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数据解读

改革开放四十年清远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18-07-04 09:05:57 来源:市统计局 访问量: -
【字体:

内容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要求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章将改革开放以来清远经济发展分为孕育期、成长期、起飞期、转变期四个阶段,按照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清远发展面临的难题进行思考,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对标清远实际情况,提出加快清远振兴发展步伐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改革开放  发展  探索  思考

清波流远,谓之“清远”。

历经千百年历史积淀的清远,山水秀丽,声名在外,但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更让人铭记。改革,也让清远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人杰地灵的清远,从来不缺乏改革的闯劲和韧劲。从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农业生产管理产量责任制的“洲心经验”,到开启全国工业体制改革先河的“清远经验”;从全国首创的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到源自清远模式的扶贫“双到”,再到移民样板的“连南模式”;从经济发展“寒极”到投资“热土”的“清远现象”,等等。清远以自我革新的精神和勇气,走出了一条以改革为引领的特色发展之路。

嬗变:四十年奋进 四十年巨变

改革开放之初,清远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交通建设滞后、贫困人口众多等问题比较突出。1978年,全市GDP只有7.2亿元,人均GDP才255元。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自有财力不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64亿元,人均公共预算收入22.5元。除北江沿岸南部地势较为平坦外,绝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石灰岩山区,山峰和丘陵连绵不断,主要的交通通道是简易的土路,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244公里,每10平方公里只有2.2公里的公路通车。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仍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生活为主,贫穷、落后且闭塞。居住在石灰岩地区的人民,生活条件十分贫困、简陋,住房以茅草屋和土瓦房为主,解决温饱问题仍是首要任务。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清远人民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大胆改革,奋勇前行,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2017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500.9亿元,比改革开放前翻了六番多,年均增长11.2%,人均GDP也从1978年的255元提升到2017年的38954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上升到103.0亿元,年均增长19.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7元,比1978年的102元净增加13925元。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居住面积和质量不断提高,电脑、空调、冰箱、彩电等基本消费品得到普及,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民用汽车拥有量从1978年的0.18万辆提高到2017年的53.2万辆。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精神需求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四十年的艰苦奋斗,四十年的激荡沉浮,都深深刻上了清远人民在风吹浪打、烈火真金中携手奋进、永不懈怠的时代烙印。

探索:锐意进取 砥砺前行

    一、孕育期(1978-1988)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让偏隅一方的清远也处处孕育着生机,充满了希望......

改革开放之初,地处粤北山区的清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清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在1979年9月对财贸工作管理体制进行了四项改革:一是对公社财政实行增收分成和超收留成;二是把农村基层供销社下放给公社管理,实行超计划利润分成制;三是对商业企业实行超额利润提成奖;四是对粮食部门实行企业基金和减亏增盈提成奖。这一冲击体制束缚的创新做法被誉为“清远经验”,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考察团前来调研学习,而其在工业方面实行的“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和由经委直接管理工厂的做法也在全省得到推广。随着“清远经验”的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处处孕育着盎然的生机。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财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是我国由农村向城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面对制度的藩篱、贫瘠的资源,清远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努力拼搏,到198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9.9%,十年中有五年的经济增速超过两位数增长。人均GDP也在1988年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068元。

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财富的集聚效应更加明显,1988年,全市财政收入1.4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8.4%。市场的开放有效拓宽了财政收入来源,在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十年间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10.3%,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73.2%逐步提高到1988年的87.7%。

(二)生产积极性跃升,工农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打破了“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分配体制的重大变革,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的清远,农业在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比较突出,197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4%,随着改革的推进、农用机械的推广及种植技术的改良,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攀升,到1985年上升到59.3%,1988年比重仍达到54.7%。这一时期,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198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8.7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7.4%;粮食总产量123.5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25.3%。人均农业产值由1978年的520元稳步提高到2810元;粮食亩产从1978年的188公斤提高到288公斤;水果亩产从1978年的62.6公斤提高到101.4公斤;茶叶亩产从1978年的17.5公斤提高到45.7公斤。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经济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工业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1988年,全市工业单位数达到2.57万家,比1978年净增加2.42万家,年均培育出2400余家工业单位,其中个体工业的发展更为突出。宽松的市场环境为个体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个体工业企业由1978年的74家发展壮大到1.92万家,个体工业家数占比由4.8%提升到74.7%。198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2.9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化学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奠定了清远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

