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 > 民政信息 > 社会救助信息

聚焦2021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③

时间:2022-01-30 22:22:06 来源:本网 访问量: -
【字体:

图片

图片

   2021年7月,民政部部署开展了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遴选推荐、第三方组织专家评审和线上答辩,浙江省乐清市民政局等15个单位提交的成果被确定为“2021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今天,随小编一起关注重庆市沙坪坝区民政局、广东省广州市民政局、四川省宜宾市民政局、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和江西省黎川县民政局等5个单位创新实践优秀案例的经验做法!

重庆市沙坪坝区民政局

  真情“主动发现”,呼唤“你在哪里”

重庆市沙坪坝区主动思考更加务实有效的救助方式,实施“主动发现”,呼唤“你在哪里”,变“要我救助”为“我要救助”,真正实现了救助对象“困难有人寻,发现有人帮,救助有路径”。

  “主动发现”机制的沙坪坝思路。按照“6346”工作思路开展,6:即“老、弱、病、残、困、灾”为主要发现对象。3:即“三级本土甄别体系”。设置“主动发现”项目组、工作组、行动组,对应区、镇(街)、村(社区)。4:即“四步发现法”。按照“发现、甄别、建档、转介”畅通发现、移交渠道。6:即“六个发现”工作特色。

  “主动发现”机制的沙坪坝实践。一是锁定“主动发现”对象标准。目前完成409名困难群众建档,已有275人享受政策帮扶,不符合政策标准但实际存在困难134人,通过入户关怀、链接社会资源等方式为其解困。二是确定“主动发现”参与主体。第一级:“行政牵头+专业社工”组成区级项目组;第二级:成立镇街工作组22个,工作人员203人;第三级:成立村社行动组160个,吸纳“眼线志愿者”3200人。三是明确“主动发现”步骤方法。第一步:行动组深入基层主动发现困难群众;第二步:部门联动落实救助政策,社工机构链接资源争取其他救助;第三步:项目组一案一档建立主动发现花名册;第四步:项目组根据具体问题转介帮扶。四是明确发现对象救助办法。符合政策标准转介给属地基层政府,通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协助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需求为政策标准之外的转介给沙坪坝区社工指导中心整合资源实现救助。五是形成“主动发现”标准体系。在村(社区)建设160个以“六个一”(即一幕宣传背景墙、一个桌上站点、一套机制流程、一支眼线队伍、一些案例故事、一条救助专线)为标准的“主动发现”救助工作站,实现救助有阵地、标准化。

  “主动发现”机制的沙坪坝特色。一是“社工+社区+社会”形成“整合发现”。二是“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形成“协同发现”。三是“土洋结合”形成线上线下“多重发现”。四是“五类重点发现”做实“个案”确保“有效发现”。五是“发现沙龙”实施发现能力提升确保“有人发现”。六是动态监管走深走实形成“五有发现”。

广东省广州市民政局

  智慧科技赋能救助服务,助力擦亮“穗救易”服务品牌

  广东省广州市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汇聚、指挥、调度政府和社会的多方力量、资源开展群众服务,实现群众服务的“可视化、标准化、多元化”,多方合力打造广州“穗救易”服务品牌,实现了“群众需求有出口、有回应,群众服务有牵头、有协同,群众信息更具体、服务更精准”,走出了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科技化救助服务之路。

  开发建设“六张网系统”。2020年以来,广州市民政局开发建设了集“需求端”“中枢端”“处理端”三位一体的“广州市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系统”(简称“六张网系统”),通过系统改造和建设接口,主动对接了低保系统、特困系统、为老平台、慈善救助、志愿服务等共8个信息系统,汇集困难群众相关数据信息近830万条,建成全市统一的困难群众数据库,形成了全市统一的困难群众“全息画像”,发布服务清单,实现群众服务标准化、列表式。

  开通“粤政易”和“穗好办”服务端口。在册困难群众只需要拿出手机,即可在“穗好办”APP的“暖心民政”模块提出服务需求。困难群众提出的服务信息,经“六张网系统”中转推送至困难群众对应社区的工作人员“粤政易”APP账号,并自动发送短信提醒工作人员使用“粤政易”APP进行处理,工作人员处理后,在“粤政易”APP上传处理信息传输至“六张网系统”和“穗好办”APP,此项申请予以办结。

  建立4级纵向到底的民政服务网络。利用“六张网系统”,建立起覆盖市、区、镇(街)、村(社区)等4级纵向到底的民政服务网络。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六张网系统”累计录入电访记录约3.27万条,指挥调动全市4000余名社工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累计服务居民830万余人次,累计接收社会捐赠疫情防控款物约2829.38万元。“穗救易”民政服务品牌已逐渐成为服务困难群众的第一选择,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生命健康。

四川省宜宾市民政局

  坚持放管结合,提高社会救助确认权限委托下放成效

  2019年以来,四川省宜宾市坚持放管结合、攻坚破难,持续推进社会救助确认权委托下放乡镇(街道)工作,较好实现救助服务提质增效。

  围绕事项“放得下”,建立“谁受理、谁审核、谁确认、谁负责”机制,强化确认权限与监管职能有效分离,较好解决县乡权责不一、审批耗时过长、服务效能偏低等问题。

  围绕基层“接得住”,瞄准难点问题精准发力,推出单人入保、低保渐退、分类施保、过渡型临时救助等系列惠民政策措施,规范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认定标准,再造审核确认流程,实行事前诚信告知、先核对后受理、无异议不评议等新举措,困难群众获得救助时限大幅缩短。

