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清远市人口发展基本情况
2013年,清远市人口保持平稳增长,人口进一步向市辖区(含高新区、清城区和清新区,下文同)聚集,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为清远新型城镇化奠定了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一、人口状况
(一)常住人口
1、现况
2013年末,清远市常住人口为379.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1万人,增长0.67﹪,高于前十年的平均增长率0.07个百分点,但远低于全省(2003-2013年)1.60﹪的平均水平(见图一)。
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市辖区、英德市和佛冈县等南部和东部县区(以下简称:南部和东部)的常住人口总和为282.34万人,比上年增加1.89万人,增长0.68﹪;连山县、连南县、连州市和阳山县等北部县区(以下简称:北部)的常住人口总和为96.77万人,比上年增加0.64万人,增长0.67﹪(见表一)。
表一:2013年全市各区域常住人口基本情况(万人,﹪)
地 区 |
常住人口 |
增加量 |
增速 |
全 市 |
379.11 |
2.51 |
0.67 |
南部和东部 |
282.34 |
1.89 |
0.68 |
市辖区 |
154.73 |
1.04 |
0.68 |
英德市 |
96.56 |
0.64 |
0.67 |
佛冈县 |
31.05 |
0.21 |
0.68 |
北 部 |
96.77 |
0.64 |
0.67 |
连山县 |
9.29 |
0.09 |
0.24 |
连南县 |
13.25 |
0.11 |
0.21 |
连州市 |
37.72 |
0.28 |
0.19 |
阳山县 |
36.51 |
0.28 |
0.19 |
各县(市、区)常住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市辖区40.81﹪、英德市25.47﹪、佛冈县8.19﹪、连山县2.45﹪、连南县3.50﹪、连州市9.95﹪、阳山县9.63﹪,全市超过四成人口集中在市辖区(见图二)。
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9人,市辖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24人,市辖区的人口密度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1倍。从人口密度上看,全市的人口区域分布极度不均衡,市辖区是全市的人口聚集区,其次是佛冈县240人/平方公里,最少是连山县,每平方公里仅76人(见表二)。
表二:2013年全市人口分布及城镇化率基本情况
地 区 |
常住人口 |
所占比重 |
人口密度 |
城镇化率 |
全 市 |
379.11 |
100.00 |
199.16 |
48.00 |
市辖区 |
154.73 |
40.81 |
423.95 |
61.35 |
英德市 |
96.56 |
25.47 |
171.38 |
37.26 |
佛冈县 |
31.05 |
8.19 |
239.74 |
39.55 |
连山县 |
9.29 |
2.45 |
76.24 |
35.74 |
连南县 |
13.25 |
3.50 |
106.78 |
44.45 |
连州市 |
37.72 |
9.95 |
141.40 |
44.09 |
阳山县 |
36.51 |
9.63 |
109.66 |
35.44 |
2、全省区域分布情况
201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10644万人,其中珠三角占53.7%,粤东占16.1%,粤西占14.7%,粤北占15.5%,全市常住人口位列全省21个地市的第13位,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56﹪,高于上年末的0.01个百分点,比2012年增长0.67%,增长速度均高过全省、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见表三),增长速度在粤北5市中排名第3;常住人口总量位列粤北第2位,占粤北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3.04﹪,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
表三:2013年全省人口分布情况
区 域 |
2012年常住人口 (万人) |
2013年常住人口 (万人) |
所占比重(%) |
同比增长(%) |
2012年 城镇化率(%) |
2013年 城镇化率(%) |
全省 |
10594.00 |
10644.00 |
100 |
0.47 |
67.40 |
67.8 |
珠三角 |
5689.64 |
5715.19 |
53.7 |
0.45 |
83.84 |
84.0 |
粤东 |
1709.69 |
1717.21 |
16.1 |
0.44 |
59.05 |
59.4 |
粤西 |
1556.85 |
1565.92 |
14.7 |
0.58 |
39.72 |
40.5 |
粤北 |
1637.82 |
1645.68 |
15.5 |
0.48 |
45.30 |
46.0 |
清远市 |
376.60 |
379.11 |
3.56 |
0.67 |
47.93 |
48.0 |
3、城镇化进程
从全省区域分布来看,2013年,珠三角城镇化率较高,达84.0%;粤东也接近60%,达到59.4%,粤西和粤北分别是40.5%和46.0%,其中,粤北5市排名依次为韶关市53.73%、清远市48.00%、梅州市46.00%、河源市40.65和云浮市39.34%。
2013年末,全市的城镇化率为48.00﹪,比上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全省排位由2000年的第十九名上升到2013年的第十五名,但还是远远低于全省(67.76﹪)19.76个百分点,城镇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的位置。2005年以来,全市的城镇化率由38.46%上升到目前的48.00%,这表明从2005年到2013年,全市的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1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同期0.30个百分点(见图三)。
各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历来发展不平衡。2013年末,除了市辖区城镇化水平61.3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以外,其余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最低的是阳山县35.44﹪。
(二)户籍人口
1、基本情况
据公安部门提供的户籍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409.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1万人,增长1.01%;总户数为1120996户,比上年增加14083户,增长1.27%。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全市户籍人口均呈现平稳缓慢增长的态势,2012年由于全省统一开展户籍清理工作,全市户籍总人口及总户数均出现拐点,呈现下降的态势,2013年起又呈上升趋势(见图四)。过去十年,全市户籍总人口年均增长为0.4﹪,总户数年均增长为1.2﹪。
201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中,18岁以下青少年人口为824295人,比上年减少6445人,同比下降0.78﹪;18–35岁青壮年人口为1273999人,比上年增加2152人,同比增长0.17﹪;35–60岁中老年人口为1440220人,比上年增加6983人,同比增长0.49﹪;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为559252人,比上年增加38371人,同比增长7.37﹪。
