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提出的“六稳”工作要求,牢牢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实体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全市经济保持稳步增长、质量提升的发展态势。
一、先行指标运行情况
一是社会投入保持较快增长。今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除前两月增长9.1%外,自三月份开始,累计增速均超过双位数。一季度增长13.1%,二季度由于雨水较多影响工程施工,增速小幅回落。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0%。
二是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持续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呈现出不断加快的特点。从2月末到5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4.2%、15.6%、15.9%和16.9%。6月末,贷款余额1753.9亿元,同比增长18.1%;存款余额2522.7亿元,同比增长10.4%。
三是货运量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市公路货运量6527万吨,增长7.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水路货运量2074万吨,增长23.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
四是工业用电量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工业用电量67.1亿千瓦时,增长6.8%,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三位,其中制造业用电量增长6.0%。主要行业用电量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用电量20.5亿千瓦时,下降7.7%,影响工业用电量下降2.7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2亿千瓦时,增长30.8%,拉动工业用电量增长4.2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用电量4.5亿千瓦时,增长42.6%,拉动工业用电量增长2.1个百分点,三行业合计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54.0%,共拉动工业用电量增长3.6个百分点。
五是物价温和上涨。生产领域,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呈现低速上涨且涨幅逐步回落的特点,一季度上涨0.5%,到上半年逐步回落到上涨0.1%。消费领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温和上涨且涨幅逐步上升的特点,一季度上涨1.4%,到上半年逐步上升到1.8%,八大类商品呈“五升两降一平”格局,整体升降幅度均不大,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3.1%。在食品烟酒类中,鲜瓜果上涨17.3%,拉动CPI上涨0.3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情况与特点
经省核定,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732.9亿元,增长5.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3.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9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十一位,在粤东西北地区排第五位,其中第二季度增长5.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5.0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268.9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369.0亿元,增长6.4%。财政八项支出增速较一季度回落9.3个百分点,影响生产总值增速回落0.83个百分点。
对比一季度,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虽有起伏,但总体运行态势较好。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14.2亿元,增长5.2%,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十位,在粤东西北排第五位;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0%,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七位,在粤东西北排第三位;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1亿元,增长5.8%,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四位,在粤东西北排第二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8.8亿元,增长6.5%,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十七位,在粤东西北排第十位;
——外贸出口总额95.6亿元,增长14.0%;
——实际利用外资1.70亿元,增长12.5%;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4%和18.1%;
——CPI和PPI分别上涨1.8%和0.1%。
(一)从经济运行质量看,三项收入增长较好,重点领域加快发展
——三项收入增长较好。一是税收收入较快增长。在认真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强化税源监控、细化征管措施、努力挖潜增收,税收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45.0亿元,增长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减税降费效果显现,占比35.8%的国内增值税和消费税16.1亿元,增长16.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6.2个百分点;占比19.7%的企业所得税8.9亿元,增长54.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4.2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1.4亿元,下降26.6%,降幅比一季度扩大4.9个百分点。
税收收入的较快增长有力的支撑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长。上半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1亿元,增长5.8%,其中非税收入14.1亿元,下降1.6%,占比降到23.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1.6亿元,增长7.0%,其中财政八项支出增长14.8%。
上半年,全市税务部门组织的国内税收收入148.0亿元,增长17.8%,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在全省位居第一。一次性大额税源贡献较大,共入库39.5亿元,增长94.1%,若剔除一次性大额税源增收因素影响,上半年全市国内税收增长3.1%。
二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全省居前。1-5月,全市7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9.3亿元,增速在上年同期大幅增长29.5%的基础上增长4.0%,排全省第七位。减税降费政策的大力实施,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9.8%,比上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222家,比一季度减少41家。
三是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和保障民生。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63元,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81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51元,增长8.0%。
——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半年涉农投资增长54.3%。新兴产业领域中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分别增长28.6%和39.3%。
(二)从需求侧看,投资增长较快,对外经济形势向好,消费稳步回升
——投资增长较快。分产业看,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长均较快,分别增长32.4%和14.1%;工业投资增长0.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6.0%,采矿业投资大幅下降99.0%。重点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全市163项重点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157.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5.4%,比去年同期提高13.6个百分点。
主要领域投资同步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长8.8%;民间投资增长8.9%;由于上年同期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且基数较高,今年二季度雨水较多影响施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出现回落,增长8.9%,增速较一季度回落19.0个百分点。
