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塱围村貌(钟洁华 摄)
凤塱围,位于龙颈镇南部,距区政府约34千米。村落始建于清代中期,因村前的水塘边有一棵花钩树,故取名花钩塱。后来,村民认为村名不雅,改名为凤塱围。该村于2012年3月被评定为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2013年被评定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凤塱围坐南向北,建筑布局为广十路,每路各由十进三间两廊民居组成,以巷道相隔。东西宽313米,南北长223米,占地面积69799平方米。现有民居103座,大部分为夯土墙、悬山顶、砖木结构的瓦房。古村每间住宅的朝向、宽度、门口定位、巷距以及同一横向的进深与高度都经过统一规划,形成排列有序、前低后高的格局。村落正面(北面)门楼上有花岗岩门额,上面阴刻“凤塱围”三个大字。除了北门,东面也设有1座门楼,西面则有2座门楼。门楼之间有围墙或横屋连接合围,村内每条巷道也有门楼;外围门楼均设有阁楼,可派人值更,因而又称为“更楼”。村中现存1座黄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20平方米。村落整体设计突出防御功能。
凤塱围正门(钟洁华 摄)
凤塱围东、西面各有1座炮楼,均始建于清代,建筑风格相同,高15米,共5层, 每层用杉木条和木板铺设,四面各有3个以上射击角度为45°的瞭望孔。首层长7.28米,宽5.04米,墙体厚0.65米,用河砂、石灰和少量的泥土混合,经堆沤后舂墙,当地称之为“熟浆墙”,其特点是厚实坚固。抗日战争时期,村庄曾遭受日军侵略,炮楼的墙面上至今仍可见累累弹痕。
凤塱围古民居建筑群(钟洁华 摄)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河洞乡公所设在凤塱围。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连江支队为了解放凤塱围,曾三次对它发动进攻,但因凤塱围楼高墙厚,无法取胜。后来连江支队展开阵前对话,经过谈判,村内所有武装人员宣布起义,最后和平解放凤塱围。连江支队曾在南冲、石马一带活动,该村村民支持配合部队,在当地开展减租减息及清匪清霸活动,为部队出粮出力。199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该村被评划为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村。
该村的抗清义士黄洪崑(1888—1910),曾发动士兵50多人加入同盟会,获得优等勋章。清宣统二年(1910)正月,黄洪崑率领士兵参加同盟会发动的庚戌广州新军起义,在广州燕塘牛皇庙一带与敌人血战数小时,因寡不敌众战败,不幸被俘,遭严刑审讯,但他坚贞不屈,誓“以革命为宗旨,虽死不变”。
凤塱围小石巷(钟洁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