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工作,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各地各部门狠抓落实,一季度经济运行好于预期,实现“开门红”,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与特点
经省核定,一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16.5亿元,增长6.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8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2.3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13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3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18.3亿元,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157.9亿元,增长8.2%。
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总体向好。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7.5亿元,增长4.8%;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3亿元,增长13.1%;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6亿元,增长11.6%;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9.7亿元,增长5.5%;
——外贸出口总额45.5亿元,增长16.8%;
——实际利用外资1.39亿元,增长15.6%;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5%和15.6%;
——CPI和PPI分别上涨了1.4%和0.5%。
2019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指 标 |
2018年1季度 |
2019年1季度 |
比去年一季度 增减百分点 |
|
增长% |
总量 |
增长% |
||
1.生产总值 |
1.5 |
316.5 |
6.3 |
4.8 |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3.1 |
97.5 |
4.8 |
1.7 |
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
32.1 |
159.2 |
13.1 |
-19.0 |
#基础设施投资 |
4.9 |
25.5 |
-27.4 |
-32.3 |
工业投资 |
21.0 |
23.1 |
22.6 |
1.6 |
房地产开发投资 |
59.2 |
100.8 |
27.9 |
-31.3 |
4.房屋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
-40.6 |
133.2 |
2.5 |
43.1 |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10.5 |
189.7 |
5.5 |
-5.0 |
6.出口总额 |
-13.7 |
45.5 |
16.8 |
30.5 |
7.实际利用外资 |
-60.1 |
1.39 |
15.6 |
75.7 |
8.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 |
4.2 |
41.9 |
10.0 |
5.8 |
#工业用电量 |
-2.6 |
27.4 |
9.8 |
12.4 |
9.来源于清远财政总收入 |
-17.3 |
89.0 |
2.8 |
20.1 |
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13.8 |
29.6 |
11.6 |
-2.2 |
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
-1.3 |
91.1 |
29.1 |
30.4 |
#八项支出合计 |
1.2 |
69.1 |
24.1 |
22.9 |
12.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
9.1 |
2434.8 |
10.5 |
1.4 |
1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
18.6 |
1677.4 |
15.6 |
-3.0 |
1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期=100) |
2.8 |
101.4 |
1.4 |
-1.4 |
总体呈现出“六好两缓”特征。
(一)六好:投资、农业生产、财政收入、金融信贷、对外经济发展较快,物价稳定
1.投资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完成投资159.2亿元,增长13.1%,在全省排第9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下降30.5%;第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2.6%和11.9%。全市163项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64.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2.5%。
主要投资领域中,工业投资增长22.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大幅增长78.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7.9%;民间投资增长29.7%。
随着龙怀高速、清西大桥及连接线、北江四桥三大投资项目在2018年完工,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受用地指标不足、水田指标紧缺、用地手续不完善、征地拆迁难度大、资金筹措困难等影响,项目个数下降了44.8%,基础设施投资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一季度下降27.4%,但随着广连高速、腾讯华南云计算基地、粤北天然气管网等项目的入库纳统,二季度基础设施投资有望转好。
房地产销售经过上年的深度调整后,总体趋于平稳。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33.2万平方米,增长2.5%;实现销售额105.7亿元,增长5.1%。
2.农业生产稳中有升。随着精准扶贫力度加大,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特色农业旅游、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不断加快,为农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2.1亿元,增长5.7%,在全省排第二位。
3.财税收入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6亿元,增长11.6%,在全省排第2位,其中税收收入22.5亿元,增长7.2%,占比75.9%;非税收入7.1亿元,增长28.2%,占比24.1%。主体税种支撑税收收入较快增长,占比35.8%的国内增值税和消费税8.0亿元,增长22.4%,拉动税收收入增长7.0个百分点;占比19.3%的企业所得税4.3亿元,增长78.9%,拉动税收收入增长9.1个百分点,其他税种多出现下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1.1亿元,增长29.1%,其中财政八项支出增长24.1%,在全省排第5位。
一季度,全市税务部门组织的国内税收收入73.8亿元,增长23.5%,增收14.0亿元,主要是全市大额一次性税源入库10.9亿元的贡献,后续税收收入将面临增值税税率下调、水泥产销增速逐步放缓、房地产业持续调整、土地流转不容乐观等方面的压力。
4.金融信贷投放加大。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434.8亿元,同比增长10.5%。住户存款明显快于非金融企业存款,月末住户存款1452.4亿元,同比增长11.0%;非金融企业存款450.8亿元,同比增长6.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677.4亿元,同比增长15.6%,以住房消费为主的中长期住户贷款增长19.6%。
5.对外经济形势较好。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95.8亿元,增长13.4%,增速在全省排第5位,其中出口总额45.5亿元,增长16.8%,增速在全省排第6位;进口总额50.3亿元,增长10.5%,增速在全省排第5位。实际使用外资1.39亿元,增长15.6%,增速在全省排第6位。
6.物价市场平稳。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1.4%,八大类商品呈“五升二降一平”格局,整体升降幅度均不大,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1.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上涨0.5%。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上涨0.5%。
(二)两缓:工业生产、消费
1.工业生产稳中趋缓。从增加值看,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7.5亿元,增长4.8%,增速虽比上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但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2.4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16位。从工业用电量看,一季度全市工业用电量27.4亿千瓦时,增长9.8%,其中制造业用电量22.9千瓦时,增长0.4%。工业用电量的大幅增长,主要受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用电量的拉动,一季度增长2.9倍,拉动工业用电量增长9.4个百分点。
工业新兴产业发展放缓。一季度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0.5亿元、7.5亿元,增长5.7%和4.7%,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5.6个百分点和11.1个百分点。
