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清远 > 了解清远 > 历史文化 > 民族民俗

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

时间:2013-07-31 03:54:34 来源:清远日报 访问量: -
【字体:

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具体名录如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耍歌堂、英石假山盆景制作技艺、长鼓舞、瑶族小长鼓舞。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瑶族八音、舞马鹿、凤舞、闹花灯、三人燕尾龙舟竞技、豆腐节、舞被狮、瑶族布袋木狮舞、瑶族婚俗、瑶族刺绣、排瑶民歌、婚俗(过山瑶婚礼)、瑶族高台小长鼓。

    ●长鼓舞(国家级)
  长鼓舞的舞蹈语言较为丰富,是广场性的舞蹈,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排瑶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表现的内容为模拟生产、劳动、叙事和表达欢乐情绪,既可自娱也可表演,形式多样。长鼓舞对研究排瑶的族源历史、生产劳动方式、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宗教信仰等,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历史研究价值。
  长鼓舞精美的服饰、独特的舞蹈,是连南瑶族自治县排瑶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艺术风格,是千百年来排瑶人民生产生活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瑶族小长鼓舞(国家级)
  瑶族小长鼓舞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通过民间舞蹈的形式,根据现实生活中造屋的程序,模拟造屋的动作,表现造屋的全过程。小长鼓舞在舞蹈时,有十种乐器伴奏,其舞蹈动作刚劲洒脱、健美奔放、蹲如猛虎、动如脱兔,使观者如醉如痴,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间传统舞蹈中最具瑶族文化内涵的项目。
  ●瑶族八音(省级)
  瑶族八音已有千年的历史,通过吹打的形式,在民间的婚姻嫁娶、生日寿诞、新居乔迁、年节庆典等活动中,增添喜庆、热闹、欢乐的气氛。它为活跃和繁荣民间的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贡献。瑶族八音器乐动听奇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文化习俗和瑶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朴实、重礼仪的性格特点,对研究瑶族文化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瑶族布袋木狮舞(省级)
  连州瑶族布袋木狮舞是广东省境内独一无二的道具舞蹈,流行于连州市三水乡,多在节日或喜庆时表演,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布袋木狮是瑶族喜闻乐见的一种道具舞,狮头用泡桐木雕凿而成,狮被内可藏若干人。鼓乐齐奏,木狮舞动,发出“啯啯”的响声,形象生动,情趣盎然。木狮每构成一个图形为之象(亦叫一景),总共有72象(景)。
  据老艺人程善苟说:“木狮表现瑶民漂洋过海的波折。故把木狮72象(景)归纳为喜、悲、护、想、报、形、反等七类。”另外,还有牵狮表演。此时以唱为主,配有唢呐伴奏,有领有扣,悦耳动听,气氛浓烈。演唱内容多唱新年贺话,曲调有二、三种,深受群众欢迎。
  ●瑶族婚俗(省级)
  连南瑶族自治县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排瑶聚居地,是一块充满神奇色彩的瑶族聚居地。排瑶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婚礼独具特色。作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婚礼对研究其族源、历史、生产生活、劳动方式、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宗教信仰等,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历史研究价值。
  ●瑶族刺绣(省级)