(三)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经济日益繁荣

面对发展水平落后、基础薄弱的现实困境,必须着力推进投资在各领域持续发力,为此,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兴业;另一方面积极统筹整合财政资金,加大重点领域的投资建设力度。1988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8.3倍,年均增长25.0%,年均增速高出同期经济增长15.1个百分点。市场的开放激发了个人投资愿望,个人投资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攀升,1988年个人投资达到了1.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8.5%。外商直接投资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1980年至198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836万美元。财政在社会文教卫生科研领域的投资力度明显加大,1988年投入1.0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6倍,年均增长16.5%,年均增速高出财政支出1.8个百分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39.3%上升到46.0%。

供销社从“官办”转为“民办”以及市场的逐步开放,有力的促进了市场的繁荣。1988年,全市社会零售商业机构数3.7万个,比1978年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28.3%;社会零售商业人员6.1万人,比1978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15.8%。市场的繁荣加速了商品的流通,1988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5.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9倍,年均增长14.5%。集市贸易进入高速成长期,十年间成交额增长了8.9倍,年均增长25.7%。粤汉铁路英德口岸大站装卸点的启用、英德口岸的水路航线直通香港,拓展了清远对外商贸的渠道,1980年到1988年,清远累计实现外汇收入3217万美元。

(四)居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明显提高,生活越来越好。198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6元,比1978年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18.3%。收入的大幅提高不但促进农民加大生产支出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1978年到1988年,农村居民生产消费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由10.1%稳步提升到24.6%。农民在食用油和肉类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大,人均食用油消费比1978年增长了1倍,肉类消费增长了87.5%,而蔬菜的消费则下降13.0%。居民储蓄能力也大幅提高,1988年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比1978年增长了21.3倍。

经过十年的艰辛孕育、风雨锤炼,清远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清远的建市,让清远有了一个新的起点。清远,即将全面开启一段全新的征程。

二、成长期(1989-1998)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建市初期的清远,物质相对匮乏,产业百废待兴,清远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主动迎接新的挑战,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求开启一条区域振兴发展之路。

1988年2月28日,在这个意义特殊的日子里,清远掀开了崭新的一页。面对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1989年4月,中国共产党清远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为建设富庶文明的新市而努力》的工作报告。1990年5月,市委市政府确定清远“新市精神”——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科学民主、开拓进取。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与勇气,全力推动全市经济加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建市初期,全市GDP不到35亿元,人均GDP不足1100元。面对贫穷落后的发展现状,勤劳勇敢的清远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战天斗地、奋勇攻坚,国民经济在经过建市前几年的稳步巩固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至1995年,全市GDP增长85.7%,年均增长16.7%,且在1995年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21.2亿元。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经济发展势头有所减缓,1997年和1998年GDP分别仅增长4.8%和4.9%。到199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5.2亿元,十年间增加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10.6%;人均生产总值也不断提高,达到4243元,比1988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0.3%。

    (二)非公工业迅速发展,工业经济初具规模

建市之初,我市工业基础较为薄弱,1988年全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只有23.7%,其中工业占比18.3%,而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高达54.7%,农业经济社会特征十分明显。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市场活力不断激发,非公工业经济迅速发展,1998年,全市非公工业企业达到344家,实现工业产值47.7亿元,非公工业企业产值占比达到57.2%,比1988年的4.7%提高52.5个百分点。为进一步加快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1991年9月成立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成功开创了一条以“异地发展、体外造血”为主要特征的立体式、开放型、开发性工业扶贫新路子,清远的化学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等不断壮大。到199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2亿元,与1988年相比名义增长近4倍,年均增长17.4%,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上升到29.9%,其中工业占比上升到22.5%。

    (三)基本建设投入加大,外商投资加快流入

    面对建市初期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不利局面,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加大投资尤其是基本建设投资的力度。198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有6.3亿元,随着投资开发环境的改善,投资建设不断升温,到1998年扩大到54亿元,十年间累计完成投资342.7亿元,是建市之前十年的12.8倍。基本建设投资成为投资建设的重点,1998年全市基本建设投资30.6亿元,比1988年增长15.1倍,基本建设投资占比由1988年的30.1%提升到56.7%,十年间,先后建成了市汽车客运站、市水厂、市体育馆、清远大桥、清连一级公路、银英公路、清四公路等一大批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良好的发展形势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大批外商前来投资,十年间,外商直接投资呈持续加快流入态势,1998年达到1.78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27.3倍,年均增长39.7%。

