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清远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时间:2010-03-01 16:00:00 来源:市政府网办 访问量: -
【字体:

                                       --2010年2月25日在清远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清远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万康伦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清远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在省委、≌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三促进一保持”和市委“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和谐”的工作部署,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严峻挑战,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争当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迈出新的步伐。

    (一)保增长,经济发展目标全面完成

    认真落实中央、省刺激经济发展一揽子政策,结合清远实际制定一系列保增长、促发展措施,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55.2亿元,增长16.6%。比计划增长提高0.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26万元,增长14%。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490.7亿元,增长27%,比计划增长提高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4亿元,增长33.9%,比计划增长提高13.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1亿元,增长19.3%,比计划增长提高1.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8.4亿元,增长23.1%,比计划增长提高5.1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完成14.1亿美元,增长2.8%,实现计划有增长目标;实际利用外资5.49亿美元,增长6.7%,实现计划增长目标。在省公布的八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指标增幅继续排在全省地级以上市前列,实现我市经济全省增速“六连冠”,全市经济发展在应对危机中上了新水平。

    (二)扩内需,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139项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88.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71.65%,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其中竣工投产项目39项,在建项目90项。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清远段投入运营,客运专线清远站站前广场及道路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清远进丰再生资源生产项目二期、秀丽公园改造工程、五洲商业城、美林湖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和使用。清连公路高速化改造连南段、广乐高速清远段、广清高速扩建顺利动工,广清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清远水利枢纽、清远抽水蓄能电站、飞来湖防灾减灾工程等项目施工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城乡建设项目积极推进。

    积极争取中央、省投资项目。我市争取扩内需新增中央投资项目325项,总投资7.92亿元。市已开工项目317个,开工率96.92%,至年底共完成投资6.77亿元,占计划投资85.44%。2009年,我市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17项,年度计划投资74.8亿元,完成投资67.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89.7%。

    旅游发展上新台阶。不断完善设施,整合资源,着力打造“亲情温泉、激情漂流、闲情山水、奇情溶洞、热情民族”五大特色品牌。2009年底,清远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生态城市”。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881万人次,同比增长26.4%;实现旅游总收入75.1亿元,同比增长33.5%。

    消费市场保持畅旺。认真落实中央、省和市扩大消费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城乡居民消费信心不断增强。全市房屋销售大幅飙升,累计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达288万平方米,房屋销售金额98亿元。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城镇消费增长24.8%,农村消费增长19.8%。

    (三)调结构,发展活力有新提升

      工业结构优化成效明显。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8:56.3:30.9调整为12.1:55.8:32.1,十大支柱产业产值提高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建了广东省铝挤压等3个工程技术研究开⒅行模高新区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已有2家单位进驻。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技术创新项目104个。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清城有色金属再生产业集群和佛冈龙山空调制冷配件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产业集群省级示范区,填补了我市省产业集群省级示范区的空白。

    农业产业化取得新发展。做大农业产业化主体,有3家企业成为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5家成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15家。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有3个农业园区成为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五大特色产业带”和“四大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扎实推进“一乡一品”的实施,已完成省级项目4个,市级项目22个。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农业地方标准12项,6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省验收。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18家。农林牧渔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8.4%。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20亿元、394.05亿元和427.19亿元,分别增长18%、29.5%、11.8%。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分别增长70.1%和82.5%。基础产业、制造业、能源投资分别增长26.6%、25.2%、14.2%。

    外贸出口结构不断改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金额达69774万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49.3%。农产品出口成为了外贸出口增长新亮点,全年清远基地农产品实际出口金额(含供外地企业出口部分)达5863.82万美元。

    (四)促和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全市关停并转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业55家,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扩建的14个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试运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2.5万吨/日,省定污染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全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天数达360天。

    优先发展教育成效显著。累计创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341所。超额完成省下达中职、中技转移招生任务。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7.7%,比上年提高13.8%。清城区、佛冈县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县(区),全市创建省教育强镇3个,市教育强镇(街)5个。省市共建山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验区及清远市公共实训中心和清远市新职业技术学校工程建设顺利启动。

    医疗卫生体系明显改善。完成市人民医院新区一期等一批郎基础设施工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成功创建首批12个广东省卫生村。

    就业形势稳定。新增就业人数6.28万人。共帮扶“4050”人员、残障人士、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再就业1.45万人,零就业家庭持续保持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扩面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险基金待遇支付12.56亿元,增长34.85%。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加184元,增加额和增长比例为近年来最高。下岗失业职工失业保险金月增加69.6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到43.6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新农合受益农民221万人次,补偿金额4.3亿元。扎实推进“双到”扶贫,完善低保制度,实现应保尽保,低保覆盖人口15.3万人,支出低保资金1.5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381元,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14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09元,增长12.7%。

    社会安定祥和。公共应急和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政府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力以赴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成绩显著,我市无疫情死亡病例。安全生产工作形势持续好转,全市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1.4%、8.9%。药品食品卫生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扎实推进,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人口109.6万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力度得到加强,社会大局稳定。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知识产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民族、宗教、文化、体育、妇女儿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有新的发展。

    各位代表,2009年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在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确实难能可贵。但经济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不高,整体推进速度还有待提升;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影响了我市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延缓了我市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对于这些存在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断总结经验、解放思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惺导右越饩觥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工作建议

    (一)预期目标

    市委、市政府提出2010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削减量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二)工作建议

