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09-02-12 03:26:00 来源:清远市人民政府 访问量: -
【字体:

——2005年3月16日在清远市第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清远市市长  陈家记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我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加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一年。一年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确定的“加速年、落实年、作风年”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三化一园”发展战略,有效化解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取得了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等四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地级以上市首位的喜人成绩,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顺利实现,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实现加速发展
      生产总值近十年增长最快。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48.2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9.6%,增幅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4%、42.3%和13.3%。国民经济总量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目标。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工业占三次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经济结构从2003年的35∶35∶30发展到2004年的31∶42∶27,实现了第一、二产业比重的大调头。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5亿元,增长15.1%。全年接待游客755万人次,增长45.6%;旅游总收入22 .9亿元,增长46.9%。交通运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批发市场等现代流通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体育、广告、医疗保健、餐饮等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
      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加强物价监管,确保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料价格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3%。
切实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化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5亿元,增长50.5%。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2.4%、更新改造投资增长77.9%、房地产投资增长16.9%。土地市场清理整顿效果显著。认真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加强了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做到更加重视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严格执行以项目带开发,集约开发与利用。在确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挥清远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用地基本得到保证。
      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南部地区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清城、清新、佛冈GDP增速均超过20%,平均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东部的英德市全年增长达到18.2%,比上年加快近9个百分点;北部地区进入了提速发展阶段,增速平均比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特别是连州增速达到16.1%,比上年增加6.6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平稳,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工商税收收入22.52亿元,增长26.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完成9.77亿元,增长26.4%;财政支出31.43亿元,增长11.4%。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37.5亿元,比年初增长11.8%;贷款余额195亿元,增长3.5%。
二、工业生产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工业生产高速发展。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46.9亿元,增长60.5%,创建市以来最高增幅。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7%,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支柱产业产值达到98.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7.5%,支柱产业规模正在形成。全部工业增加值71.3亿元,增长46%;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80.4亿元,增长63.2%。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取得喜人成绩。双汇食品、海螺水泥等一批外地品牌汇聚清远。林中宝、远光电缆和英金水泥等3家本地企业商标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远光电缆、南华水泥、广英水泥、南山水泥等4家企业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新亚光交联电缆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实现了我市创“广东省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
      技术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新增8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上报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29个,技术创新项目11个。
      三、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抗大旱、御疫情取得胜利。克服了50年一遇大旱和周边地区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影响,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1.3亿元,增长3.7%。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粮经种植比例从2003年的49.2∶50.8调整为48.0∶52.0;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比重从2003年的65.0∶35.0调整为64.0∶36.0。“八个五”工程进展顺利,有七项指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继续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分别有4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在清远设立了生产基地或分公司。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从12家发展到71家,其中市确认和授牌的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5家。71家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16万多户,平均每户增收1521元。积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和发展工作,大力引导民间组织自发成立行业协会。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果,全市39个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6个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连山“乡意浓”大米获得香港有机食品认证。
      支农政策得到落实。全市农业税率从6%降为3%。全市安排了600万元补贴粮食种植大户,提高了粮农种粮积极性。继续加大对“三农”乱收费、搭车收费等专项治理力度,广大农民普遍得到了实惠。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招商引资力度明显加大。在巩固6•30招商引资成果的基础上,做到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松懈,切切实实掀起了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全年招商引资项目达到634个,增长29.7%。招商引资金额164亿元,增长50.5%。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实现产值50多亿元,推动了工业的高速增长。
      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7.04万户和3048户,分别比上年增长6.5%和24.3%。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7.8亿元,增长1.2倍。民营经济投资50.2亿元,在各种经济类型投资中占主要地位。
      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增长。积极参与粤港、粤台、粤港欧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全市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金额5.36亿美元,贸易金额1.46亿美元。积极扶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企业参加了广交会等一系列经贸交流与洽谈会活动。全市完成进出口贸易11.9亿美元,增长93%。其中外贸出口5.27亿美元,增长70.9%。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118万美元(旧口径为2.35亿美元),按旧口径增长30.7%。