    (四)地方财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198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有1.4亿元,人均财政收入43.9元。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方财政收入迅速增加。至199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6亿元,比1988年增加了2.2亿元。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居民收入的提高,199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154元,比1988年增长近3倍,年均增长14.7%。收入的不断提高增强了居民财富储蓄能力,到1998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134.7亿元,比1988年末增加了125.5亿元,年均增长30.8%。财富的不断积累让居民的消费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十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了2.8倍,年均增长14.4%,生活水平也不断改善,冰箱、空调、电视机等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移动电话的消费也开始兴起。

    三、起飞期(1999-200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清远谱写了后发地区跨越发展的新篇章,尤其是在2003年-2007年,经济发展建设浪潮势不可挡。

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消退,在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刺激作用下,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1998年开始的住房制度改革,标志着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新时代;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经贸加速拓展;2002年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刺激了供给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改革春风吹满地,扬帆起航正当时。世纪之交的清远,急需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2003年,清远以产业转移为突破口,深入实施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一园”发展战略,着力营造“洼地效应”,通过“引凤筑巢”方式,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全市上下卯足干劲掀起了经济发展的新篇章,走出了一条符合清远实际的后发赶超之路,创造了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清远现象”,完成了清远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华丽转身。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2008年,全市GDP达到652.1亿元,比1998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15.6%;人均GDP17813元,比1998年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14%。其中2003年-2007年,GDP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23%。2007年9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6年度全国286个地级城市的综合实力排名,清远居全国第95位,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序列。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8年的42.2:29.9:27.8调整为2008年的15.0:48.5:36.4。

    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化战略成为这一时期清远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关键。十年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6.3倍,年均增长21.9%,其中工业增长了7.8倍,年均增长24.3%。在工业带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第一、三产业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对比1998年,2008年第一、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46.1%和4.6倍,年均分别增长3.9%和18.8%。

    (二)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

思路决定出路,实干决定实效。在“三化一园”战略思想指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中心,多举措、多渠道、多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持续掀起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热潮。先后建成了中国(清远)再生资源示范基地、水泥生产基地、清远陶瓷工业城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清远在工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22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998年的18.6亿元增加到233.4亿元。尤其是2003年-2007年,清远工业呈井喷式增长,五年时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47.5%。

在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同时,清远坚持走“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产业高端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向高端化迈进。逐步形成了以建材、电力、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制鞋皮革、化学医药、废旧金属材料回收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以约克、豪美、佳的美、建滔、国珠集团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也脱颖而出。

    (三)固定资产投资如火如荼,房地产飞速发展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毗邻的珠三角竞相争艳,频频创造深圳速度、东莞奇迹、顺德制造的时候,亟待发展的清远,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通过加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1999年到2008年,清远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了19.7%,十年累计投资额达到1580亿元,是建市后前十年的4.6倍,特别是2003年-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达到了38.8%,成为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此期间,工业投资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作用。2008年,工业投资比1998年增长了11.9倍,年均增长29.1%,年均增速超过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20.2%大幅上升到43.2%。

住房制度的改革,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清远房地产业飞速发展。十年间,房地产投资翻了5番,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8年的3%跃升到16.4%;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了926.3万平方米。

    (四)市场建设成效显著,消费市场兴旺发达

在“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的思路指引下,国美电器、华润万家、益华百货、新一佳、麦当劳、肯德基等众多大型现代连锁企业纷纷进驻清远,星级酒店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绝大多数乡镇建立了综合性的农贸市场,立体化城乡集贸市场建设初具规模。信息传输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尤其是旅游业,实现了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双丰收,2008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488万人次,完成旅游总收入56.3亿元,比1998年分别增长了13.9倍和16.6倍。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消费市场的活跃。2008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2.8亿元,比1998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15.3%。

    (五)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利用外资不断扩大

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清远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水平。200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29.7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18.6%,其中出口13.8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13.6%。初步形成了以鞋、服装、玩具和印刷电路为主的出口创汇格局。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改变清远经济发展面貌的突破口,突出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充分利用外来资本促进我市经济的发展。十年累计利用外资23.4亿美元,其中2003-2007年累计利用外资17.2亿美元,占十年累计利用外资的73.7%。

    (六)收入大幅增长,居民生活日新月异

    经济的飞跃,带来收入的大幅增长。2008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4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9.3倍,年均增长26.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8万元,比1998年增加了1.88万元,增长了2.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887元,比1998年增加2733元,增长了1.3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6.7亿元,比1998年末增长了2.2倍。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档次不断升级。冰箱、空调、移动电话、电脑、小轿车等高档消费品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庭。2008年底,全市私人小轿车保有量达2.38万辆,在市区,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辆、家用电脑58台、空调150台、移动电话202部。