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较一季度大幅回落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投资仍能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投资的有力支撑。上半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1%。
房地产销售市场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31.2万平方米,增长13.0%,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0.5个百分点;实现销售额273.2亿元,增长16.7%。
——对外经济形势向好。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04.7亿元,增长12.7%,其中出口总额95.6亿元,增长14.0%;进口总额109.1亿元,增长11.7%。实际利用外资1.70亿元,增长12.5%。
——消费稳步回升。上半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8亿元,增长6.5%,增速比一季度提升1.0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76.1亿元,下降6.1%。在限额以上消费品中,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以及非法加油点影响石油消费,占比33.3%的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25.4亿元,下降4.9%,影响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下降1.6个百分点;占比35.8%的汽车类实现零售额27.3亿元,下降16.6%,影响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下降6.7个百分点。
汽车市场进入“疲软”期。一是新旧排放标准切换,消费者持币观望。“国五的钱买国六的车”“车展狂欢,国五‘价’到”“国六车型也有政策优惠”……这样的促销优惠随处可见,热闹的“叫卖”背后,折射的是众车商走出“寒冬”的迫切心情。购置税新政,的确对车市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相比目前市场情况而言还是杯水车薪。以购买1台10万元的新车而言,新旧规定导致的价差仅有1018元。国五车型还在继续压库,经销商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对于准备买车的消费者,虽然当前车企和经销商都在加大国五车型的促销力度,但由于不了解国六排放标准的具体政策内容,消费者更多有持币待购情绪,更倾向于等待购买国六排放标准的新产品。
二是汽车垄断打破,汽贸公司冲击限上汽车企业市场。2017年7月1日实行《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汽贸公司(行业内称为黄牛、炒车档。汽贸公司一般是低价从外地4S店拿车,然后加价卖给本市消费者,因为店面成本,库存成本几乎没有,因此,目前汽贸公司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市场进入门栏低,经营成本低,以价格比4S店便宜、费用比4S便宜、全国联保等“光环”,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从而冲击了本地4S店的销售市场,尤其是2018年,汽贸公司数量“疯狂式”增长,由于销售的汽车开具的是外市发票,不但导致本市税收流失,还导致汽车销售数据外流。根据前往清远市新华贵汽车有限公司、清远市南菱源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清远市金江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清远粤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清远市南菱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调研,企业均反映汽贸公司严重冲击市场份额,预计抢占了本市20%-30%的市场。
三是汽车单价不断下降,影响零售额增长。汽车单价从2018年不断下降,影响了汽车零售额的扩大。如一汽奥迪平均折扣15%-20%,凯迪拉克平均折扣18%-28%,华晨宝马平均折扣15%-20%等一系列汽车品牌同时降价,零售额相应也打折扣。
(三)从生产角度看,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农业生产持续向好,服务业稳中趋缓
——工业生产稳中有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14.2亿元,增长5.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现代产业有所回落,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9.2亿元,增长2.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3.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2.5亿元,增速由一季度增长4.7%转为下降7.2%。
从行业来看,入统的35个大类行业中,有18个行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17个行业增加值出现下降。五大工业行业增加值占比63.1%,共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6个百分点。五大行业表现为“四升一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25.5亿元,增长20.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21.9亿元,增长16.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2.9亿元,增长22.5%;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完成增加值12.7亿元,增长8.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增加值62.2亿元,下降2.5%。此外,受国家进口洋垃圾政策及环保政策的影响,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完成增加值3.9亿元,下降9.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我市工业的重点支柱行业,上半年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9.0%,主要包括三大产业。一是水泥产业,目前水泥市场总体较为稳定,上半年完成增加值34.9亿元,增长3.6%,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56.1%;二是陶瓷产业,受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竞争力不够强等因素影响,完成增加值15.3亿元,下降10.2%,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24.7%;三是玻璃纤维产业,受市场行情走低、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完成增加值8.4亿元,下降15.1%,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13.5%。
从园区看,七大省级产业园区共有1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半年完成增加值62.4亿元,下降1.4%,有四个园区的工业增加值出现下降。规模较大的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增加值29.0亿元,增长0.7%;广州白云(英德)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增加值11.3亿元,增长21.9%;佛冈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增加值10.6亿元,下降7.9%;广州花都(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增加值7.7亿元,下降18.9%。
从主要增长点看,上半年新增入统2家企业,完成增加值0.7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4个百分点;2018年年报新增7家企业,完成增加值0.7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1个百分点;141家规下转规上企业,完成增加值10.0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三大增长点共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
从产品产量看,重点监控的20类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7类,下降的13类,其中水力发电量增长40.8%,铜材增长32.6%;硅酸盐水泥熟料下降0.6%,水泥下降12.5%,瓷质砖下降9.3%。
——农业生产持续向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上半年,农业延续了一季度的良好发展态势,完成增加值99.2亿元,增长5.7%,增速与一季度持平。
——服务业稳中趋缓。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4%,增速较一季度回落1.8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和金融业增加值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3.1%和9.9%;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加快,增长6.6%,比一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出现回落,分别增长2.2%、6.9%,比一季度回落1.1、4.7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相对稳定,分别增长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