分区域来看,南部和东部的户籍人口总和为276.38万人,比上年增加2.95万人,增长1.08﹪;北部的户籍人口总和为133.4万人,比上年增加1.16万人,增长0.88﹪。分阶段来看,2003年南部和东部人口比北部多129.59万人,到2008年已经扩大到137.97万人,至2013年则达142.98万人(见表四)。
表四:全市各县(市、区)户籍总人口基本情况(万人)
地 区 |
2003年 |
2008年 |
2013年 |
全 市 |
389.97 |
405.81 |
409.78 |
南部和东部 |
259.78 |
271.89 |
276.38 |
市辖区 |
54.22 |
55.64 |
134.21 |
清城区 |
54.22 |
55.64 |
66.35 |
清新区 |
69.62 |
74.38 |
67.86 |
英德市 |
105.00 |
109.45 |
109.40 |
佛冈县 |
30.94 |
32.42 |
32.77 |
北 部 |
130.19 |
133.92 |
133.40 |
连山县 |
11.47 |
11.66 |
11.82 |
连南县 |
15.56 |
16.13 |
16.35 |
连州市 |
50.46 |
52.21 |
51.44 |
阳山县 |
52.70 |
53.92 |
53.79 |
2、总人口性别比偏高
201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12.4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51.85﹪,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女性人口为197.30万人,占48.15﹪,比上年下降0.11个百分点;户籍总人口性别比(即户籍总人口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以女性为100)为107.7,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一般认为,人口性别比的合理区间值为95–105,同时,经验数据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总人口性别比范围在95–102之间。图五可见,过去十年,全市户籍总人口性别比均超过合理区间值,处于偏高水平。
2003-2013年全市各县(市、区)之间的户籍人口性别构成历来存在较大差异(见表五)。2003年,各县(市、区)户籍人口性别比最高的英德市是111.2,最低的清城区是103.8,最高与最低相差7.4;2008年,性别比最高的也是英德市111.6,最低的是清城区103.7,两者相差扩大到7.9;2013年,性别比最高的还是英德市110.0,最低的清城区105.4,两者相差缩小到4.6。可见,在过去十年间,性别比最高的英德市与最低清城区的差距始终在升降之间徘徊。
表五:各县(市、区)户籍人口的性别比(女=100)
地 区 |
2003年 |
2008年 |
2013年 |
全市 |
107.6 |
107.3 |
107.7 |
市辖区 |
103.8 |
103.6 |
105.4 |
清城区 |
103.8 |
103.6 |
103.7 |
清新区 |
105.9 |
105.9 |
107.0 |
英德市 |
111.2 |
111.6 |
110.0 |
佛冈县 |
107.8 |
106.0 |
107.2 |
连山县 |
108.3 |
107.5 |
108.5 |
连南县 |
109.0 |
107.3 |
108.6 |
连州市 |
106.7 |
105.4 |
107.1 |
阳山县 |
106.9 |
106.8 |
109.3 |
3、户籍老年人口情况
2013年末,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5.9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14.43﹪。2003年-2013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大部分处于13.0﹪以上(见图六),并呈现波浪式的增长形式;老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70﹪,高于户籍总人口0.40﹪的年均增长率。
2013年末,各县(市、区)户籍人口中,老年人口最多的是英德市14.43万人,最少的是连山县1.49万人;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是连州市14.79﹪,最低的是连南县12.61﹪。
(三)人口自然增长情况
据计生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出生人口为6.05万人,出生率为13.79‰,比全省的12.49‰高出1.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为2.64万人,死亡率为6.01‰,高于全省0.9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人数为3.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8‰,比全省的7.49‰高了0.29个千分点。
2013年,各县(市、区)中自然增长人数最多的是英德市9039人,最少的是连山县1244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连山县9.9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最低的是清城区7.27‰(见图七)。
二、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存在问题
(一)市辖区人口持续增长,社会管理和公共设施配置面临挑战
虽然全市常住人口保持低速稳定增长,但是,2013年占全市总人口超过40.81的市辖区(高新区、清城区和清新区),在过去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达到1.80﹪,远高于全市及全省的平均水平。按照人口发展规律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清新撤县设区,今后市辖区的人口还将持续快速增长。面对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长情况,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环保、治安等方面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一旦人口增长超越资源、环境和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将制约中心城区乃至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城镇化水平及人口区域分布严重不合理
目前,我市县域之间城镇化水平发展极不平衡。除了市辖区,其余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均没有达到全市平均水平(见表二)。不仅城镇化的人口规模普遍偏低,而且大部分城镇存在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强、功能不配套、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质量不高等城镇化的内在质量问题,城镇吸纳人口集聚的功能亟待加强。
全市的人口分布呈现市辖区密度高,其余县(市、区)人口密度较低的局面。市辖区只占全市不到19.2%的土地面积,却要承载超过40.81%的人口;其余县(市、区)则出现人口稀疏的现象。人口稠密或稀疏都对经济发展不利,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经济较发达的南部和东部县区聚集了全市74.47%的人口;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北部县区,人口分布少且劳动力不足,进一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合理调整人口分布,使人口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户籍人口性别比超出合理范畴
