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区龙颈镇钟家村过端午的气氛热闹。每逢端午,钟家村在外上班、读书的人赶回村里,几十个男性一起划龙舟,其他人站在岸上鼓掌叫好。
根据《清远县志》记载,早在明代清远划龙舟之风就已经遍布各乡。
清新区龙颈镇钟家村的龙舟号称“炳溪飞龙”,她的传说在村里代代相传。据说清代道光年间,该村先民划龙舟获得了这个称号,后来龙头龙尾是放在庙里供奉的。后来分别遭遇“文革”、1982年洪水两次浩劫,又两次重生,村民们筹钱重新做龙舟、龙头龙尾。
钟家龙舟在清朝获得了“炳溪飞龙”的称号
钟耀彬如今已经白发苍苍,但是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步伐稳健。“划龙舟的时候,即使把我双眼蒙住,我也能猜出龙舟在什么位置。”74岁的他,从小就是炳溪里长大的。
祖上流传着一个“炳溪飞龙”的故事。钟耀彬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讲给不同的人听。
钟家祖上是在清代乾隆年代从莲塘搬迁过来。因为村子靠近炳溪,划龙舟就很快成了这个家族、这个村庄在端午时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炳溪现在名为炳水,河宽34米,起点为南冲寺洞村西顶,终点为海口村。
清朝道光年间,当时的清远县府组织了一场划龙舟比赛,获得第一名的钟家龙舟被授予“炳溪飞龙”的称号。
钟耀彬听老一辈人说,当时的比赛规则很像现在的赛跑,就是在终点拉一根红绳,首先到达终点的龙舟冲了红绳就标志着获得了第一名,称之为“冲龙”。绳上挂一个利是封就是奖品。每年端午节这天的龙舟赛,只有第一名,不像现在的比赛除了冠军,还有亚军、季军等奖项。
“我们的祖先经常获得第一名。”钟耀彬说,那是因为祖先掌握着划龙舟的诀窍,划龙舟的时候,人的身子要弯下去,脸部几乎要贴近大腿。这样就会省力,也就“用了巧力”。
“龙舟到了平缓的地方要用缓力,在激流的地方也不能用蛮力。”钟家村50多岁的麦继灵说,前几天还专门把这种方法传授了村里的年轻人。
麦继灵说,晚晴时代,在钟耀彬叔伯那一代夺得第一名的时候,把第二名的那艘龙舟远远甩出了两个船位,有大约50米远。
钟耀彬说,为此钟家村人经常拿到第一名。当时周围的几个“兄弟村”之间有个规矩,在龙舟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村要请其他村的所有村民吃饭。当然,钟家村没少请其他村的村民吃饭。
直到有一天,钟家村人发现自己村并不是那么富裕,总是请人吃饭那可吃不消。“有一年,我们钟家村龙舟明明冲在了最前头,却不敢去‘冲龙’。”钟耀彬说这段话时,手舞足蹈,眼睛放光。
龙头龙尾曾经被供奉在庙里
清新区的龙舟有两种,一种清西平原的龙标(即三人艇),尖头燕尾,又称燕尾艇,主要集中在山塘镇。另一种是大龙舟,称传统龙舟,连锣鼓舵手可坐40人左右。清新区约有20多艘大龙舟,主要分布在龙颈、山塘等镇,其中以龙颈镇最多,有13艘。龙颈镇钟家村的那艘,就是钟耀彬说的“炳溪飞龙”。
道光年间获得了“炳溪飞龙”的称号之后,钟家有位先祖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精雕细刻,为龙舟雕出了龙头和龙尾。据说花纹细致,做工精美。
钟耀彬听说,每年龙舟比赛的时候,大家都会脑袋叠脑袋,就为看“炳溪飞龙”的龙头和龙尾。“先人们都说,好像没有我们的‘炳溪飞龙’,整个比赛的气氛就上不去。”麦继灵形容为“明星出场”。
当时村里还有一座庙,名叫北帝庙。龙舟比赛结束之后,村里人就把龙头龙尾取下来,放到北帝庙里。每到逢年过节,村民也会向龙头龙尾行跪拜礼,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幸福。
“龙头龙尾都是有灵性的。”麦继灵说,当时还有庙祝公专门看护龙头龙尾。
时间到了20世纪70年代,到了“文革”时期,有人响应“破四旧”的号召。把龙头龙尾拿到公社里用火烧。
“别村的龙头龙尾很快就烧掉了,而我们村的龙头龙尾却烧了一天时间。”麦继灵说龙头龙尾经常被渗水,消融了木头里的油脂。他认为这恰恰说明了本村龙头龙尾的历史之久。
“文革”结束之后,端午时节,钟家村继续在炳溪上划龙舟。
不过,好景不长。1982年5月,滨江一带山洪暴发,这艘年代久远的龙舟不知去向。
洪水过后,1983年,钟家村村民开始筹钱,生活富裕的家庭多出一些,生活拮据的家庭少出一些,一共筹得2万多块钱。
买来的杉木,因为质地轻盈,耐用,不像其他树木很容易腐烂,就用做船和桨的材料。樟木不会招引虫子,也不会出现裂纹,就做了龙头龙尾的材料。村里请来的木工师傅,用了几个月的时候,先后完成了龙舟和龙头龙尾。
钟耀彬说,当时很多村民都说,虽然再生的龙头龙尾也好看,但不见了当年的神韵。
“学会走路的时候,也学会划龙舟了”
每到端午,在外工作的和在外读书的都要回家,跟亲人一起过端午。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钟家村几乎所有的青壮年男性,都会乘上龙舟,在炳溪里喊着“嘿呦”“嘿呦”的号子划龙舟。
“划龙舟能集聚人心。”麦继灵说,大家一起推龙舟一起划龙舟,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划完龙舟,大家一起去吃饭,那顿饭就叫“龙舟饭”,气氛很好,大家很开心。
“我们村的人,学会走路的时候,已经学会游泳了,也学会划龙舟了。”20岁出头的钟灵聪当天也参与了划龙舟。
2015年6月,他刚刚拿到本科毕业证,实习结束,正准备开始工作。之前读中学读大学的时候,每逢端午放假,他就回来跟着村里的长辈一起划龙舟。以后工作之后,每到端午,他还会回到村里划龙舟。
当天下午的炳溪,龙舟划过的痕迹,继续荡着一道又一道的波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