区域经贸合作步伐加快。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积极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在省第三届山洽会上,我市签约项目132个。与珠三角共建产业转移园区取得初步成果,清远市政府与中山市政府、阳山县政府与佛山南海区政府、连南县政府与佛山顺德区政府分别签订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框架协议。
      五、城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城乡规划得到加强。《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清远市城镇体系规划》的修改完善和审报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共完成编制城镇总体规划3个,其余城镇总体规划正在加紧修编和完善。中心镇的规划工作稳步推进,全市中心镇数量已增加到22个。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新进展。中心市区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清远大道、凤城大桥及凤城大道相继建成,桥北路改造顺利完成,城市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英德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佛冈、清新等县的污水处理厂已立项或进行了设计。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取得显著成绩,形成了英德望埠、东华,佛冈汤塘、迳头,清新太平、三坑,清城源潭、石角、龙塘,阳山七拱等新型小城镇。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连州、英德、清新、佛冈、阳山等中心城镇的中轴线建设已呈现雏形,城市建设、改造步伐加快。
      城市管理明显改善。各地道路亮化、美化、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保洁、市政道路维护、公园管理、城市公共设施实行市场化经营取得新突破。
      六、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公路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9.5亿元。英佛一级公路、广清高速北段等“八路一桥”工程已经建成,县、乡公路建设进度加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439.7公里,比上年增加213.3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633.7公里,比上年增加40.1公里。公路密度从上年的53.2公里提高到54.3公里。公路网络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与珠三角交通融合明显加快。
      能源、水利建设有新进展。能源建设共投入资金19.8亿元。电源电网建设进展顺利,粤连电厂二期,英德锦潭梯级电站等电源项目和一批小水电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市新增装机容量32.5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2%。新建220千伏输变电线路5条,110千伏输变电工程9项,新增供电量近11亿千瓦时。水利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5.4亿元。市区清东围、清西围、清城联围达标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全市55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全部完成。机电排灌议案40宗工程项目已通过省审批,准备动工兴建。
      通讯事业有新发展。通讯建设投入资金2.6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5.63万户,增加5.5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6.78万户,增加14万户;互联网用户13.42万户,增加7.96万户。
      七、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已完成80%的任务。金泰集团、建北集团和石化、电子、医药、轻工、机械等总公司所属企业已完成或基本完成转制,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医药等流通领域的国有资本已全面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
      行政区域改革力度加大。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区域调整力度加大,全市已撤并乡镇63个,乡镇总数由原来143个减少到80个,撤并率达到44.1%,比省下达15%的目标提高29.1个百分点,乡镇撤并任务圆满完成;村级规模调整工作稳步推进。
      资源整合实现新突破。整合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和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全市新增省级学校7所,市一级学校25所。整合交通资源,撤并中心区域路桥收费站,实行年票制。
      各项改革同步推进。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步伐加快,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市场要素经营权改革、价格改革继续深化。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八、高度重视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十项民心工程”建设明显加快
      扎实有效推进农村安居工程。全市农村新建住房7487间,38条示范村在建或已建成的有3275户;整治村容村貌村庄24条,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
      农村饮用水工程顺利实施。非石灰岩地区全部完成省计划安排的70宗饮水工程,共解决饮水困难人口20万人。石灰岩地区共解决食水困难人数11.13万人,用水困难耕地10.20万亩。
      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加紧实施。全市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已动工建设11宗,累计完成投资5.3亿元。制定了《清远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了地质监测预报巡查和灾害速报、专报制度。
      外来工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认真解决拖欠外来工工资及工伤赔偿问题,及时排解劳资纠纷。做好外来工的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工作,对外来工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热情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支持外来工维护自身权益。
教育扶贫工程全面实施。第三批省核准改造老区小学92所,实际改造106所,其中20所已交付使用。有9.2万名贫困学生得以减免学杂费,减免金额达到3441万元。
      同时,积极清理拖欠征地补偿和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积极实施济困助残工程、全民安康工程。就业和再就业实现新突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九、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民主进程加快。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重大问题广泛征求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有2名副市长和部分政府组成人员向人大常委会进行述职并接受评议。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270件。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全面推行。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扎实开展。
      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实施《行政许可法》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共办理规范性文件70份,清理规范性文件21份,废止8份。市政府审批、核准事项从567项减至192项。政府行为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推进。
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年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先后在财政、计生、电信系统开展了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有效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大兴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做到办实事、求实效。政府督查工作不断加强,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市政府向社会公开并认真履行四项廉政承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不断加强。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公路“三乱”和学校乱收费现象基本得到遏制。
      经济社会秩序保持稳定。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严打整治成效明显,“双抢”案件有所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严厉打击“六合彩”赌博活动,大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有新成效。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渗透和破坏工作得到加强。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铁屎坪矿案件得到有效整治。非法传销得到有效遏制。出入境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实现食品安全零事故。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保障。
      安全生产形势继续好转。完善和落实责任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得到落实。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安全生产取得较好成绩,完成省下达的各项控制指标。
