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洲村村貌(大路边镇政府供图)
山洲村,位于连州市大路边镇东北面,距镇政府8千米。村庄四面环山,有一山泉,水源充沛,春天雨水丰富,泉水充盈,整座村庄被绿水环绕,犹如水中之洲,故取名山洲。世居唐、张、何、欧阳、黄、周、成7姓村民。唐姓先祖于元代从江西迁至今广东连州大路边镇黎水村;明代从黎水村迁至此地。张姓先祖于明代从江西迁至此地。何姓先祖于明代从广东乐昌迁至此地。2019年6月,山洲村被评定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坐西向东,依山而建,现存明清时期门楼3座、祠堂2座、湘南风格古民居20多栋。据2002年5月版《山塘志》记载,山洲村有围墙,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用砖砌成。围墙长约800米,高6.5米,顶宽40厘米。主门楼位于北面,北门又称“龙津门”,始建于明隆庆四年,砖木结构。门楼上为更楼,总高8.75米。大门呈拱形,高3.8米,宽1.85米,门扇以铁皮包裹,俗称“铁门楼”,门额石阴刻“北门”二字。楼内有明隆庆四年的“拱门楼记”碑、明万历元年(1573)的“捐款碑记”碑、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栽植后龙树”木碑3通。门楼前是台地,边置石凳,右侧有古柏3棵。此外,村东北有1座门楼, 高三层,门额上嵌“山洲何家”石匾,门前有一池塘;村南门楼为迎龙门,高两层,门额上嵌石匾,阴刻“迎龙门”。
北门(大路边镇政府供图)
村庄有唐氏宗祠和何氏宗祠各1座。唐氏宗祠,始建于清代,清末重修,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祠堂为一进二厅,中厅是穿斗式抬梁结构,使大厅拥有宽阔的空间。后厅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厅正中的神龛摆放着唐姓族人列代祖先牌位。唐氏宗祠门前设石鼓一对,鼓面雕凤凰、牡丹图案;鼓上雕一狮子,趴在圆鼓边,灵巧秀气。
何家明公宗祠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分上、下两厅,上厅供有祖宗牌位,下厅有天井,左右两旁均有厢房。大门右石鼓刻有麒麟,左石鼓刻有狮子。
唐氏宗祠石鼓(石振明 摄)
巷道(石振明 摄)
山洲村的传统民居是湘南风格,其中代表性民居有张氏老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250平方米。老屋飞檐高翘,青砖灰瓦,水磨对缝,雕梁画栋,有鲜艳的檐画、精美的木雕,自成院落,室内有天井,天井两旁的厢房用木隔扇隔开,木隔扇上有镂空雕花图案。老屋保存完好,现仍有人居住。
山洲村至汛塘村有一段由青石板铺成的古驿道,长约2000米,宽约2米,保存较好,村民耕种时仍使用该驿道。驿道边仍保存有几间当年的驿铺,每间占地面积约200 平方米,泥砖土墙,门面阔敞,门窗均可卸下,为前店后铺形制,主要为当时行经古驿道的商贾摊贩提供旅店服务,现已无人居住。
风格独特的窗花(石振明 摄)
古驿道(大路边镇政府供图)
舞火龙是大路边一带中秋节庆的重要民俗活动,起源于元末明初。活动参与者众,场面热烈,氛围喜庆。火龙由稻秆扎成,插上点燃的大香,由村里的青壮年挥舞。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十七,火龙队伍在村里游走,火龙所到之处,村民皆燃鞭炮表示庆贺。舞龙者大多赤裸上身而行,村民则家家户户点燃鞭炮往舞龙者身上扔,据说可带来好运。