    2010年,是我市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之年,也是巩固经济稳健回升成果、夯实“十二五”发展基础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按照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的要求、确定的目标和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抓提速、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工作主线,加快推进大广州卫星城、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建设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为此,我们建议:

    1、加快建设促提速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目前,我市已有广清高速扩建、广东清远抽水蓄能电站等17项(类)项目被列入了2010年省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约120亿元。我市初步安排2010年重点项目93项,年度计划投资243.11亿元,预备项目69个。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项目联系负责制、项目工程建设责任制、项目建设进度督查督办制,加强项目的建管。对列入开工的省市重点项目,要逐一落实,强力推进。对列入预备项目的省市建设工程,要加快完成项目建设前期各项工作,尤其是抓紧解决落实项目建设的土地、环评、资金等问题,争取更多项目开工。

    加快推进产业建设。一是加大园区建设力度。重点推进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园区、清新云龙产业转移工业园、华侨工业园、民族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增强产业进园承载力,促进园区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二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扶持再生资源加工、建材、有色金属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要围绕产业组织专题招商,引进一批为主要产业服务配套的相关产业。要大力扶持本地中小企业发展,制定特殊优惠措施,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主要产业分工配套。加焱平主要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发展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三是提升“三农”发展水平。着力改善“三农”发展环境,继续加强农村水利、道路、供电、通信、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开发能力。着力推进“双到”扶贫开发,完善政府与贫困户、企业和贫困户、教育与扶贫、先富帮后富、城乡一体化等扶贫互动机制,提高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做大做强“五大特色产业带”和“四大特色农业基地”及“一乡一品”规模,继续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八十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四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完成清远市中汽南方汽车城配套设施建设,清远义乌商贸城B区建设,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改善消费环境;落实购买农机具、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建材下乡等各种生产生活消费财政补贴政策,努力扩大消费。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清远市旅游服务中心、狮子湖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具有较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加快推进飞霞-北江旅游资源、连阳地区糜巫试春陀⑽鞣辶志扒的资源整合,拓宽旅游发展空间,提升产业水平,实现全年接待游客2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85亿元目标。

    加快城镇化建设。以规划引领建设,扎实做好中心城市、中心镇规划,推动城镇群协调发展。以集聚推动建设,推动产业和人口向城镇协同集聚,加快实施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发展战略,引导产业向城镇集聚,为城镇发展提供支撑;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大量进城农民工能够融入城市,真正在城市安家落户。建管结合,提升城镇化质量。突出历史、地理、文化特点,建设人性化城镇;加快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加快城镇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市肺”工程,建设节约型、低碳型城镇;加大城镇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城乡清洁工程、绿化、亮化工程,完善城镇整体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2、优化结构促转变

    优化区域布局。高新区、清城区、佛冈县和清新县清西平原等南部地区,要围绕打造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积极参与珠三角产业配套分工,加快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光、电一体化产业、新材料、生物制药、现代物流业、会展业、都市农业等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英德和阳山南部、清新北部地区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提升发展机械制造、金属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和优化服务环境,打造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新基地。阳山北部、连州、连南和连山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林产品深加工等无污染工业;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休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进一步挖掘民族、历史、地理等文化内涵,丰富盘王节、摄影节等品牌内涵,努力打造北部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千方百计推进再生资源、有色金属加工、水泥、陶瓷等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标准化生产,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强化信息技术在商贸等服务业中的推广应用,提高服务业质量。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新型产业。把现代新型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发展新型现代产业。大力发展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绿色农业,加速发展物流、电子商务、会展、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优化产品结构。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继续培育一批国家、省名牌产品和国家、省著名商标。进一步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建2-4个省、市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3、深化改革促开放

    深化机构改革。要按照进一步精简机构、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提高效率的原则,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和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建立“一网式”行政审批系统和全流程网上处理服务平台。2010年上半年市直单位要完成行政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工作;各县市区行政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工作在2010年上半年完成试点,年底前全市完成行政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工作。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价格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华侨农场改革,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等。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园区招商、产业招商,重点领域招商,把工作着力点转向大集团、大企业。大力推进“双转移”,完善考核机制,加大项目落实,消除重签轻投现象。增强外贸市场竞争力。继续提高机械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积极发展服务出口贸易,做大做强全市39家农产品出口基地,拓展外贸市场。积极组织参与各类经贸展销洽谈活动,扩大清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4、改善民生促和谐

    加大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坚决关停小火电机组、小钢铁厂、立窑水泥厂,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装置、生产能力和产品。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完成大燕河、乐排河重污染行业整治任务。加强环境在线监控,确保环境安全。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抓好大型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示范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不断普及节能新产品,降低社会能耗。严格土地审批制度,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力推进“省市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验区”工程、市公共实训中心和市新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强化“普高”发展,力争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实现全市“普高”的目标。加强特殊教育,力争2010年建成市特殊教育学校。

    加强卫生事业建设。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市人医、中医、保健院、慢病院资源,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大力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强化就业再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加强困难家庭人员、失业人员、高校生和农民工就业服务,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继续抓好社保扩面征缴工作,解决未参保、关破和困难国有集体企业人员、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等养老保险问题,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全力推进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工作。完善低保制度,巩固应保尽保成果。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公益事业,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

    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强人诤图苹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扎实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各项社会事业,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强化社会稳定工作。建立健全政府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扎实落实生产安全、药品食品安全责任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隐患排查整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突出问题,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各位代表,清远正面临新一轮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新形势、新任务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创新,全力追赶跨越,为实现“绿色经济强市、岭南宜居名城、华南休闲之都”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