    四、转变期(2009-201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远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阶段,这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过程,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以资源消耗性为主的清远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开始减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但在“四万亿计划”的刺激下,2009年和2010年经济仍保持较快发展。随着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瓶颈制约日益明显,清远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到2012年GDP仅增长5.1%,增速创新世纪以来最低。

面对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和被动局面,清远主动调整战略发展方向,坚决从片面追求总量和速度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重点,坚定不移的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经济稳步增长,服务业提供主要支撑

在坚定不移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着力破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增长区间。2017年GDP比2008年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8.4%,除个别年份因大刀阔斧淘汰落后产能、经济增速明显偏低外,其他年份经济增长均较快,整体上保持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且在2011年GDP突破了千亿元大关。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经济的稳步增长提供主要支撑。九年间,服务业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9.8%;工业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8.8%,服务业超越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服务业快速增长注入新动力,年均分别增长14.4%和10.3%。

(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新动能加快培育

着力推进矿山整顿关闭工作,下大力气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和落后产能,大力开展工业技术改造,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由2008年的15.0:48.6:36.4调整为14.6:36.1:49.3,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制造业中的五大高耗能行业比重也由2008年的42.5%降低到39.1%。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与2008年相比,2017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9.4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也逐步提高到24.6%和6.1%。

(三)创新发展取得实效,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努力探索具有清远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不断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华南863科技创新园和天安智谷创业创新基地两个科技孵化器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华炬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孵化器。清远高新区被认定为国家火炬高性能结构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园区。创新驱动成果丰硕,2016年专利申请量比2008年增长了22.2倍,专利授权量增长了11.8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了18.6倍。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九年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11.9%;单位GDP能耗下降32.3%,年均下降4.2%;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1%。

(四)平台建设不断深化,发展基础得到夯实

大力实施以升促建,2015年,清远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粤东西北第二个国家级高新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速产业集聚和升级,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化建设,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抓手,已建成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花都(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白云(英德)产业转移工业园和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四个省级工业园区。2017年,四大工业园区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35.2%。

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努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路子,在工业园区化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与珠三角的产业共建。围绕广清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广清两地在交通互联、产业共建、城市融合、生态共治、民生共享上取得重大进展,着力打造广清产业园清城片区、佛冈片区、广清旅游集聚区和空港经济区四大产业对接平台,加快筑牢经济增长的新基础。

(五)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显著提升

全力推进创文、创卫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对农贸市场、沿街店铺招牌、违章建筑等进行集中治理,改造提升路面修复、河道整治、景观亮化,城市环境明显改善,讲文明、树新风氛围日益浓厚。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展现新面貌。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九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倍,年均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9倍,年均增长12.4%。2017年末,住户存款余额达到1245.6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了1.9倍。居民收入的提高带动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对比2008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了8.2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

谋断:不破不立 破而后立

走过汗泪交织的艰辛,走过喜忧同在的阵痛,四十年的风云激荡,四十年的不懈探索,清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太多刻骨铭心的记忆。从“洲心经验”“清远经验”到“清远速度”“清远现象”等,无不诠释了清远在探索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勇往直前、只争朝夕的拼搏与奋进。

当前,清远正处于加快振兴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重要阶段,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凸显,面对着稳增长与淘汰落后产能、环保督查、节能降耗等两难、多难抉择。要摆脱这种困境,关键是要树立并坚信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的思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动清远发展的强大武器,坚定不移向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力,全力以赴加快清远振兴发展步伐。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发展布局

    我市发展不充分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不充分,结构不优、增量不足,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产业还不够厚实。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是经济体系的基础和内核,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完善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结合全市各园区自身条件、优势及产业基础,进一步明晰发展定位,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全力完善产业发展平台,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协调职能,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全面推进平台建设工作。二要统筹谋划,着力破解要素制约难题,既要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政策上的倾斜,也要加强项目清理工作,使好项目得以及时置换,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三要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加强清远国家级高新区建设, 围绕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成发展,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企业,提振广清产业园、花都清新工业园、白云英德工业园等省级产业园发展,促进燕湖新区产业集聚地建设,拓展集聚区发展空间,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二)培育发展新兴支柱产业,提质发展传统产业

    根据我市现有的产业布局和发展优势,积极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提升我市产业发展层次。一要重点研究、积极发展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材料。二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临近广佛汽车制造业基地的独特区位优势,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加快华侨工业园电梯集群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电梯制造业基地,拓展产业链条。三要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生物医药孵化基地和华南生物医药产业园。

