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数据解读

清远2016年城镇化发展情况简析

时间:2017-07-26 07:56:56 来源:市统计局 访问量: -
【字体: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市2016年城镇化发展情况以及镇人口的主要来源,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发展状况  城镇化率  来源  建议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清远市坚持振兴发展、转型发展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推动区域协调,提升开放水平,促进绿色发展,加强民生保障的总体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一、清远市城镇化发展状况

2016年末,清远市常住人口为384.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5万人,同比增长0.3%,城镇人口192.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6万人,同比增长2.2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0%,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从历年数据看,2010年至2016年,清远市城镇人口由176.08万人增加至192.3万人,增幅达9.21%,城镇人口比重由47.54%上升至50%,提高2.46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0.35个百分点。

表一   历年清远市与全城镇化率对比表

年份

广东(%

清远(%

清远市城镇化率与全省差距 (百分点)

2010

66.2

47.5

18.6

2011

66.5

47.7

18.9

2012

67.4

47.9

19.5

2013

67.8

48.0

19.8

2014

68.0

48.3

19.7

2015

68.7

49.1

19.6

20016

69.2

50.0

19.2

从全省情况来看,2016年我市城镇化率在全省21个市中排名第15位,低于全省水平19.2个百分点,深圳市以100%排名第1位,佛山市94.95%排第2位,东莞市、珠海市、中山市、广州市、汕头市、惠州市、江门市、潮州市城镇化水平超过60%

表二   2016年全省各市城镇化率情况表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率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全省

69.20

0.49

广州市

86.06

0.53

韶关市

54.79

0.50

深圳市

100.00

0.00

珠海市

88.80

0.73

汕头市

70.30

0.08

佛山市

94.95

0.01

江门市

65.06

0.22

湛江市

41.44

0.70

茂名市

40.80

0.78

肇庆市

46.08

0.92

惠州市

69.05

0.90

梅州市

48.59

0.80

汕尾市

55.08

0.05

河源市

43.04

0.89

阳江市

50.81

0.90

清远市

50.00

0.93

东莞市

89.14

0.32

中山市

88.20

0.08

潮州市

64.00

0.20

揭阳市

51.00

0.11

云浮市

40.95

0.72

    从全市各县(市、区)情况看,清城区城镇化率在全市排名第一位,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他县(市、区)均没有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县(市、区)发展不平衡。

    二、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

(一)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20142016年以来清远市自然增长率在8‰以上,分别为8.27‰、8.36‰、9.34‰,城镇人口每年保持较为稳定自然增长,2016年通过自然增长新增城镇人口4.16万人。

(二)城乡属性变更。城镇区域延伸和城乡建制变化都会带来新增城镇人口。2014年以来省人民政府先后批准了清新县撤县改区建制,清新区城镇人口两年新增1.66万人。

(三)人口迁移流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和城镇人口净流入,包括大中专院校新增加在校学生、工厂园区扩招等人员也带来大量新增城镇人口。同时2016年我市进一步加强了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进城落户条件,随迁子女可就近入读公立学校,出台对新市民购买新建商品房实行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有效促进了城镇人口增加。

三、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一)促进产城融合

城镇化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城镇的拉力,城镇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收入水平等优于乡村;另一方面,城镇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所以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有了可能。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地区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科学做好产业、土地和城市规划,吸引优质投资,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激励创新创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吸纳和聚集农村转移人口进城就业,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互动”。

(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新型城镇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特别是镇区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不断推进教育、卫生、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镇化质量,使更多农民人口能够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