  连南瑶族有“沙瑶妹(少女)爱绣花,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之俗语。刺绣是瑶族妇女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美术,它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这里的瑶族服饰刺绣是用手工在靛蓝色的布上进行挑制,反面挑花正面看,但瑶族刺绣图案纹样多以几何形为主,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瑶家祖祖辈辈以口述手传的方式,传承瑶族服饰刺绣图案,通过挑花刺绣纹样通过叠加、去减等方法,变换出许多的自然景象和动物形象,如至高无上地位的盘王印、美丽的姑娘纹、龙骨纹、龙尾纹、鸡冠纹、小鸟纹、双小鸟纹、扇子纹、蛇纹、森林纹、牛角纹、桥梁纹、雪花纹、牛尾纹、小草纹、马头纹、双马头纹、日字纹、半圆花纹、松树纹等25种美术图案。瑶族服饰刺绣以大红或深红的绒线为主调,再用以黄、白、绿、蓝、粉红丝线作镶边,与底布的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衣裙、背带装饰得很精美鲜艳,富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特色。
  ●排瑶民歌(省级)
  “瑶族人民爱唱歌,日出唱到日落坡。歌声好比山溪水,千流万支汇成河。”瑶歌是排瑶人民口头文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男女老少都是唱歌能手。他们常常以歌代替言语。百里瑶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能激发瑶民的唱歌情思,田野上、山林里、火塘边处处都是歌场。婚嫁、丧葬、祭祖、敬神、待客、劳动、节日喜庆等场合,无不以歌声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
  唱歌是瑶族人民的家常便饭,瑶胞自幼就开始学唱歌。瑶家每年除夕之夜,长辈就教晚辈唱歌。男的学唱红白喜事的“贺歌”、待人接物的“礼节歌”、生产劳动的“气节歌”、“知识歌”等等。女的学唱“绣花歌”、“教孩子歌”等等。这些歌都有一定的格调,让孩子自幼就学会,长大了出社会上好做人。平时,老人们在茶余饭后喜唱叙事长歌,往往一个故事唱一个晚上,就像山溪流水,娓娓动听。由于唱歌风行,瑶民上山劳动,即兴而唱,以歌对答,或放喉斗歌,你唱我和,情趣盎然。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排瑶的民歌就成了传播知识、喻事明理、交流感情、教育后代的主要手段。瑶族的民歌无处不在。排瑶的民歌依歌的类别和歌词内容定调,使内容和形式更加和谐自由,吟唱起来更加娓娓动听。瑶歌内容相当宽泛,从天地唱到日月、星辰、山水、金石、草木、禽畜、鬼神无所不能,至今流传下来比较著名的有:《盘古歌》、《歌堂曲》、《师爷歌》、《情歌》、《敬酒歌》、《十二月歌》、《新娘炒黄豆歌》、《里八峒》歌等等。
  ●婚俗(过山瑶婚礼)(省级)
  过山瑶婚礼是瑶族一个古老的传统民间习俗。连山过山瑶是聚居在粤北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婚俗的漫长历史也随着其民族的历史,追溯到远古时代的“三苗”和“蛮”族。过山瑶的婚礼相当隆重,但要成功完成一整个婚礼的过程相当繁琐,准备工作前后得经历一个多月的时间。它先得进行相亲、讲亲、行礼(商讨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确定婚礼日期、定八音、定厨师)、认亲、迎亲、接亲一系列的过程后,才进入正式的拜堂仪式。瑶族人民世代在深山里耕作、生活和繁衍,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这一民族勤劳、倔强、憨厚的性格,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瑶族婚礼便是其民族特有的习俗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瑶族高台小长鼓(省级)
  瑶安瑶族乡地处连州市的东北部,是瑶汉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高台小长鼓是瑶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舞蹈。表演是两人同在一米方的八仙桌面上打鼓,以显示舞者技能。因为桌面上位置局限,动作必须准确吻合,相互必须默契配合,每转换一个位置须侧身而过,贴身而舞。更有甚者,再加叠一桌,难度更大,更能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艺。高台小长鼓表演,动作朴实真切,情趣盎然;内容前后衔接,亦可单独成章,每一套动作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连州瑶安乡老艺人赵日保保留的高台长鼓舞套路,较为完整。他保存的手抄本,以七言句记述高台小长鼓舞动作,总共有六折三十六句,每句记录一个动作,四角打完一次为之一套。每套反向打一次,为之七十二层。瑶族高台长鼓舞是连州民间的习俗舞蹈,反映了勤劳善良的瑶族人民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是连州民间信仰、文化艺术及风情习俗的浓缩表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