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清远发展的历史,从开启全国工业体制改革先河的“清远经验”,到全国首创的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从源自清远模式的“扶贫双到”,到移民样板的“连南模式”;从起于“江湖”走入“庙堂”的清远农村综合改革,再到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广清接合片区清远片区”,清远这座城市,每一步都烙刻着改革的印记。
开创先河的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1978年10月,清远县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实现扭亏增盈,突破体制的束缚,先在清远氮肥厂等4家国营工业企业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随后向全县17家国营工业企业推广,很快实现扭亏为盈。1980年7月5日至8日,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亲自带队到清远调研考察改革情况并给予高度评价。当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批转清远县国营工业企业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和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的情况报告》,向全省推广“清远经验”。8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清远县经济体制改革经验。“清远经验”在激烈的争议声中一步步向全省、全国推广。1982年11月30日,国务院在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上作的《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对清远的改革作了充分肯定。
清远县氮肥厂旧貌(清远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清远县氮肥厂产品图片(清远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1980年8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题为《清远县经济体制改革形势使人振奋》一文,报道清远县经济体制改革经验(清远日报社供图)
经济“寒极”催生全国首创的扶贫模式
1991年2月20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长篇报道《邻近“金三角”的“寒极”》,清远一度被称为广东经济“寒极”。
1990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经济部副主任吴长生(左二)等记者在清郊区(今清新区)白湾镇皇宫村采访。
之后,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了长篇报道《邻近“金三角”的“寒极”》(清远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为了解冻“寒极”,1992年2月,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挂牌成立,以全国首创、异地开发、体外造血、工业扶贫特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1992年2月28日,纺织工业开发区举行广东省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党委会、管委会挂牌暨首批21个项目奠基典礼。(钟荣健 摄)
据《清远年鉴》记载,1992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来清远视察,肯定扶贫经济试验区的做法。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序列。
进入新世纪,清远不断探索开辟扶贫开发新路,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2008年,清远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经验走出清远,成为广东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发源地。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清远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4万户共12.4万人全部脱贫,261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是2016年的3.5倍。2021年2月,清远市扶贫开发办公室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清远农村综合改革成为全国“农综改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清远开展以党组织建设、公共服务、村民自治中心下移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
2014年11月,清远成为第二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以农村社区、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
2014年3月27日,清远英德市西牛镇垭田村九个姓氏的村民聚集在一起选举村民委员会(李思靖 摄)
2015年5月15日,清远阳山县黎埠镇大龙村龙塘村小组,村中被整合的土地租给承包商种植芋头(吴明 摄)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方案》,其中就吸收了清远探索村民自治的经验做法。
2016年12月8日,连州市丰阳镇畔水村村民在菜地上种植“连州菜心”四个大字,“连州菜心”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农产品。(邱炜民 摄)
广清接合片区清远片区打造新时代的“清远经验”
2018年10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远市考察调研时指出,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为广东、为清远指明发展瓶颈、找准着力关键,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019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广清接合片区成为广东省唯一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英德市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工人在草莓种植大棚劳作(邱炜民 摄)
2021年5月,清远市政府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清远(片区)实施方案》,清远片区开展10项试验任务及改革措施,着力破解人口、土地、农村产权等体制机制问题,以实际行动彰显改革开放推动清远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021年5月15日,广东卫视介绍广清接合片区清远片区的相关情况(来源:广东卫视广东新闻联播栏目)
清远英德市连樟中心村的晨曦(邱炜民 摄)
当前,清远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十大行动方案”,围绕打造融湾崛起排头兵、城乡融合示范市、生态发展新标杆、“双区”魅力后花园,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取得新成效,以改革实干精神开创新时代的“清远经验”,努力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清远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