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图解数据

筚路蓝缕 筑梦小康

时间:2018-01-09 10:38:00 来源:本网 访问量: -
【字体:

 

——清远建市30周年回眸

 

内容摘要:建市30年来,清远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全市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持续提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关键词:建市30年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988年2月28日,清远设立地级市正式挂牌成立,属于清远市的时间正式开启。自那时起,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全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持续提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30载的风雨兼程,30年的沧桑巨变,清远人民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交出了一张无愧于历史的成绩单。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深刻变化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建市前,清远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8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不到25亿元。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95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21.2亿元。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7年之后几年经济发展有所放缓,到2003年生产总值突破“两百亿元”,达到206亿元。2004年至2007年,清远迎来了建市以来最快的发展时期,生产总值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全省首位,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速“全省四连冠”的辉煌成就。这四年,全市GDP增长每年都在20%以上,年均增速达到25.3%,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54.4%,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5%。2007年全市GDP达到557.7亿元,比2003年的206亿元增长了2.5倍,工业增加值则由2003年的38.1亿元迅猛增加到252.8亿元,增长了5.7倍。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87.7亿元,剔除价格变动因素,比1987年增长了26.1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1.9%。

人均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地区向中等收入地区的跨越。1987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仅有774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合207.9美元。到2005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079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首次突破“1000美元”门坎,达到1108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初步迈入中等偏下收入地区行列。至2011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71万元,折合4199美元,按世界银行公布最新收入分组标准,初步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行列。2016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1万元,折合5440美元,突破了“5000美元”。对于原有基础十分落后的“老少边远”地区,30年间能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社会跨越到中等偏上收入的工业化社会,成绩确实来之不易。

经济结构深刻变化,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化的大跨越。30年来,清远经济不仅在总量上发生巨大变化,在经济结构上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实现了从农业经济社会到工业化社会的跨越。1987年清远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03、4.68和5.15亿元,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占国民经济(GDP)比重高达56.4%,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是典型性的农业经济社会,第二、三产业十分落后,所占比重不到44%。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积极发展畜牧、家禽、淡水鱼、水果、蔬菜以及优质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结构,确保第一产业保持适度稳定增长。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13.7亿元,与1987年相比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增长4.05倍,年均增长4.9%;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工业和旅游、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蓬勃发展。200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9.0%,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占37.5%的比重。到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9.9%,首次超过第一产业1个百分点,实现了从农业经济社会到工业化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到2016年,全市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08.3亿元和665.7亿元,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分别较1987年增长80.6倍和46.6倍,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3%和14.2%,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466.1亿元,比建市前一年增长98.8倍,年均增长17.2%。三次产业结构由建市前1987年的56.4:22.9:20.7发展到2016年的15.4:36.6:48.0,与1987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4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提高了13.7和27.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6%,较1987年提高13.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达到80%以上,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日益完善,发展基础显著增强

清远建市初期,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十分落后。建市30年来,全市交通、能源、通信等瓶颈制约不断改善,发展取得质的飞跃,并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体系。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30年来,全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建市以来,累计投入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87亿元,先后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交通、通信、电力、水利和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五纵三横、一江三轨”的交通网络初具规模。2016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8万公里,比1987年增加2.05万公里,增长4.7倍。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6年末,高速公路达到579.6公里,一级公路357.8公里,二级公路2364公里,并实现了全市村(居)村通水泥路。公路密度从1987年的每百平方公里23公里,提高到2016年的每百平方公里130.3公里。2016年,公路客运量达到2587万人次,比1988年增加1368万人次;公路货运量达到11937万吨,比1988年的29.08万吨增加12.7倍。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44.57万辆,比1988年的7998辆增加54.73倍。民用载客汽车保有量达到38.4万辆,其中小轿车达到24.1万辆,民用载客汽车保有量比1988年的2088辆增长182.9倍。公共交通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汽车运营车辆达到784辆,出租车818辆。以前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小汽车进入了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

能源生产和供应能力不断提高。随着电网建设的加快以及工业化的推进,全市能源生产和供应能力不断提升,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迅速发展。2016年,全市发电总量52.69亿千瓦时,比1987年增长4.1倍。电力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16年全市电力消费总量193.34亿千瓦时,比1988年的5.75亿千瓦时增长了32.6倍,用电规模居全省第八位。普通农村家庭也用电炊具、天然气、液化气等替代了昔日的原煤和木柴。

