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头发白了……”你会如何开启自己的养老生活?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作为“中国长寿之乡”的连州,常住人口约37.7万人,其中60岁以上占比21.91%,也就是约8.2万老人在连州生活。
面对着连州市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近年来,连州市通过资源整合,统筹安排,由连州市福利院兜底保障不能自理特困老人,以连州市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为试点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逐渐探索出一条城乡养老统筹发展的新模式。
乡镇:探索不能自理特困老人区域性集中供养模式
阳光依然很强烈,连州市福利院里,95岁的潘雪葵老人坐在房门口的凳子上,缝补着一条裤子。“裤子穿久了有点松,缝上松紧带还可以继续穿。”老人一边笑着说,一边继续穿针引线。
潘雪葵是连州市的特困人员,7年前由侄孙送入连州市福利院。最近几个月,她发现福利院里突然入住了很多老人,打听之下,才知道都是乡镇里的特困人员,“约莫有几十人吧。”
一直以来,乡镇特困人员如果不能自理生活,一般会在镇上的敬老院里集中供养。但客观而言,受资金、场所、人员等因素的影响,乡镇敬老院普遍存在对集中供养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照护难的情况,如何让这些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老有所养”,是连州市民政局亟需解决的难题,更是关乎着连州市民生实事的兜底保障。
经过前期的调研,连州市民政局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将全市12个镇(乡)有集中供养意愿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统一安置到连州市福利院进行集中供养。
要把想法变成现实,资金是关键。连州市民政局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的充分研究,盘活了民政专项资金,在不增加连州市级财政支出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不能自理特困老人区域性集中供养模式。
首先对连州市福利院进行升级改造,将原来的小房间整合成大房间,每间大房可安置14名老人,共可入住126人。每间居室统一铺设PVC塑胶防滑地板,安装两台65寸的电视、冷暖变频空调及监控系统,统一购置护理专用床、床上用品、床头柜、衣柜。此外,完善了卫生间、洗浴间的扶手及保暖设施,还安装消防喷淋、烟感自动报警及消防应急指示系统,使其具备收养全市有集中供养意愿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条件。
改造后的房间可容纳14人居住。通讯员供图
其次提高集中供养机构特困人员护理费标准和护理人员待遇。全失能特困人员护理费由846元/月增加至2346元/月,半失能特困人员护理费由423元/月增加至1723元/月,全自理特困人员护理费由28.2元/月增加至828.2元/月。护理人员薪酬待遇在扣除五险之后,由2600-3100元/月提高到4500-4800元/月,收入的提高稳定了护理人员队伍,为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保障。
最后是深化医养结合。连州市福利院与连州北山医院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医疗机构每周一、三、五定期入院为院内老人开展健康检查和诊治,加强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之间的深度融合,提升对机构内老人的康护能力和照护水平,做到老有所医。
截止目前,连州市福利院集中供养特困人员人数为48人,其中全失能老人42,半失能老人4人,全自理老人2人,全市特困人员(含半失能、失能)集中供养需求满足率达到100%。
城区:打造“八助”上门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
“甘伯,今天是南瓜炒肉、苦瓜炒蛋,还有番茄鸡蛋汤,喜欢吗?”连州市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驻点社工邓美娟来到特困人员甘伯家里,送上当天的午餐。这是一项每天为城区特困人员提供免费午餐的“助餐”服务,与外卖送餐不同的是,邓美娟把饭菜送到后,还会陪老人聊聊天,了解老人身体情况和心理状况。
在城区居住的特困人员,大部分选择居家养老,虽然大多数人能自理生活,但各自又有不同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衣食住行医方面。为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连州市民政局打造了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由政府出资提供场地和购买设备,再交由连州市起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运营,向辖区内老人,特别是对城市特困老人、特殊困难老人、计划生育失独老人、为连州作出重要贡献的(优抚对象)老人,提供助洁、助餐、助医、助浴、助行、助急、助购、助安的“八助”上门服务,让老人不离家,也可以享受到养老院同等的养老服务。
其中的“助医”和“助浴”是今年5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的居家养老服务,“助医”主要是连州市民政局通过聘请第三方机构服务,采用社工、志愿者相结合的方式,为连州市城区(含乡镇、外省户籍常住人口)60周岁以上有需要助医服务的居家老人提供免费协助医疗服务的非医疗行为,包括就诊、办理入出院、代为取药等服务,助医医疗机构选定了连州市人民医院等5家公办医疗机构。“助浴”则是由第三方护理人员,为连州市城区(含乡镇、外省户籍常住人口)居家有需要的60岁以上半失能、全失能老年人提供低偿助浴服务的行为,每次助浴服务收费不高于160元,由当地财政补助80元/人次。
短短一个月里,这两项服务得到了不少居家老人的好评,尤其是“助医”服务,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老人们看病不方便的难题,几乎每天都有老人预约服务。
72岁的胡惠英老人对此深有体会。老伴中风,儿子和儿媳上班早出晚归,生病后的她只能自己去医院看病。5月26日在连州市北湖医院里,正好遇见在为别的老人提供“助医”服务的社工罗海燕。“当时我看见她很无助的样子,便向她介绍了这项服务。”一听到社工可以陪伴自己看病,胡惠英立刻记下了预约电话,第二天、第三天,从挂号到缴费,从取药到输液,看病治疗的整个过程,罗海燕都协助陪伴。“这个服务真好,帮了我们很大的忙。”胡惠英老人连连称赞。
连州市民政局推出的“助医”服务,由社工和志愿者协助老年人就医。
未来:构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连州市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二楼的活动室里传来阵阵歌声,社工罗海燕带领着一帮“老友记”正在大合唱,67岁的徐仁梅就是其中一员。
徐仁梅家住离连州市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约3公里外的小区,退休后喜欢约上朋友们在家附近的公园里唱歌跳舞,但自从今年知道了这个示范中心后,只要一有空,她就和朋友来这里。“这里有空调,有社工,设备也好,还时不时搞活动,常来常开心。”徐仁梅笑着说。
除了活动室,示范中心里还有棋牌室、健身室等,现在已经成为了附近老人年活动的首选场地。虽然满足了老年人老有所乐的需求,但在连州市起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负责人梁美红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我们提供的‘八助’服务是体现了老有所养,老年人在中心活动体现了老有所乐,但中心以外,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的延伸服务,来体现老有所为。”
特困人员吴伯的转变,正是最好的例子。
71岁的吴伯无儿无女,长时间的独居生活使他性格孤僻中又带点自卑。于是,社工组织开展了“一路友你常相随”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活动,通过在活动中的游戏和互动,逐渐打开吴伯的心扉,让他结识到更多的同龄朋友,而且还发掘了吴伯的音乐才能,随后在一次几百人的生日会上,邀请他现场弹电子琴助兴。现在的吴伯,脸上不再挂着冷漠的表情,时不时来中心参与其他活动,从开始的受助者,慢慢成为志愿者,去帮助其他人。
“我们在中心还发现了另外两位有音乐才艺的老人,一位会唱歌,一位会拉二胡和吹笛,再加上吴伯会弹电子琴和拉小提琴,我们打算让他们仨组队,有机会的话就发挥余热,展现自己。”梁美红说道。
2020年12月31日,清远市委正式公布推动清远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方案”,其中在《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升民生福祉的行动方案》里,提到要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打造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信息化为平台、专业服务为支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所有老人的希望。”连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连州市继续以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为核心构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全力推动居家养老、健康生活养老的保护工作,用“民政温度、筑建老人幸福指数”为居家老年人的健康养老保驾护航。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