传统支柱行业支撑减弱。入统的35个大类行业中,有19个行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16个行业增加值出现下降。五大工业行业增加值占比58.8%,共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五大行业表现为“四升一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2.2亿元,增长13.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10.3亿元,增长13.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6.5亿元,增长6.8%;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完成增加值5.8亿元,增长1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增加值22.5亿元,下降2.7%。此外,受国家进口洋垃圾政策及环保政策的影响,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完成增加值2.6亿元,下降6.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的水泥和陶瓷是我市的重点产业。据了解,目前水泥和陶瓷市场总体较好,但水泥行业受能耗总量和排放量的控制,大部分企业产能已接近饱和,且价格经过上年大幅上涨后持续上涨空间有限,一季度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完成增加值10.4亿元,增长1.9%;陶瓷企业由于“煤改气”停产改造、天热气供气不稳定且价格高以及自身竞争力不够强等因素影响,生产明显萎缩,一季度陶瓷制品制造业增加值3.9亿元,大幅下降20.4%。
园区生产明显回落。七大省级工业园区共有规模工业191家,一季度完成增加值29.5亿元,下降0.4%,比上年同期回落14.7个百分点。广清产业园完成增加值1.5亿元,增长35.6%。
2.消费有所放缓。一季度,全市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7亿元,增长5.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0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17位,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8.7亿元,下降7.6%。在限额以上消费品中,一方面替代能源汽车的兴起,对传统能源有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非法加油点影响石油的消费,占比33.8%的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13.1亿元,下降6.3%,影响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下降2.1个百分点;随着汽车需求的减缓、汽车单价下降、汽车销售竞争加剧及居住证购车上牌比例下降,占比35.0%的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3.5亿元,下降16.4%,影响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下降6.3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的亮点、支撑点和影响因素
(一)四大亮点
1.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①增长较快。一季度,电信业务总量增长96.8%和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0%,支撑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6%,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财政八项支出增长24.1%和非营利性服务业中的营利活动营业收入增长25.2%,支撑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6%,拉动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
2.重点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长59.4%;新兴产业领域中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分别增长58.4%和1.7倍;涉农投资增长38.7%。
3.规模工业市场主体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达到729家,比上年同期增加84家,比上年末增加76家,总量在全省排第15位,比上年同期和上年末均提升了1位,其中规下转规上企业141家,扣除掉退库的68家,净增加73家。
4.农业生产提速。一季度农业增加值增长5.7%,增速创2011年来同期最好水平。
(二)三大支撑点
1.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一季度,服务业为我市经济的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完成增加值157.9亿元,增长8.2%,占经济的比重为49.9%,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
2.房地产投资贡献大。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63.3%,一季度增长27.9%,拉动投资增长15.6个百分点。
3.限下消费压舱石作用突出。限额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79.6%,一季度增长9.5%,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3个百分点。
(三)影响因素
1.传统产业增长压力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前两月的下降0.2%逆势回升到增长4.8%,主要是由于增值税税率调整,部分企业的订单集中在3月份生产、结算,工业后续增长压力仍然不小。以传统资源型为主的存量企业易受市场需求、环保政策等影响,如主要行业中的水泥、陶瓷、金属拆解等,持续较快增长动力不足,固体废旧行业(拆解行业)出现萎缩。
2.工业有效投入不足,工业缺乏增长点。虽然工业投资增长较快,但主要来源于工业技改投资的拉动,外延型工业投资(新建)则下降9.7%,占比只有46.8%。一季度,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仅有14.5%,这一比重继续创下近年来新低。工业有效投资不足,导致工业市场主体发展较慢,2018年全市仅新增7家规模以上工业,一季度拉动规模工业增长0.3个百分点。规下转规上企业虽有141家,但普遍规模较小,拉动力较弱,一季度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
3.工业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前两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同比下降7.7个百分点,7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利润12.3亿元,同比下降18.4%,降幅分别高出全省和粤北10.1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313家,同比增加9.4%,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4.6%。企业亏损面达到42.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313家亏损企业中,中小企业有297家,占比94.9%。35个入统大类行业中,利润下降或亏损的行业有18个。主要支柱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经历上年的好形势后,利润贡献也明显减弱,前两月实现利润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51.9%,增长0.3%。
三、建议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2018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结束了连续28个月的扩张态势,跌至荣枯线下方,历经三个月,2019年3月份又重新回到临界点上方,达到50.5%,表明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在短暂收缩后形势趋好。这也为我市工业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过程中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季度我市经济虽然增长6.3%,高出全年经济增长目标0.3个百分点,但后续经济增长压力仍然不小。在稳中有变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关注各行业的发展,确保各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增长区间,进一步巩固我市经济稳步回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了避免经济大幅波动,建议:
一要抓落实。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六稳”工作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有关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对照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倒排工期,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落实,全力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要挖潜能。强化服务,紧盯难点,一是全力促进企业达产达效,着力加快推进新投产企业入库统计、重点企业增资扩产工作;二是工信、商务、交通运输等部门要积极推进企业应统入统工作;三是提高财政八项支出效率。
三要促投资。全力以赴抓项目建设,以促投资来稳增长,以项目落地为抓手,推动稳增长取得实效。强化项目的督导督办,积极督促取得用地指标的项目如期建设、投产,形成增长力。
四要早预期。强化对经济运行的跟踪、分析,提前做好各项任务指标的预警预测工作,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纾解困难,解决问题,避免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确保平稳发展。
①营利性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四大行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五大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