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一次
会议第1712号建议会办意见的函
广东省教育厅:
我市对省人大第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在边远民族山区推行农村教育一体化管理的建议》(第1712号)的会办意见是:
一、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我市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和连州市的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阳山县的秤架瑶族乡(以下简称“两县三乡”)。近几年来,“两县三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全力以赴推进教育“创强”工作,投入资金,多措并举,新建、改建中心幼儿园,把布局调整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校安工程等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添置教学设备设施,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校内涵,提高教育整体水平。连南县2012年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县,2013年实现教育强镇全覆盖;连山县于2013年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县,2015年实现教育强镇全覆盖;连州市瑶安乡、三水乡分别于2013年、2015年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乡);阳山县秤架乡于2012年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乡)。连南县于2017年11月率先通过了省检查组验收,创建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连山县于2017年底接受省开展的“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视导工作,省将于2018年上半年组织验收评估工作。同时,各地积极争取进一步落实民族教育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助政策,学前教育资助、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营养改善计划、高中阶段助学金等各类资助资金全部发放到位。落实了少数民族学生升学优惠政策,每年中考招生,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加1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用足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先后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校安工程、普通高中建设工程、全面“改薄”工程等,得到了各级财政拨出的各项专款,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积极把握广清对口帮扶新契机,在师资培训、教科研等方面争取到支持,取得较好效益。
二、关于在边远民族山区推行农村教育一体化的建议
我市“两县三乡”农村中小学校均存在规模小、教学点分散、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推行农村教育一体化管理,按照“资源共享、联合互动、集中住宿、巡回走教、深化教研、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通过教师“走教”,实现“学生不动教师动”“学生不动资源动”,对解决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学点、“麻雀学校”部分学科专任教师配置不足具有积极作用,可以通过以点带面、量力而行、逐步实施的思路去进行推进。我市教育部门初步选定连山县小三江镇、连南县涡水镇作为推进农村教育一体化管理的试点镇,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试点镇的教育一体化管理:
1.建立健全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架构。设置一体化管理教育学区,组建学区管理班子,设立相应的教科研训及日常管理的工作小组,统筹管理学区教育教学、教师分配及日常工作。
2.建立学区资源有序流动和教师统一管理与调配工作机制。实行教师“走教”“资源走动”模式,全镇各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教师相对固定,定期交流走教;品德、科学、综合学科和音乐、体育、美术等技能技巧学科教师根据中小学、教学点的需求随时巡回走教,同一学科教师可以为多所学校的学生“走教”上课,破解中小学年级脱节管理、课程开不齐、开不足的难题,解决学科教师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幼儿园实行联合办学,公办幼儿园教师统一调配,公办、民办幼儿园对结帮扶。
3.建立学区统一研训模式。成立学区研训中心,负责组织一体化管理的策划、实施、检查、考核评估,组织开展园区一体化研训活动,各教研组集体进行备课、研讨交流、集中培训。可通过定期组织公开课、示范课、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磨课、教学理论学习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也可开展片区或到教学点教研活动。将管理重心下移到学校、教师、学生、课堂和教学环节。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薄弱学校、薄弱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4.探索开展学区配套服务工作。连山县、连南县根据试点进展情况,结合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试点工作,着手研究和规划学区的校舍、教师周转房、办公用房的整合与建设工作,并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探索开展校车、托管等方面的学区配套服务供给工作。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建议省政府和教育部门在教师培训、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适度倾斜。
清远市人民政府
2018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