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星楼村村貌(桥头镇文化站供图)
会星楼村,位于桥头镇北部,距镇政府约5千米。该村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2021年1月,会星楼村被评定为第七批广东省古村落。
会星楼,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房屋约300多间,是桥头镇保存最好的古建筑群之一。其整体结构呈“福”字形,主楼是典型的四点金客家围楼。主楼的东、南、 西、北各设1个碉楼,而四周的墙体则用房屋围成,与里面的石阶、住房构成一个“田”字。碉楼前北面开三道大门,大门口拓40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所,东、西两边用房屋围起,北边砌一道照墙,东、西各开两道闸门以便进出。里面的石阶道、中心大门口的拜台及北面的照墙刚好形成一个“口”字和一个“一”字。
会星楼(桥头镇文化站供图)
主楼外面的东门连着一条长约50米的石阶,石阶北面建有一排坐北向南的房屋。石阶南面建有三排房屋,由两条约长30米的石阶隔开,中间一排房屋的门东、西相通,东排房屋的门向西开,西排房屋的门向东开,恰好组成一个“示”字,与主楼刚好组成一个“福”字。西排房屋是学习的地方,为古时设的黉宫(书房),处于最外面,意思是通过刻苦学习才能“脱颖而出”。
潭峰寺,位于会星楼村的西面,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历时19年建成,清康熙十一年(1672 )扩建。该寺是一座回廊式庭院建筑,石砖木结构,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建筑均为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现保存尚好。正门门额镶一横匾,上刻“潭峰寺”,门檐前柱梁上刻有花草浮雕图案。大门两侧各镶有一方石灰岩石碑,右边石碑刻“迥龙山潭峰寺碑记”,全文700多字,记载了潭峰寺的起源;左边石碑刻“潭峰寺百祖灯碑记”,记载了潭峰寺的发展历史。
潭峰寺全景(桥头镇文化站供图)
潭峰寺内景(桥头镇文化站供图)
民国时期,潭峰寺曾设为八保小学,也是英东中学旧址,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被称为“革命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