    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上,一要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扶持壮大一批、提升改造一批、淘汰迁移一批”的原则,推进建材陶瓷产业向环保型、节能型、高附加值陶瓷制造转型。二要优化水泥产业生产力布局,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动水泥产业内涵集约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三要强化有色金属产业生态发展,做强有色金属深加工业,着力发展、做优、做大循环经济产业。 

    (三)多点发力,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要形成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的产业结构体系,重视农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一方面坚持农业产业化道路,提升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打好旅游生态牌,充分利用清远长隆的品牌效应,结合我市高山峡谷、湖泊温泉等生态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力度,做大生态休闲、民族风情特色旅游品牌,推动旅游行业转型升级。

    二、大力发展工业,打造增长引擎

    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工业。必须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创新发展思路,在推进工业发展的措施落实上狠下功夫,全力加快工业发展。 

    (一)优化园区资源,发挥园区发展集聚优势

    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化、园区规模化的工业发展道路,不断优化园区资源。一是科学谋划,优化提升园区发展。根据现有园区发展状况,结合我市各县区的区域特点和产业结构布局,加快园区优化调整步伐,以优化提升促开发建设。二是调整改造园区。对园区进行全面清理与评估,集中力量扶持在全市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园区,逐步取消少数长期引不进项目,开而不发,名存实亡的空壳园区。三要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强园区的吸引力。要在对现有园区进行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对重点园区予以拓展,不断壮大园区规模,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大力招商引资, 是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结合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着力点,引进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推进清远的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树立服务品牌,创建优良的服务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服务和管理工作,创造好的基础条件、配套、政策环境,认真对待和解决好企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三)强化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一要坚持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强对所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二要重视研发工作,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研发和自主创新力度,营造支持科研、鼓励科研的良好氛围,积极构建独立、成熟、持久、稳定的技术创新体系。三要抓好产学研,积极与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把分散的项目集中起来,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提升园区的科技含量。四要增强孵化能力,扶持开发能力强的孵化基地,培育一批好项目,带动区域经济提升科技含量,推进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三、推进南北协同发展,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统筹推进南北协同发展,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解决我市发展不平衡的根本。

    (一)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扩展城市空间框架、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打造优美宜居环境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承载力、吸引力、凝聚力、竞争力和带动力。一是坚持科学规划、点上发展,面上保护的发展思路,强化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布局发展产业园区和推进城镇建设。二是突出“卫星城”定位,主动融入广州都市圈,针对广州城市功能“短板”,推进中心城区交通、宜居、生态、休闲、会展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与广州大都市的错位开发、功能互补。三是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城市管理,打造宜居环境,提升清远城市形象。

    (二)提高中心城区吸引力,增强中心城区承载力

    充分依托中心城区的自然生态禀赋,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方法,打造配套完善的魅力城市,提升城市承载力。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基层服务网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二要构建高端教育发展平台,全力配合推进省职教基地建设,加快打造现代职业教育示范园区,促进人口和人才集聚。三要构建大交通枢纽平台。加快推进汕湛高速、佛清从高速、广清城际轻轨、磁悬浮轨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实现中心城区内外交通顺畅衔接,提升区位交通优势。四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条件,吸引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推进实施“村改居”政策,“村改居”后的社区居民纳入城镇居民统一管理。

    (三)加快北部地区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北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位置以及资源、政策等原因,基础较弱,发展较慢,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尚有较大差距。为此,需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要求,在加快北部地区发展的同时,有序推动劳动力向南部地区转移及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一要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开发绿色资源,支持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建设,重点推动水晶梨、稻田鱼等特色农业种植、养殖。二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北部地区公交、供排水、供电、供气、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北部地区交通网络建设。三要健全帮扶机制,采取市县联动方式,促进南部地区对口帮扶北部地区,统筹整合财政结余资金,加大向北部地区倾斜力度。四要进一步提升北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加强劳动力培训、就业转移工作,推进公共服务全覆盖。

    

展望:勇立潮头 共谋新篇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新时代,新征程、新发展。经过几年打基础、调结构的积淀,清远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五纵三横、一江三轨”的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广清一体化加速推进,产业共建不断深化,园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北部发展条件逐步改善等等。清远加快发展的条件逐步成熟。

前景无限光明,未来值得期待。我们相信,既充满豪情与壮志,也不乏坚韧与顽强的清远人民,必将谱写新时代最强音。

清远,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参考文献:

《清远政府工作报告》、清远统计年鉴》、《清远年鉴》。

《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ƒ陈静,吴昊:《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道路探索——以清远市为例》,《小城镇建设》2005年第4期。

④卢淑清:《后发展地区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特区经济》 2012年第3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