      十、统筹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再就业目标责任制和弱势群体就业援助政策得到落实。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3.6万人次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城乡统筹就业步伐加快。市县两级成功举办了7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招聘会,组织富余劳动力6.66万人应聘。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36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4.75万个。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6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从上年的3.3%降至3.1%,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最低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市纳入低保人数6.31万人。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开始启动,国企改革职工参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征收各项社会保险费收入共5.87亿元,增长20.3%。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24.56万人、14万人、16.3万人、11.95万人和8.62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有新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15845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3350元,增长5.6%。
科教文卫体事业取得新进步。科技、信息化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创办优质学校、老区学校改造、教育扶贫取得突破性进展。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首期工程如期投入使用,2004年招生再创新高,录取人数、录取分数均居全省山区同类院校之首。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新图书馆、博物馆已投入使用。佛冈县成为我市首个省先进文化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第一批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按计划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疫情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取得新成效。成功举办首届老年人运动会,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有新气象。
      人口、计生、环境等各项事业有新发展。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5‰,全面完成年度人口计划指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佛冈县被评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治污保洁和珠江综合整治两大工程进展顺利,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发展。殡葬改革取得新成效,火化率不断提高。外事、侨务、人事、妇女儿童、物价、统计、扶贫、人防、移民、武装、气象、档案、方志、残联等各项工作有新的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创建精神文明活动和创建省文明城市活动扎实开展。评选出第二批清远市“50佳文明示范窗口”和“文明小康镇”,表彰了一批文明单位。大力开展创“双拥模范城”活动,荣获“广东省双拥模范城”称号。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成功举办了“心连心”慰问演出。“第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北江情——清远旅游体育文化艺术节”和阳山四驱越野车节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开拓创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清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人民警察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清远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籍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改革仍然滞后;农民增收的基础仍不稳固;煤电油运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仍比较紧张;信访问题和偿还债务压力仍然很大。同时,我市经济社会还存在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三个不够,四个制约”。“三个不够”:一是经济总量不够大;二是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四个制约”:一是基础设施的制约;二是人才的制约;三是资金的制约;四是管理水平的制约。这些问题,已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2005年工作安排

      2005年,是我市全面完成“十五”目标任务,为“十一五”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也是实现“五年上台阶”阶段性战略目标的重要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及市委提出“持续年”、“提升年”、“固本年”的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工作全局,全力推进“三化一园”发展战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继续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大力推进大文化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清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做好全年工作,必须坚持“一个战略”、把握“三个原则”、突出“六个重点”。
坚持“一个战略”:就是坚持“三化一园”发展战略。
       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争取在山区市中继续名列前茅;二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做到速度与质量兼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突出“六个重点”:一是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二是突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四是突出发展县域经济;五是突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六是突出构建和谐清远。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l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18%;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1O%;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继续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跟踪分析,提高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水平。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确保重要物资正常供给,特别是保障煤、油、电等资源的有效供给。加强价格监管调控,确保关系民生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的价格稳定。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城乡土地规划管理,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建立准入机制,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征用与开发程序,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突出抓好土地、森林、水、矿产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开展生产节约活动,特别要推广能源、重要原材料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投入产出效益。
      二、创新“三农”工作思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切实转变“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三化”建设,用“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力度谋划农业,积极实施“反哺”“三农”政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切实做到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
      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快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大力引进优质品种,建立自主的大宗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和扩繁推广体系。继续扩大蔬菜、水果、笋竹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加快调整种养结构步伐,扩大清远鸡、乌鬃鹅、天农鸭、瘦肉型猪和优质水产品等的养殖规模,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引导农民向高效农业转移,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一乡一品”活动为载体,加大农村经济“八个五”工程建设力度,逐步建成13个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大对特色农产品支持力度,加快原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争创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优势产品市场竞争力。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清西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继续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年产值超亿元企业,突出抓好竹笋、水果、家禽、蔬菜、水产、优质米产业链的延伸,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基地规模,引导龙头企业到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实行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化组织、农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