人口统计学上认为,人口性别比的合理区间值为95–105。过去五年来,全市户籍人口性别比均超过这个合理区间值,反映了我市户籍人口男性多于女性,而且属于偏高水平。县域间的户籍人口性别比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除了市辖区的户籍人口性别比接近合理区间范围内,其余县(市、区)的性别比均超过合理区间值,处于偏高水平。引起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主要有:“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导致女孩出生漏报、选择性流(引)产和女孩死亡率偏高等。
(四)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
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
2003年以来,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均接近13﹪,这意味着,从户籍人口上看,我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随着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等,老年人口将持续增长。伴随老龄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必将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供给和养老保障等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三、人口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经济发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虽然2003-2013年我市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只有0.60﹪,增长速度在全省还属偏低水平,但我市2013年的常住人口总量已达379.11万人,人口基数大,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也不少,特别是市辖区,除了本身自然增长的人口外,还面临着市内人口聚集的现状。所以,为了有效解决我市人口增长所面临的问题,根本和关键在于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我市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根据各地人口的具体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好相应的公共设施的配置,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公共设施,并进一步提高各类公共机构的服务水平。
(二)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相结合,正确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从人口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发展对人口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人口分布的发展趋势取决于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分布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人口的集中和城镇化发展过程,是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力分布的差异,我市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人口和劳动力分布不平衡。另一方面,人口过密或过疏都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应充分利用行政手段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手段,积极引导人口分布与城市空间和产业分布相协调,通过产业分布带动人口和劳动力的合理分布。同时,大力发展县域之间的公共交通网络,满足各地群众,特别是北部地区群众的出行需要。
(三)综合治理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人口性别比偏高会导致男性人口相对于女性人口的 “过剩”,带来人口再生产、扰乱社会秩序、制约经济发展等问题,因此,有效解决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应该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人口性别比偏高,提高人口再生产能力,一方面,要进一步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对妊娠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要依法严格管理,对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广大群众更新生育观念,转变“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促进良性平等发展,进一步作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
(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大对养老保障措施的投入和建设
长寿应视为是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成就,而不是社会或经济的负担。然而人口老龄化在现实中却给全社会的养老公共设施带来巨大的挑战,还对劳动力市场造成重大影响。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首要问题是要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对老年人而言,有效的和社区层面的初级保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加大对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对老年人的特殊护理培训。另一方面,继续探索适合我市的家庭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体系,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发展银色产业。任何挑战的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机遇,在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的今天,养老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虽然,我市的养老产业目前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但我市拥有较大的土地面积和优良的居住环境,又被称作广州的“后花园”,我市应抓住这个机遇,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银色产业,既能有效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障设施的压力,又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
解决老龄化问题不仅要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更要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所以,政府在制定养老政策时,如何加快社会养老事业的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