  围绕权限“用得好”,坚持委托下放工作渐次推进,研究制定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多个规范性文件,明确权限下放后各级责任、操作路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救助工作服务网络,分层次开展政策业务培训。

  围绕服务“跟得上”,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全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拓展“一门受理、分办转办、数据归集”功能,业务系统流程与权限下放需求全面适配;加强社会救助经办服务数字赋能,推行“一网通办”工作机制,开通救助服务微信公众号,开发救助工作APP,实现全程无纸化移动办公;通过集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信息库、充实核对系统比对数据资源,为精准、高效救助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权力“管得住”,强化事前规范、事中指导、事后监督,做到救助申办“环环有痕迹、步步可追溯”,引导乡镇(街道)按规定操作、依节点办理,有效防止“一放了之”;建立和落实困难群众村(社区)“月走访、零报告”制度;通过市县两级实地督导、大数据分析等,持续强化后续监督工作,促进委托下放后的确认权限阳光操作。近3年来,全市低保保障对象稳中有增,临时救助“救急难”功能充分发挥,涉及救助信访件逐年明显减少,困难群众对社会救助服务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

  搭建服务平台,引入专业力量,构建精准救助新模式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深入贯彻落实民政部、北京市关于社会救助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通过街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力量承接运营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以下简称救助服务所),搭建信息和服务平台,实现困难需求和救助资源有效对接,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高效、优质的服务。

  经过3年探索,海淀区形成了“区级联合统筹、街镇主责推动、社会组织承接运营、第三方机构全程监管”的工作模式,逐步探索出一系列特色机制,即培育机制、监督机制和共享机制。

  在培育机制方面,海淀区秉承“一年全覆盖,两年抓规范,三年促提升”的建所思路,建立“九有”标准来优化救助服务所规范化建设,通过精准救助“共振式”赋能来提升救助服务所服务能力,依托“个案帮扶”积极回应困难群众需求,帮助服务对象转变观念,增强信心,逐步摆脱困境。

  在监督机制方面,海淀区通过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以督促建,以建促效,实现了“陪伴式”督导,形成了多评估主体、多评估指标的“多元化”评估体系。

  在共享机制方面,海淀区精准救助工作从内部交流与外部推广两个层面进行总结提升,内部注重提炼经验,外部注重宣传服务和政策,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道”。

  海淀区探索形成的精准救助工作模式,既弥补了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又发挥了社会组织专业性强、贴近群众的优势,实现救助从“坐等求助”到“主动施救”的转变,成效显著。

  “嵌入式”运营实现了救助服务“在地化”,救助服务所在街镇、社区层面扎根,使服务者充分与社区共情,有利于第一时间识别和响应困难群众需要;“孵化式”支持实现了救助服务专业化,街镇救助服务所在探索中形成了符合本街镇特色的精准救助模式;“服务型”救助提升了困难群众幸福感,连续3年服务满意度调查表明,社会救助工作真正走进了困难群众心坎里。

江西省黎川县民政局

  构建“党建+社会救助+点餐式”帮扶新模式,让社会救助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今年以来,江西省黎川县加强党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借鉴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点餐式”服务模式,聚焦“谁来点、点什么、怎么点、谁来送、如何送、怎样管”6个方面摸石探路,积极推动形成全要素投入、全天候点单、全过程服务、全方位监督的社会救助帮扶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困难群众的帮扶质量。

  一是聚焦“谁来点”,主动发现把底数摸清。将全县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9类人群列为点餐式帮扶主体,逐户上门登记,核实家庭和基本生活保障情况,综合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村居—片区—小组”三级网格化困难群众数据库,分成网格点561个。

  二是聚焦“点什么”,统筹分类把清单细化。充分发挥党员在社会救助中宣传员、协办员、监督员的作用。将帮扶清单细化为低保保障、医疗救助等8大类31项;又按照服务类型,细化为咨询类、代办类和监督类27项,明确服务标准。

  三是聚焦“怎么点”,畅通渠道把服务做实。实时开展“五必到五必访”活动,对发现的需求主动上门配餐;县乡两级设置社会救助热线电话,通过拨打热线进行点餐;建立849个体量适中的“网格点餐群”,通过微信进行点餐。

  四是聚焦“谁来送”,整合力量把队伍壮大。建立“村居—片区—小组”相对应的三级网格化党员服务数据库,以在职党员为主,引导村居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力量积极参与。对特殊困难群体采取第三方机构进行帮扶。

  五是聚焦“如何送”,厘清流程把责任压实。将收集的困难群众需求按照即时解决、分期解决、长期跟进分类汇总。而后按照“网格长分派—片区长接转—小组长指派—网格员落实”的流程解决。每例严格落实“有台账、有分派、有跟进、有评价、有反馈”5个步骤,确保点餐能够按时保质送达。

  六是聚焦“怎样管”,强化考核把基础打牢。将试点工作列入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居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内容;增配乡镇社会救助协理员和村居社会救助协办员,形成了助理+协理+协办的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力量。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对民政协理员和协办员给予岗位补贴,对部分无职党员、志愿者给予交通和通讯补贴。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图片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