      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引导农民运用标准化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动植物检疫监测和场地检疫监测网络,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开通区域性农产品“绿色通道”。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列入省人大议案的40宗机电排灌工程建设,进一步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从今年起,全市免征农业税。认真落实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农机具补贴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落实减轻农民负担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
      三、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开发园区建设,努力创建品牌园区。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一批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建材、陶瓷、能源、生物医药、电子家电、纺织服装、汽车配件、金属制品、农副产品加工、制鞋皮革等十大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规模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和培育,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工作。
      加快企业科技创新。鼓励、支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加快新产品技术开发和换代,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推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实现速度、质量与效益的统一。
      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推进质量振兴,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更新,尤其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建材陶瓷、水泥等十大支柱产业,要加强自主产品开发,培育一批名牌产业、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争创中国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打造一批“领航旗舰”。加大对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培植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扩大知名度,提高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力。
      加强环境保护。在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要切实注意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生态意识,为建设绿色清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推进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重点加强旧城区、工业园区和连州、清新、佛冈等中心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大北江流域工业污染源治理、河涌整治和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强化水污染企业治理,确保达标排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严重影响区域投资环境污染问题。抓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进一步增加防护绿地、风景林地、道路绿地面积,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制度,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能耗,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强生态屏障建设与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速生丰产林、森林公园等建设。强化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高度重视北部山区生态屏障的保护和建设,加快创建生态市、县步伐。
      四、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求实现国企改革新突破。一是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完善资本运营为重点,稳步推进,确保改革的彻底性,力争不留“尾巴”。对“三无”企业、资不抵债的企业,要首先予以处理。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和市场运作的原则,做到“三个一批”,即企业改制转化一批、降低门槛破产一批,引进外资重组一批,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三是以“两减”为重点,认真抓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险等各项配套改革,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和实施机构。对现有审批事项,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坚决下放,最大限度地向县(市、区)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凡省已下放到地级市的审批权,除法律、法规、政策明确规定外,一律下放到县(市、区)。创新审批办法,改革审批方式,规范审批制度,提高审批效率。
      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改革投融资体制,规范投资审批,逐步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登记备案制。加快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技术、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抓好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户籍管理。加快推进各项金融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资本市场,规范保险市场秩序。
      五、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提高对外合作与发展水平
强化招商引资考核机制。成立招商引资协调领导小组,把招商引资的预期目标和引进项目的落实,列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政绩考核范围。
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抓紧抓好工业园区的路、水、电、通讯和生活配套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落实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把园区招商、产业招商、经贸洽谈招商、委托代理招商和网上招商等多种招商引资方式灵活结合起来,增强招商引资功能,形成优惠政策、优势资源、优良环境和灵活方式并举的招商引资新格局。
      改善招商引资结构。巩固对港澳台地区招商引资成果,不断加大对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产业链延伸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积极推进区域经贸合作。继续加强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抓好产业转移园区的规划建设,掀起新一轮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高 潮。广泛参与中国—东盟、CEPA和泛珠三角、大珠三角区域的合作与交流,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名优特色产品出口;优化贸易结构,加大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发展力度;优化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发展欧美日等主要出口市场,大力开拓非洲、南美、中东、俄罗斯等新市场,着力推动对外贸易量与质的提高。
     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区域竞争力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加快城市中轴线、飞来湖和两河整治等重点工程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加快中心市区“断头路”的连接,加快北岸大道(暂定名)建设,形成便捷、完善的市内交通网络。认真抓好市区人民路改造、沿江东路以及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直通路工程建设。
      进一步改善交通环境。加快公路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启动和推进新“八路一桥”工程建设,重点包括清连公路改高速公路工程、连山吉田至鹰扬关公路改造、清三一级公路维修改造、英德至浛洸段公路改造、大燕河至银盏段一级公路加铺沥青改造、市区环城北段一级公路扩建工程以及北江大桥(姐妹桥)建设工程等。加快建设清远汽车客运北站。抓好北江航道整治和英德连江西牛航运枢纽工程建设。抓紧县通镇公路、行政村公路改造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协调,争取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清远火车客运新站和太澳高速公路早日动工建设。
      加大电源电网建设力度。突出抓好火电厂建设,做好阳山火电厂三期的立项工作和连南煤矸石火电厂、粤连火电厂三期、连山火电厂、英德火电厂的前期准备工作。抓紧完成城乡电网改造,重点抓好清远500千伏、银盏220千伏、英德望埠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年内建成佛冈和洄澜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善工业园区的五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10千伏配电网配套建设。加大三连一阳电网建设力度,着力解决电源电力输出“瓶颈”问题,为工业大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
