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 > 环境保护

清远空气质量数据(2005—2014年)

时间:2015-06-08 01:24:26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访问量: -
【字体:
  空气作为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近年来各地城市空气质量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清远的空气质量逐渐成为众多市民关注的焦点。

  十年来二氧化硫浓度较平稳

  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吴昕表示,普通市民判断空气质量主要依靠感官,比如雨水天气感觉空气质量较好,雾霾天气认为空气质量较差,事实上评价空气质量还得用监测数据说话,从监测数据看,清远近十年中,前四年空气质量好转,2009年开始空气质量呈现下降趋势。

  “市区2003年开始监测可吸入颗粒物,英德从2008年也开始监测可吸入颗粒物。”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现场监测室副主任陈俊杰表示,由于环保部对各地的要求不同,2008年起,英德、清新、连南、连州等县市陆续开展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监测,其他县市则继续监测总悬浮颗粒物,监测方法和执行标准均不同,因此全市近十年3项监测平均指标中,只能将主要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进行比较。

  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4年清远全市二氧化硫浓度日均值分别为25、17、16、15、15、15、19、13、18、18(单位:微克/立方米),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全市的二氧化硫浓度较平稳,最高值出现在2005年,为25微克/立方米,其他年份波动较小,说明二氧化硫在全市范围内变化趋势不大。

  此外,2005年至2014年全市二氧化氮浓度日均值分别为25、20、16、22、20、21、30、23、27、28(单位:微克/立方米),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全市近十年来的二氧化氮浓度波动较大,最高值出现在2011年,为30微克/立方米,而从2011年至2014年近三年来二氧化氮都在持续上升,说明二氧化氮在全市范围内有上升的趋势。

  2010年起监测项目调整,空气质量无法进行比较  

  “2009年以前,全市各县市区监测项目均为3项指标,空气质量可以进行比较,2010年起监测项目调整后则无法进行比较。”陈俊杰说,从全市各地监测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等指标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看,2005年至2008年全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一路下降,“综合污染指数越低表明空气质量越好,也就是说近十年中前四年的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据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全市平均污染综合指数2.02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达到二级标准;2006年全市平均污染综合指数1.672,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相对较轻;2007年全市平均污染综合指数1.49,其综合污染指数为1.672,综合污染指数有所下降,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降尘浓度均比上年下降;2008年全市平均污染综合指数1.29,综合污染指数有所下降,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降尘浓度均比上年下降。

  2009年开始,全市空气质量有所下降  

  “2009年开始,全市空气质量有所下降,其中2011年二氧化氮日均浓度出现了近十年中的最高值。”陈俊杰说,2009年全市平均污染综合指数升至1.534,超过了此前的2007年、2008年,综合污染指数呈上升趋势。

  2010年开始,清远各县市常规监测的项目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清远市区、英德、清新、连南则监测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降尘,其中市区和英德采用自动监测,其它县市采用连续监测方式。

  “由于监测项目不同,全市综合污染指数从2010年起无法统计,只能通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指标大致进行评价。”陈俊杰说,从监测数据上看:

  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与上年持平,二氧化氮、降尘比上年上升;

  2011年全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与上年相比升幅明显;2012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降尘平均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2013年全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2014全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降尘平均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空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及降尘。

PM2.5主要来源机动车尾气占22.9%,市环保局呼吁:环境保护不能仅依靠环保部门,需要全民参与

  “近年来的监测数据显示,每天下班晚高峰时段,污染物浓度达到最高值,其中最多的成分来自于机动车尾气。”吴昕表示,市环保局2015年5月召开了全市大气细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会议,根据我市2014年冬季细颗粒物源解析的结果,PM2.5的主要来源中,机动车尾气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2.9%、其次为燃煤、工业工艺,分别占20.9%、14.3%,“从2008年起全市机动车数量增加迅速,这也是近年来全市空气质量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市近年来开展了多次环境专项整治,但环境保护不能仅依靠政府和环保部门,还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吴昕说,市民需要增强环保意识,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机动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尽量多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同时不乱扔垃圾,“只有人人爱护环境,清远的环境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释疑:其他区县空气质量为何无法比较? 此前各区县监测标准不同,2016年执行新标准后,8区县空气质量才能比较

  “虽然清远各县市从20世纪90年代陆续开始空气监测,但监测能力与执行标准不同”。吴昕介绍说,由于监测方法不同,清远近十年空气监测数据除了市区外,其他各县市的空气质量不能进行比较,只能从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值来评价全市的总体空气质量。

