期起,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免收杂费后,保障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运转的公用经费由各级财政给予补助。补助标准即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学年288元,初中每生每学年408元。根据中央要求,2009年秋季学期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学年35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550元。20lO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100元,达到小学每生每学年45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650元。
2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养老保险制度。
22.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旨在推进节能减排的战略,指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对能效等级1级或2级以上的十大类高效节能产品通过财政补贴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23.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2009年财政部作出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工作部署。财政科学化管理,是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管理的客观规律,按照财政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发挥管理人员积极饔茫把握加强管理的方向和途径。财政精细化管理,是指树立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管理,避免大而化之粗放式的管理,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强执行力,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效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有机的整体,科学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精细化是在科学化指导下,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把科学化管理要求落实到财政管理各个环节,落实到财政干部的岗位职责,体现集约管理、注重效益的要求。
24.公共财政。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在公共财政模式下,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身份取得收入,并将这些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维持政权运转,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5.部门预算。指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飨钍罩У淖酆喜普计划。通俗地说就是一个部门编制一本预算,并通过该预算全面反映部门的各项收支。
26.非税收入。指除税收以外,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利用公权、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或者特许经营收取的财政资金。包括下列八项:1.政府性基金收入;2.专项收入;3.彩票资金收入;4.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5.罚没收入;6.国有资本经营收入;7.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国有土地、海域、矿区、场地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公共资源的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通过招标、拍卖或者其他方式取得的收入;8.其他非税收入,包括以政府名义接受的各种捐赠资金,利用公权、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取得的经营服务性收费,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上述第1至第7点的利息收入。
27.“收支两条线”。指对财政收入执收单位依法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及利用国家资源或国有资产取得的收益等各种财政性资金,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收入按规定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由财政部门根据各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科学定员定额,通过单位部门预算,收支计划统筹安排的一种财政管理方式。
28.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拨付以国库集中支出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财政性资金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二是按照支付管理的需要将财政支出具体分为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零星支出和转移支出;三是按支付主体的不同,采取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29.财政支出管理电子平台。该平台以国库支付系统和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系统为基础构建而成。通过在全市推开财政支出管理电子平台建设,可逐步实现我市各级财政部门财政支出管理的信息化,构建涵盖预算指标、资金支付、会计核算、部门决算、会计监管在内的闭环预算执行新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实现清远市财政预算执行信息的“同源采集”,着力构建覆盖政府各层次的财政资金动态监控机制,实现财政资金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监督,确保各级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和高效。
30.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在保证预算单位的“三权不变”(即资金使用权不变、财务管理权不变和会计核算权不变)的原则下,统一预算单位会计核算规程,统一预算单位会计核算软件,通过网络集中预算单位的会计信息和数据,建立一个“会计数据大集中”的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系统,并结合财政集中支付等管理信息,实现对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自动比对和纠错,消除预算单位与财政管理部门的信息不对称。
31.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法》所称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32.电子化政府采购。指政府部门在采购活动中,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技术,采购所需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一种形式,通过电子化政府采购,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购效率,节约采购成本,增强政府采购透明度。
33.绩效评价。财政绩效是指采用成本会计观念,实施于政务成本分析的管理方式。财政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
3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解决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矛盾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通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四大体系作为框架,不断完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八项制度作为支撑,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35.财政手段。即财政政策手段,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变动财政收入与支出,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实现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我国的财政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财政投资、财政补贴、财政信用、财政立法和执法、财政监察等。
36.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力争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功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办好现有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基础上,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转移集群;同时,全省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就业结构整体优化,本省劳动力就业比重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以及向二、三产业转移成效显著。
37.专项转移支付。指上级政府安排下级政府的具有专门用途,用于支持和帮助下级政府发展特定事业,下级政府需要将补助资金按上级政府指定方向和用途使用的转移支付。其基本特征是专款专用。
38.新体制口径。从2011年开始,省将调整财政体制,原省与市县共享的“四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收入,由原来的省与市县4:6分成变成5:5分成,对影响市县财力部分,将通过税收返还形式给予补助,2011年度收支计划是按新体制口径进行编制的。
39.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新型┐搴献饕搅疲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以家庭缴费为主,各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着重解决参保人在保险期限内疾病、意外事故以及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生育或终止妊娠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和门诊特定病种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
40.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41.预备费。指依据《预算法》有关规定,在各级政府预算中设立的不规定具体用途的当年后备基金。各级总预算的预备费,一般是为了解决预阒葱泄程中某些临时急需和事先难以预料的重大开支而设置的备用资金,如发生重大事件可动用预备费。动用预备费应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批准。
42.政府性基金。指经中央批准、由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收取、具有专门用途的财政性资金。政府性基金按规定应纳入预算内,但与一般预算资金分户管理,而且必须专款专用。目前纳入我市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范围的项目有11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育林基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农村土地开发资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基金、彩票公益金。
43.财政“两基”管理。即财政基础管理和基层财政建设。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重点在基础,关键在基层。其中,财政管理基础工作是为实现财政管理目标提供基础资料、基础标准、基本手段等相关工作的统称,包括基本数据信息、支出标准、项目库、收支科目体系、基础制度等内容,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基层建设是各级财政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县乡两级财政建设,也包括各级财政的处、科、股的建设,是推进普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