邮电通信突飞猛进。30年来,全市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种类不断丰富,推动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邮电业务总量由1987年的509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104.62亿元,增长2054倍。电话用户由1987年的9300户增加到2016年的367.01万户(含移动电话),增长了393.6倍。移动电话从无到有,手机已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奢侈品变为现在的生活必需品,2016年达到334.7万户,普及率达到每百人87.03部。互联网设施迅猛发展,互联网用户从无到有,并迅速得到普及,“互联网+”已成为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最重要、最普及的联系方式和手段。

三、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大转折

建市初期,清远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十分有限,与国际市场处于相对隔绝状态。1987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780万美元,其中出口575万美元,进口205万美元。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商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大为提升。到201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44.11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了564.5倍。

建市以来,充分发挥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优势和潜在市场优势,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198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只有292万美元,2016年达到1.07亿美元,最高的2009年达到5.49亿美元,是1987年的188倍。1988—2016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55.1亿美元。201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数达到170家,占27.4%,总产值558.7亿元,占30.8%。

四、地方财力迅速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殷实

改革开放尤其是建市以来,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时期。

地方财力的迅速壮大。建市前的198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18亿元,人均36.7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只有1.94亿元。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方财政收入迅速增加。2016年来源于清远的财政总收入达到412.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5.64亿元,是建市之前的79.8倍,年均增长16.3%;人均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487元,较1987年增长66.7倍,年均增长15.6%;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达到303.8亿元,比1987年增长155.6倍,年均增长19.0%。地方财力的迅速壮大,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坚实基础。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极大改善。30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确保了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6.66万元,比1987年的1484元增长43.9倍,年均增长13.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万元,比1987年增加1.24万元,增长24.4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人民拥有的财富也显著增加。2016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127.2亿元,比1987年末增长158.1倍,年均增长19.1%。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93万元,比1987年末增长132.1倍,年均增长18.3%。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人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生活质量极大改善。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万元,其中食品支出5978元,占41.5%(恩格尔系数),居住支出2553元,占17.7%,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2289元,占15.9%,交通通信支出1884元,占13.1%。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极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彩电、电冰箱、空调、电脑、电话等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也大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

五、社会事各项业全面发展,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建市以来,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增强。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16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11.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58.2万人和36.4万人,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03.6万人。坚持不懈抓好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新时期精准扶贫三年攻坚扎实推进。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居民自来水供应的投入力度。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30年来,人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0年,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占比分别为:大专及以上占0.60%、高中占6.97%、初中占21.92%、小学占51.31%、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9.20%,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口占19.35%。到2010年,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占比分别为:大专及以上占4.51%、高中占12.48%、初中占45.29%、小学占33.37%、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4.35%,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口占4.16%,不识字人口占比大幅减少15.19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上文化人口占比大幅提高32.79个百分点。学前教育明显增强。2016年幼儿园在园人数16.45万人,比1987年的3.79万人增加3.34倍。

公共卫生体育事业成效明显。30多年来,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389个,比1987年的342个增长6.0倍;卫生技术人员2.07万人,增长2.2倍;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58万张,增长3.2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加强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的投入,初步建成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基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妥善应对“非典”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取得积极进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加快运动场馆和休闲公园建设,体育和健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民间体育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投入到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中,国民体质明显增强。

文化事业长足发展。30年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6年末,全市图书馆臧书160.9万册,比1987年增长4.04倍;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各类报刊杂志订销份数3112万份。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吸引了全球众多的摄影名家和爱好者,在全国、全世界都具有一定影响力。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建市以来,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2016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6.23亿元,比2009年增长3.4倍;发明专利申请授权1572件,比2002年增长18.2倍。清远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并新增国家火炬高性能结构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等多块“国字号”牌子。华炬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粤东西北首个国家级孵化器,天安智谷智汇空间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清远企业参与制定22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高新技术企业达176家。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经过30年的努力,清远已从“老少边远”的落后山区和被人戏称为“邻近珠三角的寒极”地区,发展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不仅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事业也取得了辉煌成绩,相继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生态休闲旅游城市”、“中国卫生城市”、“中国园林城市”、“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漂流之乡”、“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双拥模范城”等称号。

“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面对除旧布新的中国,1980年诗人艾青借用春天万物复萌,说明“解放了的思想”所造就的时代洪流。清远建市以来,30年的艰难与险阻,30载的筚路蓝缕,30年的光荣与梦想,已深深镌刻在清远发展史的年轮上。一笔笔鲜活的统计数据就是最好的见证。

滔滔北江水,见证了清远大地30年的奋斗与辉煌,也必将见证清远未来激情燃烧的岁月。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清远人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昂扬的斗志,高高举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为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