      七、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把加大北部山区开发建设作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加快北部山区追赶南部地区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北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能源、矿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扶持北部地区加强公路、水利、农村电网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民族特色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发展民族经济。打好“民族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推动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土地和矿产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水泥等资源型工业,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
      进一步促进南部地区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南部地区优越的地理、区位、交通、信息等优势,进一步做强生物医药、建材陶瓷、轻工电子等龙头产业,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加快产业要素集聚,进一步加大南部地区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整合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环保型、节能型产业,增强对全市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进一步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抓好民营企业公开授信、内部授信等工作,不断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以优势资本为核心、以智力资本为支撑,加快战略性改革、改组和改造,提升民营经济扩张力。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步伐,加速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的科技进步机制,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创新体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鼓励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面发展,加快名牌创立步伐。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走出去,认真做好我市民营企业参与省第二届中小企业博览会的推荐工作,广泛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着力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民营经济的发展。
      大力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步伐,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县城镇撤镇改街工作,进一步做好中心城镇规划与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中心城镇的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鼓励富裕农民、个体私营企业到小城镇建房落户和从事第二、三产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小城镇有序聚合。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引导集体、个体、私营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八、大力发展流通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流通市场建设步伐。把流通市场建设作为今年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对现有批发市场的改造、调整和提升,充分发挥其在流通业发展中的载体作用。抓紧建设汽车配件、小五金、家电、建材陶瓷、农副产品、奇花异石等批发市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北部地区物流集散地,推动物流产业大发展,并培育成第三产业第二个龙头,与旅游业形成双轮驱动,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扶持建设一批流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咨询、金融保险、会计等现代服务业。优化消费环境,培育和发展汽车、房地产、酒店、餐饮、教育、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提升消费结构,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努力扩大消费。
      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打破区域界限,进一步完善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强化宣传促销手段,加大清远在全国乃至国外的宣传力度,不断拓展旅游市场。加快“中国漂流之乡”申报工作,打造旅游新品牌。大力发展城郊休闲、观光旅游项目,提升景区景点开发水平,挖掘文化内涵,重点培育清远温泉、清远漂流、清远山水、清远风情、清远奇洞五大旅游品牌,把清远特色旅游做大做强。
九、加强税收征管,增强财政实力
      坚持依法治税,积极培植税源。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厉打击偷税骗税行为,堵塞税款漏洞,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加强税源的管理监控,不断扩大税基,确保实现财税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强化支出管理,实现科学理财。加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支出体系。进一步拓宽理财领域,逐步将政府部门收入纳入财政管理,建立政府统一预算。规范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范围和内容执行支出预算。改革财政供给方式,逐步在事业单位中推行定员定额管理。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和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确保重点关系国计民生的支出,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部门预算,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防范财政风险。建立政府债务监管机制,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逐步建立本级财政支出的有效监控机制。强化审计监督,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十、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清远
      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加强城乡统筹就业步伐,加大富余劳动力输出力度,力争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富余劳动力资源库,构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强化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完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保障体系,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落实好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长期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4050”人员尽早实现再就业。积极扶持发展城市非正规就业,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关系协调,加大清理拖欠工程款、征地款和农民工工资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重点解决失地农民、城中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切实做好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规范分配秩序,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对省定贫困线以下的城乡居民尽快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对农村养老、医疗、低保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逐步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和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
      扎实推进十项民心工程。加快农村安居工程、基础教育网络工程、农村饮用水工程、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机电排灌工程、革命老区实现“三通”、农村医保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体建设工程、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建设工程、文化建设工程、治污保洁工程等十项“民心工程”的建设。妥善处理石灰岩地区、水库移民遗留问题,抓好移民后续发展工作。加大对低收入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妥善解决人均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特困户和“五保户”的生活难、就医难和子女入学难问题。继续推进产业化扶贫、智力扶贫、旅游扶贫和劳务扶贫。以“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帮助发展农村经济为契机,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早日解决脱贫问题。发展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继续抓好老龄工作。重视解决优抚对象、企业军转干部、伤残军人以及特殊群众生活保障问题。
