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围村村貌(英德市史志办供图)
九围村,位于东华镇北部,距镇政府约6.5千米。该村始建于明朝。九围18姓居民最早于元朝从福建、江西等地迁入广东各地,明朝迁至此地定居。自明朝至清乾隆年间,九围古村落共有陈、何、蔡、张、杨、华、朱、欧、包、林、蓝、黄、丘、邓、熊、黎、吴、唐18姓族人聚居在一起,和睦相处,繁衍生息。
公王庙,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前后两栋一围廊,左右横栋厢房包廊式砖木结构,墨色筒瓦,黄色琉璃瓦当。整体结构近似于北方农村的四合院。前栋为五间式,中间两层,首层为大门,门楣(门头板)悬挂“九围社学”匾额;第二层为庑顶敞门楼阁,楼阁顶正中央装有寺庙宝瓶尖刹。前栋左、右飘边各有一个门廊,门廊边连接着左、右横栋厢房。后栋则为三间式,中间为正厅,供奉文昌公;左、右间作为休息之所。前、后、左、右四栋房屋围成一个长方形院子,作为大型祭祀活动场所。
九围社学(英德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清咸丰八年(1858),公王庙更名为“九围社学”。社学门头板为红麻大理石材质,上刻“九围社学”四个大字(1917年重修时更换复原);有秀才张金富题词、用青麻大理石镌刻碑文的石碑( 1997年重修复原)。如今,公王庙的正堂仍供奉着文昌公,接受村民四时祭祀、纪念;左厢房改成九围社学理事会的会议室,右厢房改成九围故事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