  “按照国家环保部的要求,我市各县市区2016年1月起将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标准统一后,届时全市各地空气质量将可以进行比较。”吴昕说,目前市环保局出台的相关方案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执行空气质量新标准后,全市8个县(市、区)的空气质量有望进行排名,让市民更全面地了解各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空气质量

  空气是指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气体,它维护着人类及生物的生存。对人类及生物生存起重要作用的是距地面12公里以内的空气层,也就是对流层。清洁的空气是由氮78.06%、氧20.95%、二氧化碳0.03%等气体组成的,这三种气体约占空气总量的99.04%,其它气体总和不到千分之一。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数据近十年来市区均有上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最高值分别为2005年、2014年、2012年

  “与全市其他县市不同的是,清远市区近十年的监测项目基本一致,可以从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进行分析。”陈俊杰说,近十年来,市区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在市区范围内均有上升的趋势。

  据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4年的市区二氧化硫浓度日均值分别为32、19、20、13、15、17、23、16、26、28(单位:微克/立方米),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市区的二氧化硫浓度波动较大,最高值出现在2005年,为32微克/立方米,2011至2014近三年来二氧化硫浓度都在持续上升。

  二氧化氮监测方面,2005年至2014年市区二氧化氮浓度日均值分别为28、15、12、11、13、16、31、21、30、33(单位:微克/立方米),从监测结果看,市区的二氧化氮浓度前五年相对稳定,后五年波动较大,最高值出现在2014年,为33微克/立方米,并且近三年来二氧化氮都在持续上升,说明二氧化氮在市区范围内有上升的趋势。

  具体到PM10的监测,2005年至2014年市区PM10日均值分别为61、61、59、60、60、60、55、43、58、60(单位:微克/立方米),最高值出现在2005年、2006年,除了2012年PM10浓度均值下降为43微克/立方米,其他年份的PM10浓度均值维持在55至60微克/立方米,说明二氧化硫在市区范围内变化趋势较平稳。

  “由于清远市区在2003年就开始监测可吸入颗粒物,市区近十年的空气质量还可以从每年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值进行评价。”陈俊杰表示,2005年全市共设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采样点16个,监测频率除市区采用空气自动站每天上报数据外,英德、连州、佛冈、清新、阳山均采用空气质量周报。

  从监测数据上看,2005年至2014年市区综合污染指数均值分别为1.981、1.387、1.12、1.25、1.391、1.456、1.725、1.388、1.801、1.643,空气质量最好的为2007年,最差的为2005年。

  “2005年至2013年,市区4项污染物中指数最高的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陈俊杰说,2014年起市区开始执行空气质量新标准,在原有的监测项目上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其他县市区则执行旧标准,执行新标准后,2014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0%,其中轻度污染34天,中度污染12天,重度污染4天,主要污染物PM2.5作为每日首要污染物的比例高达60.6%。

  “分析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市区近年来空气由单一的颗粒型污染PM10和PM2.5逐渐向颗粒型、气态型复合污染转变,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存在逐年升高的趋势。”陈俊杰说,市区在全市率先执行空气质量新标准,因此分析市区空气监测数据比较具有代表性,“市区空气质量的下降,为我市环境空气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追溯:清远1988年建市时起开展空气监测 最早只监测二氧化硫等3项指标

  “清远的空气监测工作开展得很早,大约从清远1988年建市时起就开始进行空气监测。”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黄敬通表示,早期的空气监测全部是采取人工采样、人工分析,“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采样分析后填写监测数据表格也完全依靠手工录入,因此早期监测没有电子文档。”

  黄敬通表示,当时清远经过批准在市区设立了3个空气监测站点,分别位于市环保大楼、原清城区政府(即现在的凤城街办)、原扶贫区(即现在的高新区)办公大楼,其中环保大楼监测站点作为清洁大气质量对照测点、原清城区政府监测站点作为商业、生活混合区大气质量测点、原扶贫区监测站作为工业区大气质量测点使用,“当时环保大楼周围基本都是农田,因此该站点只作为对照测点,不纳入市区空气整体评价范围。”

  “按照国家环保部的要求,当时只监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三项指标,以此来评价空气质量。”黄敬通表示,虽然早期监测指标较少,但由于是人工采样分析,程序比较复杂,工作量也很大,“氮氧化物包括多种化合物,很不稳定,遇光、湿或热时,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可以互相转变,因此当时主要监测的是二氧化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