      大力推进大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抓紧市青少年宫建设和文化体育广场立项以及市少儿图书馆的改建,加快县级“三馆”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业,努力繁荣文艺创作。发展和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抓好市中心区域18所优质学校的新建扩建工作,力争每个乡镇做大做强一所初中、一所中心小学,办好一所农民成人学校。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二次创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拓展民办教育,规范各类办学行为;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研发中心”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信息化,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尽快完善人才管理机制,着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业、工作、生活的社会环境;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备战2006年十二届省运会,承办好全国首届自然水域漂流锦标赛和全国第十三届龙舟锦标赛,做好市第三届运动会的筹备工作。启动“北江山水体育健身带”活动,加快建设一批体育设施,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水平。继续整合卫生资源,做大做强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完善疾病预防体系,完成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体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试点工作,力争实现40%的乡镇达标。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县统筹,力争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到农村总人口的50%以上。认真抓好预防保健工作,加强对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疫病预防控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实行药品、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群众,强化“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新时期清远人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倡导和睦相助、友爱向善,形成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确保今年成功创建省文明城市。大力引导群众学习文化、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倡导推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及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全面落实生育节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各民族大团结,维护民族宗教领域的稳定。加强优生优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加快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巩固和深化殡葬改革。开展国防安全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和民兵预备役建设。积极开展双拥工作。进一步做好统计、民政、外事、侨务、人防、气象、地震、档案、方志等工作。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信访工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努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创新信访工作思路,变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严厉打击黑势力和“双抢”、“两盗”等多发性犯罪,加强对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积极推进覆盖城乡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对非法传销和“六合彩”赌博的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禁毒斗争,加大反邪教工作力度,继续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大力整治“黑网吧”。广泛开展打假行动,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侵权和假冒商标等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保障人民饮食、用药安全。整顿和规范建筑、房地产市场。深入开展打击拼装车、走私贩私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认真开展以深化煤矿和非煤矿山整治为重中之重的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增加投入,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事故长效机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
      今年还要做好“十一五”规划这项重要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科学的方法,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总体要求,以“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翻两番,二十年建成全面小康”为总目标,以“三化一园”战略为支撑,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加强研究论证,科学编制好“十一五”规划,科学谋划“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各级各部门必须增强规划意识,并成立专门的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做好重点工程立项工作,并积极主动与省、国家有关部门做好衔接工作,争取列入省、国家“十一五”计划,为我市“十一五”时期的大建设、大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能力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能力,是政府对人民负责,更好地承担起加快发展责任,依法行政责任,讲求实效责任,构建和谐社会责任的重要保证。按照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全面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水平,努力建设亲民、善民、爱民的廉洁务实高效的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
      自觉接受监督。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新闻舆论和公众监督,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切实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
      建设务实政府。明确政府职能范围,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将政府职能重心转移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来。各级领导干部要腾出更多的时间,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困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五难”问题。进一步解决政企不分、职能交叉和脱节的问题,属于政府自身范围的工作,决不能推卸责任;属于市场调节的,要坚决放开,决不能随便干预,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
      建设法治政府。完善政府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坚持民主科学依法决策,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和公示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继续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认真抓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实施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妥善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全面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规范政府行为,将政府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使用权力,履行职责。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使依法行政落实到政府行为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建设诚信政府。切实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强化信用意识,做到重诺守信,对已承诺的事情要认真履行,切实兑现,提高政府信誉度。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制定的政策、措施要确保连续与稳定,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更改,失信于民,损害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已出台的政策,要坚决贯彻落实,维护社会对政府决策的信心,以诚信形象树立政府权威。
      建设服务政府。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继续实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建立健全效能考评机制,加强对公务员工作效能的评估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做到奖罚分明,提高政府和职能部门办事效率。坚持高效、便民的原则,规范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限,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进一步压减文件,严格控制各种类型的会议。进一步转变作风,求真务实,把人民群众是否赞成、是否满意、是否支持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据实情,讲实话,干实事,务实效,不慕虚荣,不图虚名,不作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
      建设廉洁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筑牢思想防线。认真开展警示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健全政府投资监管制度,强化国有资产监管。严格规范和管理土地市场,从思想上、源头上预防腐败。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健全和完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严格遵守反腐倡廉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意识,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努力做到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干净干事。
      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奋发努力,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水平,为把清远经济社会发展推上新的台阶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